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劳动者与非劳动人口是相对应的,承认非劳动人口的客观存在不会否认社会主义国家中建设者的积极作用.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要正确理解"资本收入不是劳动收入",必须分清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是根本不同的问题.最后笔者对于劳动者的收入性质,参与要素分配的主体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该文中存在的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相似文献   

2.
"‘非劳动人口’论"批判--六问白暴力教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参与劳动的、参与投资的和参与分配的都是劳动者,他们的收入都属于劳动收入.把某些人称为"非劳动人口",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非劳动人口"的说法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普遍现实相矛盾.  相似文献   

3.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等生产要素必然要参与分配,纯粹形态的按劳分配是不存在的,因此必须对按劳分配的主体、对象、尺度重新进行确定,并重新建立收入分配机制。现阶段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不存在两个主体和二次分配;由于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分配的对象只能限定为劳动者的部分收入,而不是全部经济收入;按劳分配的尺度是劳动效益,即劳动者的劳动投入对企业生产利润所产生的效益,与此相适应,要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国有企业必须建立“自主分配、双紧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4.
劳动二重性决定了价值创造和使用价值生产是同一生产过程的两个结果 ,价值的实体是劳动 ,价值创造的实体是抽象劳动的凝结 ;财富创造的实体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与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内的生产要素相结合的产物 ,是具体劳动生产的。商品生产过程是生产财富过程和创造价值过程的统一。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价值分配必须同财富分配结合 ,活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具体劳动创造的财富应该由劳动者和其他参与的生产要素分享。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产权与分配的关系理论 ,分配关系是由产权制度而非劳动或价值创造决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及其实现形式决定分配关系 ,在产权存在的社会制度中 ,分配有二重性 ,一方面各生产要素有权凭要素所有权获得对财富分配的索取权 ;另一方面 ,有权参与生产中人类劳动凝结的分配 ,这是合法收入 ,不是剥削 ,也不是萨伊要素价值认为的生产要素具有生产性可以创造价值。生产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内核范畴 ,要与时俱进地科学拓展形成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念 ,在此社会主义劳动内核上建立起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是对马克思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关于联合劳动范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劳动主要是劳动者付出的活劳动的联合,是劳动者共同支配和占有生产资料的形式.联合劳动的生产力基础是社会协同.联合劳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形式,是劳动者以联合劳动力的形式支配生产资料的形式.每一个个别的联合劳动者,其联合劳动的构成一部分是客观劳动,另一部分是主观劳动.客观劳动用货币形式表现出来就形成等劳收入.等劳收入是劳动者之间基本等同或大体等量的工资收入.没有等劳收入,就不能表达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6.
层次分析法在社会科学、能源系统、城市建设规划设计、经济管理、教育资源管理、科研成果评价等诸多领域显示其应用价值。就衡量劳动价值而言,利用层次分析法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决定劳动价值的三个要素间的依次顺序为创造价值量、技术含量和成本投入量。决定分配方案的四个要素间的依次顺序为劳动价值或劳动贡献、劳动成本、劳动者岗位、劳动者资历。在实践中,只有区别了不同的岗位、职能、单位类型、运行机制以及增收能力,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改革和规范,才能解决灰色收入问题,实现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合理化。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但与之相伴的是,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扩大.如何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使社会各个阶层都能够公平地享受到其带来的好处,是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针对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现状,文章从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中地位不同引起收入差距拉大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要适当提高劳动者的报酬,以改善其在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规范资本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过大比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由于技术创新获取的高收入.  相似文献   

8.
本文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提出经典劳动价值理论修正和完善的方向。并对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地位作了新的认识与评价。认为劳动在价值起源上具有最终性 ;劳动及劳动者在价值创造中具有主导性 ;劳动在新增价值或财富构成中具有主体性。结合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认识 ,提出社会财富按生产要素的贡献率分配的科学依据 ;从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关系是市场交易的经济规范的契约关系 ;当前非公有制人士的收入主要来自资本和他们的技术劳动及管理劳动贡献的收益  相似文献   

9.
从劳动产出而不是从劳动消耗 (凝结 )的角度 ,完善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是深入认识劳动价值论必须突破的一个关节点。应当以劳动的产出去检验劳动的投入 ,而不是以劳动的投入去测量劳动的产出。科技发展使高创造性劳动的作用和比重凸显 ,打破了劳动投入量与劳动产出量的对称性 ,从而使在价值衡量上的等量代换方法 ,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经济意义。劳动创造的价值 ,体现在劳动创造的产出对社会的有利性程度上 ,这种有利性程度与劳动的产出成正比 ,而与劳动的消耗成反比。劳动消耗是劳动产出价值的减项。从劳动“创造”而不是劳动消耗的视角考察劳动价值 ,更有利于正确说明收入分配问题 ,更有利于说明物化劳动的作用和资本收入的性质  相似文献   

