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词语“铁人”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人"不仅是拼搏奉献的大庆石油工人的代表,同时也固化成一种文化符号.随着时代发展,这种符号的流转又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从而产生了同一能指"铁人"下的不同所指,进而逐渐成为大庆地域文化史的构成要素.对"铁人"这一关键词内涵的由来、衍生、符号化以及它的价值拓展的文化阐释和溯源性考察,可以使阅史者观照出大庆这座工业城市的发展历程,透视铁人精神、铁人文化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2.
周同宾是河南著名的散文作家.其四十多年的散文创作经历了由"写诗"到"写实"最终到"写史"三个阶段.作家不同阶段创作思想的变化,既有时代思潮和社会背景的影响,也有作家对创作个性化的自觉追求.周同宾创作思想的演变和他在创作实践中的得失在河南作家中具有代表性及典型性.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作者,同样是一位"不得其位而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有命无运"是作者对甄英莲的同情,也是对自己一生的叹息。《红楼梦》的主旨是"以情悟道",因为《红楼梦》的作者旨在借石头的爱情与生活经历,表达自己"不得其位却又不甘寂寞的‘志于道’者的伟大情怀"。然而,时代变了。《红楼梦》的时代与孔子的时代不同,与施耐庵的时代亦有所不同。这种改变反映到《红楼梦》中表现为作者把"怀才不遇"的愤懑变成了"无才补天"的自嘲,把"替天行道"的呐喊变成了"以情悟道"的警世。从明末清初的社会文化思潮、科举制度、文学潮流以及满清政府的文化专制——文字狱等几个方面来看,这种改变反映着时代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作为印度尼西亚的立国哲学基础,潘查希拉源于印尼的核心文化——爪哇文化——这一点无可非议。从苏加诺的"旧秩序"时代到苏哈托的"新秩序"时代,两个风格相异的统治时期对潘查希拉的解读也大相径庭。对同一建国哲学不同时期的不同解读,所折射出的是这一哲学根基的变迁,即爪哇文化随时代而发生的变迁。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古老的爪哇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局面,在此状况下,政治层面的哲学基础解读自然会发生变化,从这一角度出发,就不难解释从苏加诺到苏哈托随政权的变迁,对潘查希拉从"国家哲学"到"个人哲学"的不同解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时代,也是文学的黄金时代。诚如王安忆所说:"那时代就是这么充盈着诗情,人人都是诗人。"也正是这种美好的记忆,让生活于这个世俗而务实时代的中国文化人产生了"重返"与"重评"80年代的热情。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曾有两次明确提出了文化纲领一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的;二是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的.两个文化纲领都坚持了文化形态的三原则,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位的文化建设任务.两者之间既有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又有特质与内涵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微时代"是以微博为传播媒介,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它带来了信息传输的高效率,传播活动也随之具有瞬时性的特点。当前,正值河南省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良好契机。本文通过分析"微时代"背景下的特点,深入探讨中原文化呈现出的传播优势以及二者的契合点,从而借助微博这一新媒介,探寻中原文化传播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8.
从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历史进入了所谓的"轴心时代"。在这一时期,中西方历史都发生了最深刻的转折,以中国、印度、伊朗、巴勒斯坦、希腊为代表的各大文明都同时出现了巨大的进步,产生了诸如老子、佛陀、"顼罗亚斯德"、以赛亚、柏拉图等思想巨人。作为时代精神的哲学在这一时期实现了巨大的突破,这种哲学突破可以通过中、希哲学的突破反映出来。在中国,老子提出了"道",创立了"道论"。在希腊,柏拉图提出了"理念",建构了"理念论"。笔者试着从道与理念的含义、道与理念产生事物的方式、道与理念同事物的不同关系等各方面考察老子"道论"与柏拉图"理念论"的异同。通过对老子"道论"和柏拉图"理念论"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生活在"轴心时代"的老子和柏拉图,都面临着相同的时代难题,他们构建哲学理论的目标也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二人却是沿着不同的进路来趋进自己的目标的。通过对老子"道论"和柏拉图"理念论"的比较,我们还可以从一个侧面窥探出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在"轴心时代"突破的异同,同时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精神的巨大差异。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曾经有过"龙文化"、"虎文化"、"羊文化"等不同的历史时期,也曾经有过"龙虎并存"的时代,它们都对中华民族品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龙、虎、羊在五千年的时空长河里即保持着各自的独  相似文献   

10.
正经专家学者考证:图像先于文字,文字源于图像。但最终文字经过演化还是替代了图像,书写着自己灿烂辉煌的发展史。而当今,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经历着由"一支粉笔一本书"的干枯时代到异彩纷呈的"电子网络"时代的转变。每一节公开课无不呈现着精  相似文献   

