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科技理性虽为人类改造自然、控制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理性工具,但它本身不能为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目标和价值,它离不开伦理价值的关怀。因此,必须建立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两者间形成和谐的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理性之光普照大地,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从前所无法想象的变化,叹为观止的物质世界精益求精的程度使最神圣的价值却不知所踪。文章从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区分入手,认为技术理性是以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活动为其根本内容、以人造物为目的的思维活动过程。而价值理性则体现一个人对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它关怀人性的世界,相信人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是这个世界的重心所在。同时阐述了理性概念的发展与变迁,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分裂的原因和后果,指出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可以为弥合两者的分裂、走出人类的生存困境提供新的契机和出路。  相似文献   

3.
英美自由主义价值观重视工具理性和责任伦理,强调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人的不完善性,相信人是有缺陷的动物,人也因此应审慎地对待事物;同时,它重视自发秩序在制度发展中的作用,提倡尊重传统、惯例和习俗,慎言革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连续性等,这种价值观带有很强的工具理性、功利主义的特征,它既有优点,也有其缺陷,需要我们认真的思考和应对。  相似文献   

4.
“责任理性”是暗藏于韦伯命题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它是人独立自主地认识自己行为后果并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一种道德实践能力,是一种能化责任为信念,以激情、欲望为动力,以理性思考的判断力作保证的道德实践理性,一种责任伦理与信念伦理相互结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互支撑、理性与情感相互亲和的现代理性.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农业转型和家计模式的变迁,W侗寨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出现了新的行为逻辑,其生计结构呈现了以“家庭本位”为基础的多元化趋势,具体表现为种植水稻、稻田养鱼、异地务农(砍甘蔗)、割松油、种松茯苓、种植油菜等。农民充分利用生产智慧运筹时间、安排劳作,最大限度地将农业生产时间与生计来源相契合。W侗寨人的家庭经济行为兼具“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双重特征。“目的理性”反映了寨民秉持“勤劳”经济态度并竭尽全力积累家庭财富;“价值理性”反映了寨民家庭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性,体现在寨民的家庭伦理责任、村寨社会认同和集体归属感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分离及伦理风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理性在解蔽的同时也不断在遮蔽,尤其是近代形成的以具象性、精确性、功利性和可检验性为特征的科技理性在不断把握自然规律的同时,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等价值目标的遮蔽也非常突出,直接后果是科技理性与价值理性分离,科学技术活动脱离了人类的价值目标追求,导致伦理风险。  相似文献   

7.
对新理性精神的探索,不是简单地重复传统理性主义的观点,而是站在时代精神的前沿,对理性赋予新的含义。它力图证明,传统理性主义的基石虽然“坍塌”了,但理性依然屹立着,理性仍然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属性和内在根据。新理性主义便是在理性与非理性统一的基础上所理解的一种新理性。  相似文献   

8.
在工具理性和经济理性主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形而上学终结和理想信念日渐式微的现实,人类自觉意识不能不重视守护道德崇高底线的生命伦理思维。而以自然人性预设和理性主体自觉为前提的西方现代伦理思维,在对于人的生命伦理的意义诠释和行为引领上,尽管有崇尚个性独立和人格自由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主客分离、价值至上、个人本位等弊端。与此不同,中国传统思维,尤其是儒家的正德利用厚生的泛伦理思维,从关注人的性命出发,坚持泛爱物的广义生命伦理思维,不仅弘扬人的德性生命,而且珍爱人乃至于万物灵灵的自然情欲生命。主张把伦理思维从主体际性推广到人与一切他者的领域。这不仅能够避免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建构合理的生命伦理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理性和人道主张人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强调人的本质、价值和权利.刑事审判法制的丰富内容以及历史演进和现实状况都明确昭示了理性和人道精神的张扬.作为刑事审判法制的应然之则,理性和人道具体体现在刑事审判法制的过程、主体、程序、制度和司法实践等方面,它正是人类文明对刑事审判法制的伦理观照与审视.  相似文献   

10.
逆全球化中经济人的伦理困境体现为道德人格缺失引发信任危机、经济理性膨胀导致人性物化、消费主义泛滥致使价值错位,它表征着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与理性精神的衰落。经济人需要一种生态自觉,将人、社会与自然纳入整体性关系之中,自觉转向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生态经济人。生态经济人是经济人面对伦理困境的一种自我革新,它具体表现在生态人格、生态理性与生态消费等方面。生态经济人重视生态人格,以实践中的生态人为基础,自觉遵循社会生态系统各领域的规范性约束,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抵制极端利己主义,自觉发展人的自由个性。生态经济人注重生态理性,以价值理性、交往理性、实践理性为根基,在世界性的交往关系中发展人的丰富性,反对用同一性思维来压制他者的差异性,自觉克服狭隘的价值偏好。生态经济人强调生态消费,注重生产、消费与自然的平衡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高效简便的能量交换机制,追求绿色简约的生活方式,自觉提升人的自由能力。  相似文献   

