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华大地是世界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现在已是世人共知的事实。无论是商周、秦汉、隋唐、宋元以至明代初期,中国文明的发达程度,都居于世界各国的前列。但是到近代,当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兴起之后,中国却落后了。特别是19世纪中叶以后,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随着20世纪的到来,中国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出版传播方式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出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形成了独特的出版文化 ,其出版传播方式的演进 ,实际上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生态进程。它保存、创新、发展并延续了中国 50 0 0多年的文化 ,使中华文明惟一成为世界诸文明古国中不曾中断的文明。秦汉印玺、纸、印刷术均是人类文明史上伟大的创造与发明。纸与印刷术传入世界后 ,对人类文明的促进作用之大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3.
治水在中华农业文明发展过程中居于重要地位,不同时期的治水活动都对农业文明发展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史前时期,人类治水活动催生了中华农业文明的曙光;夏商时期,我国沟洫农业和灌溉农业出现;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渠、都江堰的修建,形成了关中、巴蜀等灌区,有力地推动了农业文明的发展;秦汉时期,秦始皇治水和王景治水,促使了我国农业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形成;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淮河中下游成为重要的农业经济区域;自隋唐开始,随着南方农田水利的迅速发展,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隋唐至宋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和珠江流域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中华农业文明的根基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4.
徐畅 《南都学坛》2009,29(2):1-7
秦汉时代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常生活秩序,对夜间活动实行禁止,但是夜间生活,尤其是娱乐生活依然广泛存在,且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秦汉时代的夜间娱乐生活有夜间出游、夜间宴饮、夜间游戏等多种形式。研究这些夜间娱乐活动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秦汉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文明发展状况,追溯唐宋元明清夜间游乐活动的源头。  相似文献   

5.
[摘要]唐代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继承并发展了秦汉以来历代王朝的羁縻制度,并广泛运用于边疆地区。与和亲一样,遣子入侍及各类书籍、工匠技艺、谷物种子等的输出,是中原文明向外输出的重要元素,更是唐朝羁縻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唐王朝对是否输出中原文明虽存在争议,但却始终保持着积极、开放的态度。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吐蕃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源源不断地吸纳中原文明,促进了汉蕃文化的良性互动和吐蕃文明的形成,并最终形成了今天的藏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关于秦汉农业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由于农业环境的优化、生产关系的调整、重农政策的实行和商品经济的剌激,农业生产迅速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局面。耕地面积的扩大、农业科技的进步、农副产品的丰富及主要农业区的形成,是秦汉农业高速发展的重要标志。秦汉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秦汉社会经济的繁荣,奠定了中国传统农业全面发展的基础,对后世中外农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秦汉农业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秦汉简牍法律文献中所见死刑主要有:戮、斩、磔、绞、定杀、生埋、弃市、腰斩、枭首等。《唐律疏议》的死刑只有两种:绞和斩。唐律的死刑刑罚体系比秦汉律大为简化,种类减少,更加简明扼要;唐律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比秦汉律减轻,较为宽和。这些都说明了唐代比前代刑罚制度更趋于人性化,社会更加文明进步,立法思想深受儒家"德主刑辅"思想影响。  相似文献   

8.
<正>西周、秦汉、隋唐时期,是中国文明创造非常繁盛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文化影响世界,同时接受世界文化的积极影响最突出的历史阶段。被后世称作"丝绸之路"的中西文化交流长期保持畅通的路线,东端的起点就是周秦汉唐王朝的中心区域。西周都城丰京和镐京在今西安市长安区。秦都咸阳的早期宫殿区在今咸阳市渭城区。西汉都城长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华文明从先行到落后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代农耕经济与宗法社会孕育了"尊祖崇圣"的价值取向,形成了"法古述圣"的学术传统;秦汉以降更进一步扭曲为"帝王兼圣"的权力崇拜,演化为"唯古是信"的经学传统与"唯上是从"的文化精神,其本质就是权威迷信.正是这种精神传统构成了华夏文明制度的、心理的、人格的创新障碍,成为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长期停滞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考察了世界历史下各文明体之间的交往,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世界文明观。习近平立足马克思世界文明观的基本立场,围绕世界文明的相处之道和发展之道,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型世界文明观;他科学把握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变化,从全球化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出发,审视信息文明的发展带给世界文明的机遇和挑战,从全球治理的视野提出世界文明的全球融合是历史大势。为此,习近平提出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新思路,指出开放包容是人类文明的相处之道,合作交流是文明进步的发展之策,实现不同文明的共同发展是通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对于“世界文明向何处去”的文明发展之问,习近平给出了中国答案,那就是,在文明融会通达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成全世界人民共创一个和谐的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11.
