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封建父权下的女性 ,被看作是低于男性的 ,她们长期生存在第二性的境况中。可是乔叟笔下的“巴斯妇”却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乔叟借“巴斯妇”之举反对男尊女卑和夫权压迫 ,反对贞节观念 ,主张男妇婚姻不应受不干涉和妻权高于夫权 ,这在中世纪时期 ,无疑是妇女解放思想的具体表现。然而乔叟只提到把妇女从婚姻和家庭中解放出来 ,却没有提到妇女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的解放 ,这是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东汉时期,西王母是民间信仰中最重要的神祇之一.她的功能也日益多元化,其中救苦救难是最重要的内容.而至魏晋南北朝时期,西王母崇拜被引入道教,成为道教神谱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其救苦救难的功能渐被观世音菩萨所取代.究其原因,首先佛教以苦立教,注重解脱,道教则以生为乐,追求长生.其次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需要获得民众,而道教则有意去民间化.最后西王母信仰有复杂的仪式,而观世音信仰则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3.
敦煌词中的“征妇怨”类作品较易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研读敦煌词中与征妇有关的词作,透过征妇这种社会角色的生活与情感世界,可以了解战争给当时的人民生活带来的影响,也可以对当时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有一个更为详尽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金建锋 《南都学坛》2008,28(3):41-44
《世说新语》以记录魏晋名士风流为主,但还选录了大量的女性。通过这些女性,我们可以了解到魏晋时期女性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名士妇是名士的配偶,是其中的特殊群体,受名士风流影响,名士妇亦风流。名士妇有三个特点:出身士族、受教育机会多、受名士生活影响。名士妇大致有五种类型:识见型、谏夫型、讥夫反击夫型、追求幸福型、恶妇型。《世说新语》选录大量名士妇的原因是编撰者有儒家倾向、妇德下降、尚奇之风、显衬名士风流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已婚女性有着诸多的要求和规范,达到这种要求和规范的,即成为“贤妇”。这种对已婚女性的要求和规范,反映古代社会中的“贤妇观”。时代不同,人们的贤妇观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从辽代石刻出发,尤其是以墓志铭为中心,来具体探究辽代社会中的贤妇观。通过这些石刻资料,我们可以认识到,辽朝时期的贤妇观主要体现在女性的侍养舅姑尽妇道、辅助其夫尽妻道、生育子嗣尽人道以及治理内务尽才干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晚明女性墓碑文中存在大量关于烈女节妇的记载,这些文字对于我们了解其时社会各阶层对于节烈事迹的表彰事宜颇有参考意义,应得到重视。本文具体论述晚明从朝廷到地方以至于士大夫阶层对节烈事迹的表彰。我们将看到晚明的节烈观念怎样通过国家机器运作以及民间权威的活动而被强调和宣扬,并进而成为女性最高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从实践层面理解,是指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文化层面来审视,则是我们党的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和不断提升的过程。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而且更是中华民族全体成员文化自觉的生动反映。基于此,该文试从文化自觉的视角来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巴斯妇的引子》和《巴斯妇的故事》入手,着重对巴斯妇从女性主义和反女性主义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她的话语行为依然局限在男性话语的窠臼之内,依赖男性话语而存在,远非某些女性主义者所极力颂扬的敢于向父权制思想挑战的女性形象;同时,本文还深入探讨了英国中世纪著名诗人杰佛利·乔叟在塑造巴斯妇这一女性人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反女性主义倾向,并分析了其内在的社会及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妇学书籍是中国妇女文化的一部分。本文从三个层面上对妇学书籍的发展及其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后,指出:封建社会中,为适应男权势力统治女性的需要,妇学书籍针对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为父之女”、“为夫之妻”、“为子之母”而大力宣扬“三从”,并用“四德”具体地予以强化。古代妇学书籍的产生、发展与封建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密切相关,对我国女性特定的心态和气质的形成以及社会,都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伍尔夫和李健吾、林徽音、陈染他们的文学作品属于共时性或历时性层面上的文本,主要体现在意识流技巧或女性主义诗学上的互文性。作为"释义的读者",把他们的相关的文本放在一起来互文阅读和解析,可以探讨李健吾、林徽音、陈染对伍尔夫文学创作的模仿和借鉴,以及他们在个性气质上的趋同性。  相似文献   

11.
徽州自古以来是竹枝词的高产区,其中涉及徽商妇的笔墨不在少数。通过对清代徽州竹枝词中有关徽商妇的内容进行 提取分析,透过竹枝词这一文学载体从新婚燕尔之喜、翘首盼归之悲和攻苦茹酸之累三个方面探寻了徽商妇的真实生活境遇: 在封建礼教和父权制合谋下,处于从属地位并默默付出  相似文献   

12.
道教神仙谱系中的慈航真人是一位深受民间崇奉的女仙。慈航真人信仰的形成与佛教的观音菩萨信仰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慈航真人观世音这种佛道双栖的现象是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特别是仙释圆融宗教文化的产物。慈航真人仙话传说中的性别困惑既体现了古代社会性别意识的特殊取向,也反映出观音形象不断演变的历史信息。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儿童文学也不例外,从《快乐王子》引入中国一直到现在,社会形态和儿童文学的地位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引起了对不同时期的翻译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将根据改写理论讨论《快乐王子》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在佛典中 ,目连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其特点是神通第一。但到了中土世俗化的文学作品中 ,他却成了一个感人的孝子形象 ,甚至于名字也中国化了 ,即有了小名“罗卜”。他的家庭也被中国化了。这种变化表明 ,任何外来的宗教形象要想在中土广泛传播 ,都必须适应中土文化 ,融入中土文化。  相似文献   

15.
16.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极为密切。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词汇得到空前的发展和传播,借助网络,人类的各种文化以空前的速度相互影响、吸纳、渗透和交融,本文将从文化融合的视角来探讨英汉网络词汇的发展,并探索看待网络词汇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融合,最后指出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禅宗看佛教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作为一种出世宗教,一方面因为填补了中国文化之缺而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但是,另一方面,又与带有强烈入世色彩的中国本土文化发生巨大冲突,为了生存,不得不做调整改进,禅宗就是调整的产物。禅宗主张人人皆有佛性、见性成佛;摆脱烦琐推理、主张直觉顿悟;提倡无念为宗、平常心是道,这与中国文化主干儒家提出的人性善、人人皆可、成尧舜;与中国人偏爱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与入世与出世相统一的中国传统人生哲学近乎一致。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强大的同化力。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改造了中国旧有的文化元素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为中国文化注入现代文化的基因;更在中国文化历久弥新的过程中,从时代的变革中获取新的实践来源,实现了自身内涵的深化和发展。二者有序、良性的互动构成了中国文化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内在驱动力。因此,如何实现两者的对接融合,是关乎中国文化现代化大局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20.
梁发在近代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著述甚多,主要内容是对基督教义进行中国化诠释,这种诠释的基本倾向是排斥佛、道、民间信仰和偶像崇拜,走与儒学相结合的道路,但也对佛、道两家的个别观念加以改造和利用。他把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融入基督教义,具体体现在他的“罪恶观”、“救赎观”、“天国观”中。基督教的初步中国化为中华文化体系增添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