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0多年来漓江枯水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桂林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漓江流域枯水期缺水日益严重,2004年1~3月漓江间距性断流两个月之久,漓江上的旅游船只由于断流无法开船.漓江流域枯水期极大地影响着桂林市旅游事业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创建漓江游览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桂林是世界旅游名城,而漓江则是桂林的灵魂,因此加强对漓江的保护应引起更高的重视。一、对于整个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必须立法,必须制定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二、废止政出多门的现有漓江管理办法,组建独立于漓江流域各县区和各部门的独立管理机构,在市委、市政府直接领导下,依法全面履行漓江流域环境保护职能;三、全面启动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科学协调发展与保护的矛盾,达到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切实长效目的,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3.
漓江在我区旅游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她的作用,必须充分利用、开发漓江的旅游资源,认真保护漓江的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4.
漓江上游水源林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邱桔  李际平  杨永德 《学术论坛》2005,(12):123-127
近30年来,漓江上游水源林面积急剧下降,森林水文效能大大衰退,造成洪汛年频率增加、枯水期逐年延长现象。文章采用遥感影像技术和森林生态学理论对漓江上游水源林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漓江上游水源林生态恢复的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漓江     
如果说桂林是一个生命体,那么漓江绝对是桂林的灵魂,漓江发源于兴安县猫儿山,流经桂林,阳朔,至平乐县恭城河口,全长437公里,由桂林至阳朔84公里的漓江,像一条青绸绿带,盘绕在万点峰峦之间,  相似文献   

6.
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要实现漓江流域旅游生态系统三大子系统协调发展,从而实现漓江流域旅游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应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保护型开发策略、优化流域旅游布局、强化流域旅游管理.  相似文献   

7.
15年前即1985年,在中国画坛上有一幅巨作产生了较大的轰动,这就是广西壮族画家黄格胜费时三年多时间,在反复上下百里漓江20余次,写生稿上千幅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中国画巨幅长卷《漓江百里图》。该长卷长200米、高0.6米,是自古以来最完整表现了漓江从桂林到阳朔全程风光的画作,漓江的阴晴雨雾、渔舟村舍等—一展现在人们面前。该作品先后在桂林、柳州、南宁、美国旧金山等地展出大受欢迎和好评,中央电视台及一些地方电视台、各种报刊等宣传媒体多次进行了专题报道,广西美术出版社两次出版了大型画册《漓江百里图》。1…  相似文献   

8.
在民族审美趣味自然外化的范畴内 ,注重真切质朴的表现生活、着意抒情写意的表达理想、运用符号象征寓意现实是草原画派的基本民族特色。以意象语言的形式风格阐述油画的民族色彩、追求诗意化韵味、探索平面程式化风格是当代草原画派的突出民族特质。草原画派的审美趣味、语言形式的发展变革必然会凸现出草原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 ,随着时代变迁和草原文化的发展 ,草原画派也在发展  相似文献   

9.
漓江风景区生态风险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永德  苏振  白丽明 《学术论坛》2007,51(1):106-109
漓江是我国的一条著名风景河流,具有重要的价值。虽然近年来日渐得到重视和保护,但漓江仍然承受着各种生态压力,导致风景区存在旅游资源和周边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风险。文章从旅游业与非旅游业两个层面分析漓江风险源因素,采用德尔菲(Delphi)专家调查结合风险指数法(RAC)对其生态风险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论认为,漓江风景区主要生态风险源于非旅游业人为因素,这也反映了当前旅游环境保护学研究范围存在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以漓江为例,分析了河流型风景区游览模式的形成和固化过程。研究指出1979-1999年国家以入境游、观光游为导向的旅游政策是漓江大船一站式一日观光游游览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制度因素、市场因素、经济因素、权力因素、生态保护因素、游客因素等六大因素形成的正负反馈机制不断加强游览模式的固化效果和路径依赖,最终导致了漓江游览模式陷入锁定状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原有的模式陷入次优状态,尤其不利于民生发展目标的实现,因而引起了对原有模式进行改变的制度需求。地方政府通过改变其原有的职能,引进新的由社区参与旅游决策和利益分享的制度,是打破锁定状态,促进漓江旅游和沿江社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姚国文 《徽州社会科学》2008,(8):32-32,33-34
“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在徽州地区崛起的一个绘画流派.它不仅在安徽画埴上占有一席之地,且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新安画派”对后世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它蜚声画坛以来,有关评论研究络绎不绝,特别是近些年,许多画家开始重视它,研究“新安画派”的人是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笔者多次看过有关陈述“新安画派”的文章及专著,仍觉意犹未尽。现仅就“新安画派”名称由来、涵义及绘画的主要特征,说说自己的肤浅之见。以求正方家。  相似文献   

