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茶馆”,为以茶供客的店铺,也被称作“茶肆”、“茶室”“茶坊”、“茶铺”、“茶棚”、“茶社”、“茶居”等,在中国特别发达。茶馆、茶肆在中国的出现,是饮茶日渐普及的唐、宋时代以后  相似文献   

2.
从城市公共空间的角度看今昔茶馆文化的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馆在近代以前的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它与民众的生活紧密相连 ,并承担了广泛而又复杂的社会功能 ,是传统中国最大众化的公共空间。解放以后 ,由于种种原因 ,在大城市中茶馆几乎销声匿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茶馆又重新出现在繁华的街头 ,但是今天的茶馆与旧式的茶馆在诸多方面有着深刻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孙小玲 《阴山学刊》2004,17(3):38-41
《茶馆》对传统久远的亚里斯多德戏剧观念予以了大胆突破,它不推崇情节(行动),而是以人物(叙述)取胜。在表现方式和艺术技巧上,《茶馆》则以"面式"叙事结构、充满历史感的宏大艺术构思、叙事诗般的讲述方式,以及"陌生化"技巧和象征手法等的运用,表现出与世界文艺的相通融合。老舍先生以其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现代意识和不拘一格、扬弃整合的创造性劳动,赋予了《茶馆》以开放性、多元化为特征的现代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4.
论茶馆派及其民族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剧传入中国以来,似乎还未见什么流派;而在“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新时期文学中,要确定一个流派也绝非易事。然而,我却冒昧认为,在当代戏剧文学中,存在着一个“茶馆派”。其成员是一师三徒,即以老舍为师,以北京人艺的苏叔阳、李龙云和何冀平为徒;其代表作品是“左邻右舍》、《家庭大事》(苏叔平)《小井胡同》(李龙云)和《天下第一楼》(何冀平)等,它们都受到以《茶馆》为代表的老舍剧作的深刻影响。他们具有类似的文  相似文献   

5.
上海开埠后,商业的发达、移民的集聚使得娼妓业很快兴旺起来.同时,茶馆业迅速发展,茶馆成为晚清时期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之后,妓女“结缘”茶馆长达数十年.对封建官府来说,为维护风化,茶馆禁妓势在必然.由于一市三治的特殊政治格局,华界官员极力寻求租界当局的协助.在租界、华界共同展开茶馆禁妓的过程中,双方因理念的差异、利益的冲突和权力的争夺不时发生摩擦.进入民国以后,妓女逐渐离开茶馆,至1930年代最终消失,其中原因复杂,结果也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正> 沙汀小说的创作题材,几乎全是源于四川农村的封建社会,以茶馆、小城镇、农村小学、山沟、乡村为背景,激烈地抨击旧中国的鬼蜮世界。小说中的主人公也多是地主流氓、土豪劣绅、国民党的小官吏、保长等反面人物。发表于一九四○年的短篇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突出地代表了他的这个创作特色,从而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短篇佳作之一。一九四○年,正是根据地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抗战的时刻。此时,广泛动员人民参军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之一。但是,在国民党统治区,由于蒋介石反动  相似文献   

7.
宋代茶馆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清荣 《中州学刊》2006,(3):189-192
宋代是我国茶馆业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茶馆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地域广的特点展示了宋代茶馆兴盛的面貌,而其丰富多彩的经营特色则彰显了宋代茶馆的丰富内涵。宋代茶馆的兴盛是城市商业经济高度繁荣的产物,是宋代茶业发展的结果,与当时的饮茶习俗及唐代茶馆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以茶馆而言,最早的文字记述是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录>,说的是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3),"自邹(今山东邹县)、齐(今山东临淄)、沧(今河北沧县)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这说明,河北曾经是最早茶馆形成地之一.  相似文献   

