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思广论著《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从文本的审美维度出发,以整体考察或个案分析的方式全面剖析了数十部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接受史脉,理清了读者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化过程中的再创造关系,勾勒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多元发展的丰富样态,为重构现代文学新图景提供了新的阅读期待。该著在翔实的资料占有基础上,重新辨识了许多文学史的常识之论,考辨得失,立论有据,持论中肯,不但全面总结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的传播与接受现状,而且再次重申"文学是人学"的朴素真理,弘扬了人文精神的旗帜。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本细读法,重新审视<倪焕之>,认为<倪焕之>作为一部现代经典长篇小说,代表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心灵叙事传统,绵延呈现出20世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集体性的一种激进性心理状态,即急切狂热坚定地追求理想,表达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对自我价值的焦灼寻觅和痛苦抉择,其叙事特征和心灵书写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意识形态构成了中国文化心理的特质,这一特质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日寸也严密地支配着人们的审美方式,这二者的碰撞给古代长篇小说留下了鲜明的伦理印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产生、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明清时代,正是伦理观念发生急剧变革的时代。如果我们把古代长篇小说放在这广袤的文化背景中,从最能体现这种文化背景特质的伦理角度入手,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方式,审美对象的基本特点作一个宏观的考察,也许能使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线索更加清晰地层现在我们面前。  相似文献   

4.
“史诗性”是最优秀长篇小说的代名词,作为中国长篇小说最高荣誉奖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史诗性争议颇大。以宽严适度的现代史诗尺度为据,将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那些配称史诗或史诗性的长篇小说分为史的规模大于诗的内涵、诗情胜于诗意、史与诗和谐发展三种类型分别予以评析;概括地指出它们对“十七年”的“英雄史诗”的超越和对世界上“现代史诗经典”的差距。  相似文献   

5.
陈思广的论著《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修订版)是一部扎实而丰厚的具有系统性和专门性的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编年著作,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其翔实的资料与完备的体例,进一步拓宽了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研究领域。同时,该著采用回归历史、重返现场编写的原则,通过纵横对比,生成一部现代长篇小说的接受语境,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现代编史意识。该著以新体现代长篇小说为编年对象,并收录了较少为人们所关注的预告、广告等,进一步充实了现代长篇小说的研究资料,拓宽了现代长篇小说的阐释空间与研究视阈,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人思想观念的解放,刺激了人们的物欲、成就欲、性欲。莫怀戚的长篇小说《经典关系》,是一部真实展现了中国现代城市市民欲望膨胀状况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个性主义的文学主题、异化人性的文学主题和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文学主题,构成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三大文学主题.人本主义的个体英雄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自我感伤主义,构成了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文学主题在美学特征上的两个基本层面.对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审美形式的天然亲近,对象征主义审美形式的天然拒斥,构成了中国现代个性主义文学主题的一般美学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服色的审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古代服色的基本特征,服色审美意识的熔铸与嬗变,以及借助现代色彩构成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古服施彩理念的比较与研究,探讨如何在大传统的服饰文化审美背景下,挖掘发现中国民族服装在色彩运用上所构成的精神内涵,最终为现代服饰设计提供审美认识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伴随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画从思维方式到审美趋向,从形式结构到内容表现都在悄然地发生着一系列变化,经典与流行的碰撞。中西文化的融合,现代对传统的传承与活化等命题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中国画的创作与研究之中,如何从艺术观念、表现风格、视觉形式以及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上去把握。寻找探索中国画的现代灵魂和现代结构,从而确立中国画在当代绘画艺术中的地位,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石舒清的长篇小说《底片》,以一系列经典小短篇构成一个回忆与想象的文学空间,借由记忆空间的文学再现和乡土空间的诗意书写,用记忆中的旧事物反衬、预示和象征生存空间的转移和变迁,建构起一个淳朴乡土意味浓重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对自我文化身份的根源性确认,对现代人社会生活家园意识的唤醒。地理、空间、文化和文学的结合,是他写作的广阔语境,也是他在现实中寻梦和实现梦境的园地,更是一个作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身份的彰显和标示。  相似文献   

11.
诗化小说当中渗透了诗歌的审美元素,中国现代诗化小说除了西方的影响,更有其传统渊源。诗化小说的文体特征主要有:淡化故事情节,主要表现内在心灵世界;以意象、意境、氛围的营造为审美构成的中心;跳跃性、音乐性的诗化语言。一方面,诗歌有其与小说异质的规定性,诗歌和小说不宜混同;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正确看待文学体裁的规范性和确定性,具体的诗歌和小说作品的文体形态特征不是固定划一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小说的缘起依赖于中国社会现代化语境的生成.现代意识在历时结构上的二元对立与共时空间中的多元并存语境,迫使五四小说必然地承担起"历史中问物"的角色,内容和形式上都明显地打上了中间语境的时代烙印,呈现出;某种现代审美异质,这种异质化倾向在一定话语场内与五四小说的现代性因素密切相关.笔者立足五四时期这一"中间"语境.从语言形态方面来考察西方语汇在五四小说文本中的异质性.并探讨其生成的现代机制.  相似文献   