12.
桂林.有漓江.阳朔.但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灵渠。灵渠.在桂林市北面60多公里处.它引湘江水入漓江.不仅成就了那一川享誉天下的秀水:而且还因在两千多年前就沟通了湘江与漓江而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力助秦始皇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17,(2):148-153
明清时期中国绘画史上画派林立,但学界对于"江西画派"论述却不多。"江西画派"在明清易代之际的出现是多方面的综合性表现,因为在权力系统下个体的选择并不自由,由于画派成员出身、地缘、师承关系各异,在社会阶层上下流动趋势的作用下,他们寻求到共同的价值取向自然形成艺术聚落关系;考虑到艺术家要受到社会风气、权力意志、个人能力、艺术追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最终的艺术作品是被干预之后的结果;在他们创作的山水、花鸟等形象中有了更多的亲和力和情趣意味,写意抒怀类的作品比重很大,画面境界的营造上透露出艺术家们明确的生活性指向。最终"江西画派"作为子集存在于社会总和中的这个文人群体,通过委婉的艺术创作小心地隐藏了自己的现实身份焦虑,并且通过有意识的结交和诗画结社活动成功塑造了这个略带"距离感"的入世型画派形象。  相似文献   

14.
明吴门画派画家以园林庭院山水画建构理想心斋,守护理想人格心性的人文生态艺术美,剖析吴门画派文人画家追求守护的人格美、艺术美与创生人文艺术美理想境界的生态美,对中国大美术观深入哲学式思考。  相似文献   

15.
漓江补水是漓江综合治理大工程的重点。近期(也即是第二期补水)的目标是枯水期在桂林渡头村水文站流量补足到40-50m3/S。补水水源有A、B两个方案,A方案未从流域水均衡及长远的发展来规划和调度水源,而B方案避免了这些不足,是一个成熟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活跃于明末清初的新安画派画家,大多为遗民画家,他们崇尚倪黄,画风简劲淡远,多写隐逸生活,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大多以山水见长,而作为新安画派主要成员的汪家珍,则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无不擅长,尤以人物著称。歙人汪洪度评曰:吾乡绘事,国初为盛,松圆老人后,僧渐江、程垢区、查梅壑、祝壮猷工山水,家壁人、江天际工人物。可见,汪家珍在新安画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黄山画派是古今徽学文化的核心性组成部分,从渐江、查士标、汪之瑞、孙逸“新安四家”肇始,中经程邃、梅清及与黄山文化有关的“扬州八怪”领军人物高凤翰等人的经营,到黄宾虹,中国的山水画文化蔚蔚大观,黄山画派形成和发展为一个别具独色而又成果卓然的自足文化系统。黄山画派几近成为明清以降中国山水画的代名词,以其象征兼及写实的文化精神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正确发展方向。其中黄宾虹独领中国山水画的峰巅。黄山画派的巨大成就,得益于“良知即易”的王阳明心学精神的充分体现。并且在此心灵之心主导下,在纯静无二、一心相悟之基础上对产生于徽州的朱熹理学“格物致知”精神作了一定程度的兼容。正因为有如此的形而上之道所滋养,长期.以来的文人书画“南北宗”之纷争,在黄山画派文化中才得到化容。南宗画、北宗画各自的优点同时得到和谐的表达。黄山画派的阳明心学精神在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前而已应运而生的新世文艺复兴中将大放异彩,画心独运,开启民智国慧。  相似文献   

18.
程义伟 《理论界》2008,(7):142-143
辽海画派广义是指上世纪50年代以后,辽宁中国画坛众多风格中的一个集合体;狭义是指辽宁中国画坛上足以代表新的时代创造的一种“东北画风”。辽海画派的建构,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19.
受蒙古族民间美术民间剪纸造型语言的影响,内蒙古草原画派在构图、空间、形体比例等造型形式语言的表现上具有饱满均衡、平面剪影化、稚拙夸张的装饰性、程式化特征,蒙古族对青、白、红、金银等色的传统爱好习俗,致使内蒙古草原画派在油画色彩形式语言的运用上,常以强烈的青、白、红、金银等色抒情表意,蒙古族民间美术中古代寺庙壁画古朴斑驳的画面肌理构造,使草原画派在油画肌理形式语言的制作上,呈现出较为粗犷厚重、近于浮雕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明代是典型的科举社会、士绅社会,文人应酬成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江南地区的吴门画派上接元代江南文人之气,下启清代四王“正宗”,在中国文人画史上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标志着民间艺术与宫廷艺术的分庭抗礼。作为一个向来喜爱以群体性形象出现的文人集体,吴门画派热衷于结社宴饮式的文化消闲活动,留下大量应酬性书画。借用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新资本理论,从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三个维度对吴门画派几位重要人物的书画酬酢进行梳理,围绕明代江南文人是如何通过书画交游形成区域性社会文化网络、酝酿新的美学思想、构建文人画话语权、实现文人社会价值展开论述。初期,以吴门画派为代表的江南文人们追求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的累积,而后逐渐实现经济资本的转换。书画酬酢不仅是画家审美理念的艺术表达,更是维系和拓展社会文化网络的重要工具。通过与不同社会阶层的互动,江南文人群体将其审美思想推广至更广泛的社会层面,加强了文化话语权,使吴门画派率先成为明中叶后的文化先锋,被大众所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