9.
在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条件下,国际贸易联结着不同经济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往往还包含着国家的经济、政治、安全等利益。贸易摩擦是伴随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而出现的现象,是国家之间利益冲突与碰撞的一种通常形式。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以反倾销和构筑技术壁垒等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经济发展步入崭新阶段,对外贸易连攀高峰。同时,频繁的贸易摩擦严重困扰中国,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和谐外贸为理念,以互利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国加入WTO后应对日益频繁的贸易摩擦的睿智策略。  相似文献   

10.
陈赟 《船山学刊》2022,(6):14-28
西方提供的人类知识谱系以神话为原初符号形式,哲学、启示(宗教)、科学等都是从神话中分化出来的。而中国古典的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知识谱系,是以原史为原初符号形式,经、子、史等都是从中分化出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以神话和原史为原初符号形式的不同文明不可以沟通,事实上,二者在史诗那里就达到了交会。以原史作为原初符号形式的中国古典思想与以神话作为原初符号形式的古希腊、希伯来思想的一个重大的文明论差异在于,在中国传统中,历史意识与宇宙秩序可以相容,而在后者,宇宙论秩序的经验则着力泯除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一《茶馆》用三幕戏表现了三个时代的历史进程,而且时间跨度是半个世纪。作者所以采取这样的结构形式,其深刻的用意在于,把剧本的主题深扎在历史演变的土壤中,使之具有更加坚实的生活基础。当然,艺术创造不是在重复历史,而是着眼于对读者或观众的形象感受。接连表现三个历史时代,不仅强化了读者和观众对旧的时代的印象,而且用形象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茶馆》在空间处理上,显然是追求着史诗般的历史画面。虽然作者自己说“不熟悉政治舞台上的高官大人,没法子正面描写他们的促进与促退”,“只认识一些小人物,这些人物是经常下茶馆的”,当他“把他们集合到一个茶馆  相似文献   

12.
常建华 《学术界》2024,(2):156-169
江西租山种植茶梓有各种纠纷发生。茶山经营出现在广大南方地区,山场将茶树与桐树、苎麻、杉木等同种一山,茶子是种茶树的重要收入。清代蒙古地区大量消费砖茶。南方一些地区挑担卖茶,寺院往往从事茶叶的生产与销售。茶铺茶馆深入社会,四川多以茶铺为名,安徽人开设茶馆,江浙吃茶于茶店。山西人到京城谋生开茶铺,顾客多旗人。直隶、陕西、奉天也有茶铺、茶馆,具有社交性。茶铺雇工的工钱,西部川陕地区每月四五百文,中东部工钱较高。纠纷导火索与面子问题有关,茶馆或路上当众被讨账是有伤颜面之事。茶被广泛使用于日常生活的交往中。礼仪性费用称作“茶果钱”“茶钱”。家中饮茶常备茶碗,茶碗有时因纠纷成为凶器。熬茶成为西部人的生活方式,因烧茶引发家庭夫妻纠纷的事例分布广泛,还有叔嫂、兄弟因饮茶引发的案件。  相似文献   

13.
《管子》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重要典籍,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管子》之道表现在治国理念上,是以仁义道德为内涵,以礼法为形式,把礼治和法治结合起来,法教统一。  相似文献   

14.
茶馆,唐宋时称茶肆、茶坊、茶楼、茶邸等,明代以后始称茶馆,张岱《陶庵梦忆》中即称茶馆,《儒林外史》中多称茶馆,清代以后就惯称茶馆了.它是一种以饮茶为中心的综合性群众活动场所.茶馆起于何时,史料无有明确记载.汉时王褒《僮约》中有“武阳卖茶”及“烹茶尽其铺”之说,但此是干茶铺,非是卖茶水的坊肆.有关卖茶水的记载,也早有所见,《茶经》“七之事”载:“《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但晋时有无营卖茶水生意的茶肆,无从考究.比较早且较明确的关于茶肆的记载是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有云:“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以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隶渐至京邑,城市多开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据此可知,茶肆在唐玄宗时、至迟在唐代宗时(封演为玄宗、代宗时人)即已出现.又据《旧唐书·王涯传》载:“涯等苍惶步出,至永昌里茶肆,为禁兵所擒.”又《太平广记》卷三百四十一“韦浦”条有云:“浦极谓得人,俄而憩于茶肆.(《河东记》)这都是中唐已有茶肆的佐证.  相似文献   