近代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业文明以其巨大的物质力量和先进的科技力量席卷了世界。与此同时,西方文明中心论、西方文化优越论等文明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西方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理论依据。时至今日,世界各国相互依赖不断加深,然而西方文明的自豪感、优越感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各种不同的理论形态和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历史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普世价值"等等成为其新的理论表现形式;而在行为方式上则表现为利用各种合作关系而展开的文化殖民,或者是赤裸裸的政治干涉。对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有关"文明"的概念及相关文明理论的考察,认为西方文明中心论自形成之日起就不断受到各种挑战,而多文明中心理论,多文明起源理论以及人们对文明的深刻反思其实都是对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否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西方文明能够正确认识非西方文明,从而实现多文明的共生与繁荣,才是文明包括西方文明未来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宋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时期,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所取得的成就、达到的高度,不仅在中国古代是空前的,就是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居于领先地位。可以讲,当时的宋朝,以一种异乎寻常的成熟,超越了同时代的所有文明。这也正是许多欧美史学家痴迷于宋代历史的生发动因。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思想、新举措,形成了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这一生态文明观的提出,不仅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积极回应,更蕴含着丰富的世界意义。在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等方面,习近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明是实践的事情,不同的文明观塑造着不同的世界秩序。近代以来的世界秩序深受西方文明观尤其是西方文明中心论的影响。立足于新时代,跳出西方文明观"一元、等级、冲突"的文野拘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站在人类数千年文明发展史与当今世界不同文明交融互补的制高点上,提出了新时代文明观:揭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平等性、包容性等本质特征,指出不同文明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共处之道,提出"文明超越"主张,对人类文明的发展趋势作出科学判断,有力驳斥西方的"历史终结论"和"文明冲突论",集中展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深刻思考。新时代文明观,不仅在思想上引领了世界秩序的变革,而且在实践上为重塑世界秩序做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倡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现在要将“两个文明两手抓”转变为“三个文明一起抓”。高等院校一直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 ,如何加强高校的政治文明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论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与文化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何一种文明的得以行世都有其存在的深层的精神与思想底蕴,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深层基础与精神支撑,只有确立了与这种新的文明形态相适应的世界观与文化精神,才能建设好生态文明。对生态文明的深层思想基础和精神追求的探寻,首先应对工业文明的哲学基础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进而在此基础上倡导一种新的生态文明的世界观,并确立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范式,从而完成对生态文明深层文化结构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理论思维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业文明是第一个影响和支配了全世界的人类文明形态,但不是所有民族共享的文明形态。信息—生态文明将是全人类共享的第一个文明形态。现在,人类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信息—生态文明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次文明转型中,如何规划我国的理论思维建设极为重要。我们必须以建设信息—生态文明为参照系,重新解读马克思,解读当代世界的实际演进,重读、改造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8.
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文明,既继承了传统的优秀道德文化,又赋予鲜明的时代精神,并立足于基本国情;既面向世界,吸取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抵御了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东西。我们应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探索独特的方针、方式,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论文明理论的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提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关于文明理论与中国的文明发展问题,历经两个文明、三个文明、四个文明等发展到今日的生态文明并成为共识。文明的本质不能简单理解为改造自然的成果和进步状态,而应看做是对人的生存价值世界在生产和分配上的合理性与合法性的衡量。这种合理性与合法性体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与平衡。传统文明作为人从自然界分离的产物,本身就具有非自然、反生态性,其极端发展导致了今日的生态危机。今日人类精神只有从类群伦理、国家伦理上升到世界伦理、生态伦理的高度上来,才能实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文明的发展上来。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文明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纵观人类发展史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 ,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 (原始绿色文明 )、农业文明 (黑色文明 )、工业文明 (灰色文明 )三个发展阶段。进入 2 1世纪 ,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 (绿色文明 )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是生产力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是人类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使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的结果。而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 ,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