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现代部分青年,尤其是女青年希望自己的体型瘦一些,认为这是体型美的体现。以女性为例,同样高度的话,瘦体型的人显得高一点,行为举止显得轻盈、活泼,似乎也潇洒一点。但过瘦的女性,容易失去女性的体态特征。缺点是:颈长、胸平、臀小、腿细,失去了女性的母性特征和曲线美,也容易显出"病态"风度,这与当代青年追求自然体型美也有相悖的地方。体型瘦的人在穿着打扮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适当选择封领或高领的上衣,这样可以掩饰削瘦过长的头项。相反"V"字领或无领的上衣不仅显得纤弱和颈部过长,而且也容易暴露胸部平坦的缺陷,使  相似文献   

2.
春节期间与人闲聊时,几位朋友都令我对 “淡泊”二字描述一番。笔者认为淡泊不易。非宁静无以志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淡泊”首先是一种志向。或寄情于书画山水,或寓意在花鸟虫鱼。修身养性,克己复礼,宁无肉而瘦,不无竹而俗。“人间情品如荷极,学者虚怀与竹同”。不受嗟来之食,不饮盗泉之水,不为色迷,不为利动,“宁肯抱秀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淡泊”是一种品质。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纵有文经武纬之才而不骄,胸怀济世安帮之志而不傲。贪舒适,不慕虚荣,不阿富豪,不事权贵,不争蜗角虚名,不忙蝇头微利——“名利竟…  相似文献   

3.
史籍中累有载及越人及其后裔乌浒人“生首子辄解而食之”之俗 ,其实 ,其中的“解”即“斩”之意 ;“食”即“葬”之意。其意是防止夭折之鬼魂作祟 ,以利其弟的健康成长。这有许多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可证。  相似文献   

4.
在维吾尔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民间甚至有着"无茶则病"和"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的说法。从这两句谚语中,就可看出茶文化在维吾尔族文化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可以说,茶在维吾尔族人的眼中已经超越了饮品的定义,上升为其所特有的文化与礼俗,彰显着这个民族的风情与特色。本文从社会礼俗与功能的视角出发探析维吾尔族茶文化,从饮茶礼仪与禁忌、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等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5.
青海蒙古族的一部分是明末清初由来源于新疆的卫拉特蒙古和硕特等部组成的。据史书记载:历史上的卫拉特蒙古族“不习耕作,以畜牧为业。饥食其肉,渴饮其酪,寒衣其皮,驰驱资其用,无一不取于牲。”“夏食酪浆酸乳,冬食牛羊肉,”“乳茶”为日常必不可少之饮料。所以,绝大部分青  相似文献   

6.
契丹人早期墓葬形式为"无墓葬",至辽朝建立前后逐渐实行"墓穴葬",在墓葬的选址,下葬吉时的选择上,多参用汉俗中的"风水"因素,沿袭唐宋相关风水理念.契丹贵族依风水下葬的习俗的形成,正是中原丧葬礼仪与契丹人原始信仰相结合的产物,对辽代社会变迁、民族交融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锡武  龚拥军 《民族论坛》2010,(1):42-43,54
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极易造成"向一般条款逃避",甚至法官的恣意。有必要对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加以规制,使其具有一定的确定性。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具有一定的条件,它适用过程的实质在于利益衡量与价值选择,这一实质要求法官对利益进行审慎的再分配。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界定了"拜月"节俗概念,总结了"拜月"节俗的几种表现形式,深入分析了"拜月"节俗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拜月"节俗是农业社会的自然产物,也是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9.
<七牛山>传说有多方面的文化价值.它具有民俗学价值.生动地反映了闹"牙优"这一过去流行于壮族中的歌俗.它对于进一步探讨壮族歌俗的起因有一定意义,就<七牛山>传说看,壮族歌俗很可能源于古代人民乐神娱神,交通鬼神,消灾祈福的需要.该传说的审美价值不可低估,它具有悲剧美,让人感受到一种裂人心肺的悲剧力量;它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巧妙之处.作者运用反衬手法把阿利歌声之美渲染得酣畅淋漓;传说讲述人的语言具有天然、朴素之美.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界定了"拜月"节俗概念,总结了"拜月"节俗的几种表现形式,深入分析了"拜月"节俗内涵,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角度进行了归纳分析,指出"拜月"节俗是农业社会的自然产物,也是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为游牧民族。其俗,“不尚田作,惟以畜牧为业”,所需农产品主要取自天山南路从事农耕的维吾尔人,所谓“欲粒食,则因粮于回部”。但天山南路的军事政治情况多有变化,且路途遥远,转运不易,“这一供应来源也很不可靠”,所以,为了获取足够的农产品,自巴图尔珲台吉开始,准噶尔的历届首领都曾致力于在天山北路发展农业。在俄国文献中,准噶尔时期天山北路的农业劳动者被称之为“布哈拉人”。明清之际到过准噶尔的俄使阿勃拉莫夫  相似文献   

