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汉语哲学如何可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少明认为,中国哲学要走出困境,必须抛弃以往那种从中国传统的概念范畴寻找西方哲学理论注脚的路子,走用哲学论述中国自身的经验之路;并通过“器”、“惑”两个案例的分析,探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新途径。彭永捷对创建一种亦哲学亦思想的汉语哲学充满信心,认为必须深入到汉语世界的传统与现实土壤中来,才有可能产生具有独创性和代表性的汉语哲学作品。李维武认为,21世纪中国哲学在理论形态上的建构,一方面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全部积极成果予以继承,另一方面还要对20世纪中国哲学的不同与局限予以改造和克服。胡维希认为,今后中国哲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努力继承与发扬中国哲学的固有传统,二是积极开展与西方哲学的对话。周山认为,是否重视个案研究,不仅关系到能否准确理解和评判中国哲学,更在于能否科学建构21世纪中国哲学的新形态,就此而言,21世纪中国哲学的发展,既需要智慧,也需要情感。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们对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不满足感的增强 ,要求改写中国哲学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强烈 ,并开始尝试超越之道。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 ,反思和检讨了中国哲学常规性叙事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走向中国哲学“原创性叙事”的途径和方式 ,认为建立多元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通过历史时空的移动及广泛的对话参与寻求中国哲学的普遍性和差异性、在视域和范式的引导下获得观察中国哲学的深度视点、在领悟整体意义与深化部分研究之间形成中国哲学的良性诠释循环、追求对中国哲学的充分描述、复杂关联的说明及意义关怀等 ,对于造就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叙事来说 ,都是非常基本的。  相似文献   

3.
时代变迁与哲学范式转换——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韩庆祥  张艳涛 《北方论丛》2007,4(1):115-120
任何哲学都是内容(时代精神)和形式(哲学形态)具体而历史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例外。革命视野和建设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范式。厘清从革命的哲学到建设的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梳理从革命范式哲学到建设范式哲学转型的历史方位、主要内容、理论难点及应对之策,对于弄清马克思所开辟的哲学道路的真实含义,对于正确评价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无疑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换研究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新世纪初期几年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提出了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问题,不仅寻求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而且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上,进而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上为范式转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作论证,而这就涉及到了哲学上的一系列根本性的重大问题.尽管由于受知识储备及时间局促等条件限制,这些讨论尚欠深入,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仍不失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如果我们把"范式"概念限定在"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的意义上,那么,使用"范式转换"的论者,无论是认为这一转换是"从本体论范式向认识范式,再向人学范式的转换","从本体论哲学范式到认识论哲学范式再到价值论哲学范式的变革".从"物"的哲学范式向"人"的哲学范式转换,从追求普遍性知识的、思辨的理论哲学或意识哲学范式向关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实践哲学或文化哲学范式的转换,从"看世界的哲学"向"改造世界的哲学"的转换,还是"由朴素实在论思维方式向实践论思维方式的转换"等等,所欲说明的问题都是指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半个世纪的形态演变.将马克思哲学视为一种全新的实践哲学,而将它所批评的传统哲学归结为理论哲学,当能更好地表达马克思本人哲学革命的实质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态转换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由哲学观反思所引起的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上,这是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者主体意识普遍觉醒的标志。哲学观反思破除了以前附加在哲学上的种种僭越和虚妄,使哲学回归其爱智求真的本性,对当代中国的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已经并将继续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重建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新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哲学范式革命中始终贯穿着一个根本的"逻辑转换",那就是从主观逻辑的立足点转到一切从客观逻辑出发。马克思使哲学的研究对象从虚无缥缈的观念世界转向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他的哲学立场转换大体经历了从唯心主义的理想主义转向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然后又从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转向现实主义的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从旧哲学那种超人、超自然、超历史、超阶级的"无立场"哲学转向现实的人的立场、立足于工人阶级认识改造世界的需要来实现哲学革命。坚持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唯物主义思想认识路线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合乎逻辑的哲学变革的基础或根本逻辑。现代西方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完全没有把握生活的根本逻辑或生活本质,导致历史虚无主义是它们的必然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7.
新环境范式从思维导向上解答了环境社会学范式的可能性,政治经济学范式从环境议题发生的社会机制上回答了环境社会学何以可能的问题。两者均是建立在环境实证主义范式基础之上,环境建构主义范式强调环境议题的社会建构性,但三者都未就环境议题的解决提出可行方案。基于本土经验的生活环境主义的诞生,一定程度上弥合了上述范式的缺憾,实现了环境社会学范式的可能性和可为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至于在2007年10月苏州召开的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上,赫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确立为论坛的核心论题。可以预计在近一个时期,如何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将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范式是我们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从以往的研究历史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三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教科书范式";二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范式";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范式",这后一种研究范式时期众声喧哗,呈现出新旧范式交替的特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研究范式进行认真和深入反思,进而探索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下面这组专题讨论文章,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专题讨论的形式,促使学术界同行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9.
开启振兴环境哲学的契机,在于实践环境哲学的功能与作用,以期在一个呼唤绿色发展的时代实现环境哲学继往开来的历史宗旨与未来使命.环境哲学是人类思维对自然存在的思考,是人类对环境及环境问题的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的思考,也是关于自然界与社会环境的最一般规律的学问.重构环境哲学的未来图景,需要环境哲学所创造的恰当判断与合理认识,以期有效避免流行哲学在自然理念上的盲区,并促进现代哲学在生态观念上的新生.  相似文献   