11.
重塑大学理念——自由教育的复归与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教育是欧洲教育的传统,至中世纪成为大学的理念.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大学功能的日益发达,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的哲学理念--自由教育曾受到科学教育、专业教育的非难和挑战,其核心是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学"与"科学"之争.即教育的终极关怀是人本身还是人的工具价值问题.本文通过考察自由教育的历史源流、内涵的嬗变,分析其复归的合理性,构建现代大学理念,超越自由教育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哲学探讨的主题,而且也越来越成为我们每个人都须思考的问题,传统的西方哲学思想将其做主客二分,否认人与自然之间有直接的道德关系,这是西方工业社会控制、开发、支配自然万物的理论基础。对于自然我们需要作独立于人类的价值评估,不光看到它的工具价值,更应发现它内在的价值,转变人类中心主义世界观,敬畏生命,尊重自然,正确地理解人在自然界中的价值地位。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前期的“生态学”界发生了关于“生物演替一顶级群落”理论的论战。论战双方在价值路向上的歧异说明,人类研究生态问题不能限于“生态学”。生态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本质上体现着人类对自然对象的一种知解性把握,因此,它只以一种价值中立的冷峻态度寻求“实是”中的“是”,并不能满足人类根本性的生态利益。而人类的生态利益乃人类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取向的探源式追问和归本性回答,因此只能植基于一门以“求善”为目的的人文科学。依据这种价值逻辑,“生态学”必然过渡至“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14.
宋明理学家在其道德学说中,经常征引《孟子》中“孺子将入于井”的譬喻。这一譬喻,在解释孟子人性论中所说仁之端的同时,还显示出儒家伦理构架一个根本性的理路:重视“情感的自然”。儒家伦理思想在核心点上特别表现出以人的自然情感为基础,这一点与西方伦理学主流的理性主义传统有根本的不同。因此,以自然情感为基础,有助于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并对推进当代中国的道德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和谐”的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和谐”本质与全新的理性视野。主要体现在:可持续发展观对于自然和谐发展提出了理性思考;可持续发展观以人的和谐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观以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基石;可持续发展观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就要确立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确立生态补偿和生态创造价值意识,强化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生态价值信念,并实现生态伦理价值观念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新世纪的前沿科学,生物技术既给人类带来新的希望,也使人类面临重大挑战。因此,在基因研究的过程中,应当建设和完善相应的伦理体系。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基因伦理规范的功用和职能,并对其进行价值诠释;同时,通过阐述基因伦理的信仰机制和人文意蕴,初步展示了基因伦理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今天 ,人类进入全球一体化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 ,建立人类的普遍论理或普遍价值的要求极为迫切 ,既然问题的提出并不是西方思维模式演绎的结果 ,而是基于全人类命运的共同要求 ,那么对问题的回答 ,也就要借鉴人类有史以来所有文化的思想资源从而作出回答。产生于八百年前的古代东方的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 ,正为当代人类社会普遍论理或普遍价值的建立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思想启示 ,可以说它对于 2 1世纪人类社会建立世界新秩序从而得以和平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性价值  相似文献   

18.
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关系的观念呈现,是人作为社会存在的本质在价值观念的自觉重构,也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责任伦理作为实践主体的伦理自觉,符合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要求,与核心价值体系正相契合。因此,成为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人文社会科学发轫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兴起之中,对于现代性的阐释与批判始终构成其经典传统,但同时,现代性无孔不入的渗透也使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着异化的危险.作为对现代社会科学之现代性的克服与超越,新文科是后工业时代基于知识高度综合化、信息化、数字化的一种文科知识生产与再生产的新形态,以交叉前沿、战略需求、现代技术、区域优势为建设动力,以专业及课程体系的构建、跨学科师资队伍的构建、教研评价标准的确立以及运行模式的形成为四大核心要素.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探索国内外跨学科联合学位培养、建立以多学科集群为基础的现代书院制度、推动"新文科实验室"建设以及践行"传统文科+"可成为高校探索新文科建设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与对象性世界关系为逻辑起点 ,通过对文学活动过程的静态与动态分析 ,揭示文学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双向互动的系统构成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审美为中介的多重性价值构建的阐释座标 :既不应把维护文学的审美价值的基点简单地理解或置换成为闭锁于作家———文本自身的完全自洽的概念 ,也不能摒弃以审美价值为基点去直接考察和分析包括政治、伦理及其它精神文化在内的多重性价值内涵和形态。同时 ,不仅要重视文学两个基本价值取向 (满足人的基本的情感要求与注重人性深度的开掘和形而上意义的承诺 )的差异和冲突 ;更要体认它们之间的“共在”关系及隐含制衡的张力结构。这样 ,文学理论批评才能在保持文学的审美特性的同时 ,形成开放、多元良性发展的崭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