12.
(一) 提起"都江堰",成都人民无不像听到母亲芳名般感到无限温暖、亲切和自豪.两千多年以来,是都江堰使他们生活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年、稳产高产的"天府之国"广阔的沃野上,都江堰恩泽着他们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对都江堰进行赞美、评述,吸取养分;但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唯独没有人从"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赞美、评述都江堰.现在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化应该是弥补这一空白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3.
桂西南壮族乡村的"三月三"节俗以其包含的节日模式、道德评价、文化认同及交往交流等要素在维系乡村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将乡村治理寓于节俗活动之中,关注节俗民生、重塑孝道价值、整合精品民俗等,"三月三"节俗才能以更丰富的形式、更高的品质助推乡村社会走向善治。  相似文献   

14.
编辑同志: 有的文件或报刊,将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如: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撤拉、东乡、保安等10个兄弟民族、概称为“禁猪民族”,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为“穆斯林”,而穆斯林的传统饮食习惯除了喜食牛、羊肉(反刍动物),鸡鸭鱼肉和禁食猪肉外,也不吃驴、骡等不反刍动物的肉和一切凶禽猛兽的肉,更不吃一切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的肉。此外,穆斯林还有在宰牲时口诵真主“安拉”名字的宗教习俗(回族一般由阿訇或专职刀师傅专门屠宰牛、羊、驼、鸡、鸭、鹅),否则就是“非礼之妄  相似文献   

15.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民族在形成的过程中正处在从多元走向华夏一体的大转型时代,春秋战国王室及各路诸侯更是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成风,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历史把镜头推到了春秋战国爱玉之俗人格化的种种场景。春秋战国时期爱玉风俗的特点是先人后神,凸显人的作用,这在爱玉之俗中表现为玉从高高的祭坛上下移,玉使用种类的多样化和日益世俗化,标志着华夏民族的爱玉之俗也走向了人格化。  相似文献   

16.
<正>"大湘西"从学者的研究进入大众的视野,得益于近年来一系列政策出台。虽然它们都是着眼于湖南西这一大片"山同脉、水同源、人同族、民同俗"土地的发展,但多  相似文献   

17.
从数量上看,哈尔滨市双城区不可移动文物以等级较低者为主。在双城,"用不上、修不起、碰不得",是此类文物的普遍特征。然而,它们并非"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文化鸡肋,相反,具有不可复制的地方特色和丰富、重要的文化内涵。只要增强文化自信,抓住有利契机,统筹兼顾,量材适用,变消极保护为积极利用,就一定能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文物保护利用的新路。  相似文献   

18.
范怡倩 《民族论坛》2008,(11):30-30
<正>一、侗族大歌瑰宝面临泛化侵权危机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侗族人视唱歌为不可替代的精神需求,侗族歌唱历史源远流长。清代光绪年间《凝秀庵记》中,有一段记载:"前者唱於而随者唱喁,连袂而歌,於蔫喁如众乐,皆作八旨备,举合材中,无一非鸣者焉,彼天地间亦何尝有寂境耶。"旧《三江县志》里有这样的记载:"侗族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音佳者唱反音,众声低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侗乡人人会唱歌,事事可唱歌。  相似文献   

19.
吉林达斡尔族春生问: 在农贸市场买肉应注意什么? 答:首先应该鉴别哪些是新鲜肉,哪些是不新鲜的肉。甚至是变质肉。接着,还要认真鉴别一下昕要买的肉是不是病畜肉、死畜肉。人吃了变质肉、病畜肉、死畜肉,往往引起食物中毒,甚至染上疾病。在变质肉、病畜肉中,存有大量的沙门氏菌。健康人吃了带有大量沙门  相似文献   

20.
边茶今昔     
一"宁可一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这些话是对我国藏族和蒙族同胞把茶叶当作日常生活必需品的写照.藏族、蒙族等从事畜牧业的同胞,在日常饮食中,乳肉类占很大比重,而蔬果类很缺乏,为了解油腻,帮助消化,必须大量饮茶,因为茶叶中所含的茶单宁有分解脂肪、帮助消化的效能;茶素和单宁还能兴奋神经,增加唾液分泌,有生津止渴的作用,是干燥的高原地区最理想的饮料.由于藏、蒙等族同胞在日常生活中必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