15.
王继平 《云梦学刊》2003,24(2):50-52
近代中国文化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制约下传统中国文化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发生的近代性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整合是近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是以通商、遣使、求学、传教、游历、翻译等形式进行的,它表现为一种非和平背景下的和平方式。由于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文化交流经历了由冲突到整合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新文化。  相似文献   

16.
当代英国作家贾斯·希尔的"中国三部曲"中的成名作小说<品梦茶馆>享誉世界,被翻译成十一国文字全球发行,先后获得多种文学奖项.西方评论界因此认为希尔对中国了解深入,谙熟中国社会与文化,把他称为"中国作家".在西方评论界大加赞誉的同时,中国读者不难发现其小说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本文通过对小说主要人物大山和方太太的分析以及对葬礼、古尸等一些荒诞怪异细节的剖析来展现文本中暗含着的中西文化、中西意识形态以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对抗.通过对各种冲突表象的集中分析,探究出<品梦茶馆>中各种冲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作者个人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的偏见和东方主义影响的残存.  相似文献   

17.
国民党自组建南京国民政府后,为巩固统治,将权力触角伸向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茶馆也不例外.为了改良茶馆,也为了意识形态向社会的广泛传输,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民众教育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对茶馆展开空间重组,由此,民众茶园在全国兴起.从名称、布局、设施到举办实业,民众茶园展开了由内而外的空间重组.民众茶园的空间重组并没有达到改良茶馆的真正目的,抵挡不住民众陋习的力量;但对于民众教育的推进,其意义又不能一味地被抹杀.  相似文献   

18.
在刑法的具体适用中,应坚持形式解释与实质解释相统一的观点,同时根据中国社会的具体情况,提出在统一的实质和形式解释观之下,需要以形式解释为一般原则,以实质解释为重要补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韵律是中国现代诗形式的重要质素,对现代诗韵律的探索,诗学界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以胡适为代表的自然音节论,二是以新月派诗人为代表的诗应有音乐美的主张,三是以梁宗岱等人为代表的“纯诗”理论的音乐本体观,四是以戴望舒、艾青为代表的无韵自由体主张。在现代新诗的韵律观念的发展上存在着一种新诗歌谣化的趋势,而戴望舒和艾青对无韵体的倡扬其实是对中国现代新诗自由精神的坚守。  相似文献   

20.
史书编纂体例是对历史如何进行组织安排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重要方面.晚清是中国史书编纂体例发生重要转变的时代,史书编纂上最关键的变化是引入了章节体.以往学者在讨论章节体史书时,或以为该体例是传统纪事本末体的逻辑发展,或认为是以日本东洋历史教科书为蓝本的.在晚清史书编纂体例变化的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着一个由卷章段体到章节体转变的过程.其中有诸多转变的环节.本文认为最早的卷、章、段合成的史书体例出现于19世纪八十年代引进的外国史书体例中,其中第一环节为美国传教士谢卫楼编译的<万国通鉴>,该书卷章段体倒是影响后来章节体史书的一个重要过渡环节,是最为接近于后来章节体的史书之一,为后来国人接受日本学者以章节体所编纂的中国通史作了重要的铺垫.第二环节为上海东文学社出版的那珂通世<支那通史>和桑原骘藏的<东洋史要>,两书引入了较为成熟的章节体史书体例和较早采用了历史分期法,首次向中国人展示了一种编写中国历史教材的崭新形式,即不仅可以章节体的形式,而且以历史时期划分来还原中国历史的本相.中国史家柳诒徵和夏曾佑等在重新思考与改造传统史书编纂形式的过程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借鉴了日本章节体中国通史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