10.
姜涌 《东岳论丛》2012,33(5):73-80
社会正义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点,使人们对分配正义所涉及到的基本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近代社会以前的正义主要是政治权利分配,而不是财富分配,我们现如今理解的分配正义是资本主义革命的产物.马克思的劳动分配正义是对资本主义分配关系的批判和超越,具有现实的意义.我们关注马克思的劳动分配正义,根本的目的在于把人的政治存在建立在生存的必要性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非功利性的德性概念之上.我们的着眼点是劳动者事实上如何生活,而不是劳动者应当如何生活.  相似文献   

11.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使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领域、社会形式及性质、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劳动者队伍的构成等发生了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 ,呈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许多特点。认清这些特点 ,才能正确坚持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突出特点有三 :一是劳动的扩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扩大 ,商品生产的领域大大拓展 ,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队伍大大扩充 ;二是劳动的自主——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 ,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并占有和支配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应按照“劳动力产权论”使劳动自主权力完全落实到位 ;三是劳动的联合——既是对自然经济中个体劳动历史性大进步 ,又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资本统治劳动那种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劳动者以自愿平等为原则组织起来 ,以财产“个人所有 ,共同占有”的形式联结为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的劳动集体、经济实体 ,并逐步向劳动者自主的“自由人联合体”前进  相似文献   

12.
知识劳动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劳动形式。与传统劳动受资本支配和控制不同,知识劳动显现出了对资本的相对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知识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地位、知识劳动者在价值分配上的优势,以及知识劳动者相对于资本的稀缺性等方面。在高科技企业中出现的与传统企业资本雇佣劳动形式不同的劳动雇佣资本的新现象,是知识劳动对资本相对优势的集中体现。知识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优势,使知识劳动者有了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影响着企业的组织形态与经营战略,强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国家干预,并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为其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过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劳动生产要素分配系数”有效地反映出我国初次分配不公平.劳动者收入低的社会问题。其原因在于我国工会组织缺乏独立性和代表性,制约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实施,因而工会对保障劳动者收入方面的作用甚微。让工会对劳动者收入发挥作用,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就应该增强工会的独立性、提高基层工会的组建率,促进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实施。让工会更加有效地保障劳动者权益,提高我国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4.
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及其基本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相比 ,今天我们深化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面对着许多新的实际和新的历史条件。必须深化对劳动、对价值和财富创造的研究和认识 ,从而确立劳动和其他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重点研究了资本主义劳动关系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及基本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预测了未来共产主义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他关于劳动关系的基本结论是:劳动关系属于社会生产关系的范畴,它规定着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所有者与劳动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它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和状况决定,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分配关系。劳动关系具有历史性,它的产生和演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随着集资入股的出现,按资分配应运而生。在理论界,有的同志从按资分配存在的客观性、合理性和积极作用出发,把它肯定为按劳分配。这是值得商榷的。 所谓按资分配,就是按照入股的资金量,依一定比例去分配企业的收入。从性质上讲,按资分配乃是一种非劳分配,而决不是按劳分配。这是因为: 第一,两种分配所依据的经济条件不相同。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这就是说,生产条件分配的性质和形式,决定着参加这种生产方式的成员的消费资料的分配性质和形式。按劳分配,只有在公有制经济  相似文献   

17.
按贡献分配原则本身是一种中性的分配关系,反映的是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一般分配规律和要求。按贡献分配原则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要与按劳分配制度相结合,在非公有制经济中要求各种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者的劳动要素能够得到相当于其所做出的贡献的份额。因此,按贡献分配原则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范畴。按贡献分配原则的实现,既要有反映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一般分配规律和要求的一般机制,又要有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关系的特殊机制和措施安排。  相似文献   

18.
劳动公益保护与劳动公益诉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在范 《中州学刊》2007,(3):100-102
劳动公益是劳动者阶层共同享有并为劳动基准法强制保护的社会利益,它集中体现和代表了现代社会中居于多数地位的职业劳动者的群体利益,其实现程度可以充分显示一国的人权状况与法治水准。然而,我国目前的劳动公益保护并不尽如人意,劳动公益在实践中屡遭侵害、处境艰难,在一定程度上表明现行法律救济机制已难以胜任劳动公益保护的重任。为此,我国应适时进行劳动公益诉讼立法,为劳动公益保护提供新的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劳动商品的观点我们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概括出来的,但是它又有深远的理论渊源。不仅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过这样的观点,马克思也曾涉及过这个问题。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出发认为劳动不是商品,但是他又认为劳动者实际让渡的是劳动;马克思在讨论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时曾经推论社会主义本质上就是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关系。当然,他们限于历史条件或理论局限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都不可能做出科学的证明。前苏联和东欧的某些学者也曾探讨过劳动的性质问题,他们认识到通过市场配置劳动资源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发挥工资、市场的作用,但是他们对于劳动的商品性质也没有做出科学的证明。我国学者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探讨劳动的商品性质问题,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研究还是比较深入的,比如赵履宽、杨体仁、林子力等一些学者就曾证明过劳动的商品性质,但是他们的证明还不科学,有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劳动商品的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科学的证明。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劳动者和企业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是劳动商品的实现形式,开放、完善的劳动市场是劳动商品的实现条件。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是一个崭新的命题,认识到劳动具有商品的性质是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它深刻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本质,是说明今日和谐社会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