11.
中华文明的"天人合一"观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的长廊.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社会政策文化,其所展示出来的是中华民族生存的智慧.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是"天人合一"观对现存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催生科学的"天人合一"现的文化因子;发展科学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是"天人合一"现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因此其消费特色与传统商品有很大不同,这些特色在异质文明间的文化商品销售中更加明显。在全球经济后危机时代,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遭遇了异质文明的"点消费"现象,主要表现为当前文化产品出口营销费用持续高涨而产品销售可持续性较差。分析"点消费"的涵义、特点、成因,结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可以从文化产品消费诉求点的角度入手,力争定位更加准确,手段更加多样化,从而有效缓解文化产品出口中存在的"点消费"难题。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还是一场涉及人们的时间观念、服饰发型等日常习俗的文化变革。辛亥革命对帝制时代身份等级制度的解构,引发时人的文化认同危机:"我过去是谁","我现在是谁"和"我将来是谁"。以袁世凯为例,他虽然在辛亥革命前后表面上完成了从"臣民"到"国民"的身份转变,但他内心深处一直处于文化认同危机的状态。在更广阔的国家和文化认同层面,袁世凯在民国初年的身份选择,不仅是他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还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以来日益凸显的文化认同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消费主义时代,随着消费明星的火热,明星亲子类真人秀大量涌现。明星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以成人话语体系和特效标签话题制造可消费性真实对"星二代"进行"推广式""捆绑式"消费以供消费者观赏、品评和反思,呈现出泛娱乐化时代里过度消费"星二代"的电视文化消费景象奇观。文章从节目组、"星二代"、星爸和受众四个角度剖析了明星亲子类真人秀消费"星二代"的现象。  相似文献   

15.
王灿 《东方论坛》2013,(1):6-12
《尚书》在中国学术史上,最早按照虞、夏、商、周四代的顺序编纂,这种"四代"观念多见于先秦古籍,应是春秋战国时代才形成,是反向构筑起来的华夏历史系统,即由周、商、夏依次上溯而至尧、舜时代,体现了华夏历史意识。这种历史意识的内涵是:历史是在"天下一统"的情形下运行的,历史的主体是"一统"的华夏民族文化共同体,而不是分裂的各个小族群。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华夏历史意识也是一种"大一统"政治观,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华夏历史意识还与"华夷之辨"密切相关。《尚书》"华夷"思想以文化为根本标准,并没有绝对的血缘界限和地域区隔,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灵活性,与现代民族意识有很大不同,这是王道史观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与中国“文化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文化现代化"之显态表征的"文化产业"即文化的产业化,是以经营符号性商品与信息为主的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和文化传播等活动,其经济价值源自文化价值。"文化产业"在学理上经历了从一种批判性的概念到一种客观的中性的历史文化现象递嬗的过程,但其本质特征依然可概括为"包容性"、"博弈性"、"创新性"、"风险性"和"霸权性"五个方面。西方对"文化产业"的深度反思给中国"文化产业"未来发展带来深刻启示。中国"文化现代化"在竭力研发"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时候,必须同时发育"公益性文化事业"。唯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互扶持,互补前行,滥觞于"后发外生型社会"的中国"文化现代化"才能有实质性进步,我们也才能真正"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7.
易经的文化源头价值及“管理易”的历史出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下的易学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着历代经学家、玄学家、理学家注易、解易、研易的传统思路,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形成了多学科、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性、交叉性研究模式.国际国内易学者不断倡导对易学"极深研几",象数易、科学易、考古易、占卜易、人文易以及管理易等不同易类之探研,皆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但富有现实意义的"管理易"研究十分薄弱.因而,"易经管理"这一"援<易>以为说"的钩沉论题,要求研究者必须站在哲学诠释学的立场上,定位于易学与现代精神契合的高度,着眼于世界经济国际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兼容化的时代形势,带着现代管理的实际问题探入到<周易>这座神秘的殿堂中去,以求新弋获.  相似文献   

18.
以"微时代"为核心的人类学文化批评,重塑了新的叙事类型和理论话语,既再现了由于"微时代"媒介动力所产生的亚文化群体、阶层关系的再生产以及特定权利结构的封闭循环,也回应了图像转型背景下民族志文化表述之"语图互文"机制的发生逻辑。"微时代"媒介技术的播散和渗透,同时也预设了一种"后人类"的转型过渡;在此过程中,人类学作为探究"人"的规定性本质与关怀人类生存境况的学科,其文化批评的功能性不应仅囿于为时代秩序、社会群体的成形提供知识性的参照,更在于去实现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反思性导引。  相似文献   

19.
"保护还是开发"作为中国申遗实践的热点问题,其实质是中国当代文化中产业与精英两个文化阶层借助官方观念错位而展开的话语竞争,忽略了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关注遗产持有群体的文化觉醒,标志着"后申遗"时代的到来。"后申遗"时代,文化觉醒引发的文化归属存在"误认"可能,遗产公共性则是觉醒的遗产持有者,以遗产为公共性实现的符号媒介,借助遗产媒介实现公共参与与群体沟通,避免"误认"。在当下申遗实践中,遗产公共性已在"遗产话语"、"遗产表演"、"遗产资源"与"遗产行政"四个维度发生。遗产公共性的社会建构应落脚在遗产的"文化再生产"上。  相似文献   

20.
黎霞 《金陵瞭望》2006,(14):50-50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最重要的是依靠变革,而企业的成功变革.又有赖于企业特色文化的相助。回顾IC卡公司6年来的发展历程,从“建设”、“开通”、“发展”、“壮大”、“腾飞”到今年的“市场开拓”,每个年度都有不同主题,引导员工从文化层面加速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