13.
回目对仗工整,结构对称,在中国明清小说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基于此,以四大名著的章回目录为研究对象,以四大名著汉英平行语料库为平台检索工具,选取影响深远的四大名著英译本,进行归纳分析,探讨明清小说章回目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对比研究和案例分析,重点论述了回目的英译策略,并剖析翻译背后的原因,发现:从句法角度而言,可采用增译法、替代法、转性翻译法、语态转译法、创译法等翻译方法;从修辞角度而言,针对不同的修辞手法,可采用的翻译方法也各不相同。该发现可以为未来回目英译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伴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思想革命、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承接着具有两千多年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发展起来的。由于这些现代革命的不彻底性,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的古典审美思想和美学诉求并没有得到根本改造,而作为新的审美诉求的现代性质素始终没有得到健康持续的培育,这使得20世纪中国文学呈现出较浓的载道性、外向功利性和正剧色彩三大古典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5.
发掘经典著作中所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对于新时期古代小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集中体现于《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的古代小说史研究方法,其将西方文学研究方法与中国传统治学之法融会贯通,将理论分析与文献考据相结合,以社会历史批评发掘小说的社会文化底蕴;以文化比较研究拓展小说审美维度;以古典目录学之法梳理小说观念的发展,从而为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树立了学术典范。  相似文献   

16.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05,25(4):53-56
“诗意”与“悲剧”是东西方文学艺术共有的审美因素,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小城小说都程度不等地蕴涵着“诗意”与“悲剧”这两种审美因素。这里的“诗意”首先来自于中国人千百年来所培养起来的审美和欣赏习惯,具体到作品本身,诗意既体现于语言、叙事风格以及由它们所形成的作品的整体情调、氛围中,又体现在作品的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民间习俗与民间艺术之中。这里的“悲剧”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的悲剧,而这被毁灭的“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美好的青春、爱情、理想、追求和做人的意义、尊严以及生命自身。由于小城中多的是“近于无事的悲剧”,由于作者那哀而怒的矛盾情感,以及诗意与抒情成分的加入,使现代文学的小城小说中很少有纯粹的悲剧作品,也很少有纯粹的充满爱与美的诗意作品。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小说创作中充斥着“零余者”形象,这不无颓废主义气息的文学形象,向我们呈示的是在中国现代伦理变革过程中,现代个体从传统道德构架和文化范式中脱胎而出,寻找、建构自我的艰难心理历程的一个侧面。同时,郁达夫笔下的性描述与性欲话语表达作为中国现代伦理变革这场影响深远的价值范式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参与了对自我、族群以及现代伦理道德的重构。这是以一种弗洛伊德式的“影响的焦虑”记录了现代个体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一种美学反抗。某种意义上,郁达夫小说的颓废书写是中国现代情感伦理变革历程中的一个显著文学事件,为现代感性自我这种全新的主体模式提供了一种存在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当代微型小说在立意、人物、情节、环境等方面较之传统的小说审美有较为独特的创新。通过探讨微型小说的平民艺术定位及其在推动文化的繁荣方面所起的作用,来论证其审美价值取向的成熟,认为微型小说所具有的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学双重特质,正是其审美独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1929—2009年长篇小说《倪焕之》的接受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视野:扛鼎之作、教育—革命小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现代人状态。由于接受的标尺不一,"扛鼎之作"仅成为文本时代性的一个表称尴尬地存在于《倪焕之》的接受视域中,是否具有这一特性至今悬而未决;"教育小说"则多着眼于文本所展示的教育内涵,不免偏离文学的审美轨道";革命小说"又将文本的审美意涵维系在革命的意义上且过于理念与主观;"教育—革命小说"时过境迁视野不再。顾彬的"现代人状态"视野将小说放入20世纪世界现代化的语境中,从现代性的视域审视中国人在现代观念的冲击下产生的现代人状态,使《倪焕之》获得了全新的解读,为《倪焕之》的接受打开了新疆域。  相似文献   

20.
西方现代审丑思潮与中国先锋小说丑学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考察西方现代感性学中的“审丑”及其对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催生作用,描述了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先锋小说的感性学观念的变化——由审美到审丑的演进,进而论述了审丑这一先锋小说的重要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