10.
庄友刚 《河北学刊》2007,27(6):7-10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至于在2007年10月苏州召开的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上,赫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确立为论坛的核心论题。可以预计在近一个时期,如何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将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范式是我们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从以往的研究历史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三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教科书范式";二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范式";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范式",这后一种研究范式时期众声喧哗,呈现出新旧范式交替的特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研究范式进行认真和深入反思,进而探索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下面这组专题讨论文章,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专题讨论的形式,促使学术界同行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化哲学作为现代西方主流哲学精神之中的一种基本理智运思方式,它体现了人作为具体历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了哲学向人的生活世界的回归,它是哲学摆脱西方近代理性形而上学的困境、实现自我拯救与超越的有效途径。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在于:实践是人的本质与存在方式,是对人自身和人与世界关系的再创造。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理论定位,使得马克思哲学具有强烈的文化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2.
作为传统哲学、经济学的解毒剂 ,经济哲学只有摆脱了它们的窠臼 ,并通过强化对当代发展实践的解释力 ,才能获得足够成长空间。从学理传统看 ,经济哲学奠基于马克思开创的经济现象学传统 ,它从理论范式的高度完成了对传统哲学和经济学的双重超越 ,将社会经济存在理解为人的本根存在方式 ,将一切事物规定为服务于人的发展需要的社会经济存在物。从学科功能看 ,经济哲学是通过创造性转换和批判性反思建立哲学与经济学的学术联盟 ,从存在论高度为当代人摆脱发展困境提供有效实践方案。因此 ,经济哲学既非传统哲学的推广运用 ,亦非作为经济学支脉的经济方法论 ,而是具有全新理论范式和学科功能的经济现象学。  相似文献   

13.
对话哲学与哲学对话的范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英健 《学术研究》2006,40(1):21-32
如何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有学者主张从不同研究范式的比较中强调它们之间的统一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构的意义。然而,这却需要进一步说明不同研究范式何以能进行对话这一前提性问题。这是因为,不同范式之所以能够进行比较,是因为它们同属于一种对话哲学。要使哲学对话富有成效,就必须将不同哲学研究范式之间的比较转换为对话哲学视域下的不同对话范式之间的比较。这意味着,作为一种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其对话的意义应该在更为广阔的方面展开。这样,哲学与时代之间的问题式对话、解释者与文本的解释学对话、不同哲学之间的宽容性对话,就构成本文论及的哲学对话的主要范式。  相似文献   

14.
佛教中存在着许多肯定人与自然环境之间有着直接道德关系的思想,这些思想与现代西方环境哲学中的一些重要论述有着许多类似、接近和相同的地方。尤其是佛教教义中的有关环境伦理素养的思想,对于西方环境哲学在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上的进一步突破,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以"新"解"马"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中国学术界研究马克思主义(核心是其哲学)的基本范式,不少人将其概括为三种,即以"西"(现代西方哲学及其他理论)解"马"(马克思主义),以"中"(儒学及中国传统哲学)解"马",以"马"解"马".本文提出以下思路: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新成果的高度,研究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范式,可简称之为以"新"解"马".  相似文献   

16.
杨兴玉 《阴山学刊》2009,22(6):13-16
环境哲学缘起于对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的哲学追问。灾害是环境问题的一种极端形态,并在当代社会中蜕变为人类生存环境的一种“常态”,因而有必要予以哲学考察。灾害哲学虽有可能从灾害学或环境哲学中产生,但迄今未戍为现实。而此二者之外的生态理性哲学则探究了世界的原初整体性,创构了生态化综合方法,因而为灾害哲学的探究提供了有益的启迪。不仅如此,生态理性哲学还以灾疫伦理为入口,为灾害哲学的研究作了奠基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东岳论丛》2017,(11):53-57
从经典科学向系统科学的范式转换是否构成科学革命是系统科学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随着范式思想的演化和发展,范式转换可以分为硬范式和软范式转换,前者构成科学革命,后者主要指研究视角的转变。从经典科学到系统科学无法构成科学革命意义上的硬范式转换,只能构成软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8.
陆剑杰 《学术研究》2013,(5):1-7,13
由库恩提出、经拉卡托斯发展的范式概念,其简明界定应推库恩所说的"研究共同体所拥有的共同物"。马克思哲学的原创范式具有一元性,若脱离其原创文本,加入非马克思的论述,将无从维护其一元性。马克思哲学在其后裔中分化,沉积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实践人道主义等诸范式共存的格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产生出张岱年哲学、毛泽东哲学、冯契哲学等多种形式,而由毛泽东开创、改革开放后转型成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完整成果,其范式的独创性在范式诸逻辑肢上鲜明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9.
改造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式转换,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基本态势.范式转换是一个隐喻,它根源于中国的现代化以及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喻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已取得的实践理性的唤起和人的理论自觉这两个主要成果,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性化研究和学术的民间化,并将通过个性化研究和民间学术得以完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凸显环境哲学思想的两个教条 ,即人类灭亡和人类永续。讨论它们的哲学品性 ,以及由它们引出的生存策略 :源于人类灭亡终极假定的三种策略 ,即谨小慎微策略、破罐子破摔策略和不行动策略 ;源于人类永续的两种策略 ,即宇宙策略和地球策略。本文认为 ,教条就是教条而不是真理 ,但教条可能比真理更为经常地支撑着人们的生活。在环境哲学上表现出的两类教条及其衍生物 ,还有它们的现实关涉性 ,正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