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旷达者     
黄永武 《社区》2014,(14):51-51
中国人一向对“旷达者”推举得很高,什么是旷达呢?它的真涵义,一直不会了了。就字面上看:旷是器宇宽大,这是通晓事理,好像只要有学识、有器量的人就是旷达者啦,那就太浮泛。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北宋词坛有名的大家,其一生经历宦海沉浮却从未被现实击倒,始终笑对人生。苏轼词中偏好使用数字,而"一"字尤甚,占全词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本文拟从苏轼词中"一"字着手来试谈苏轼面对逆境时那种无畏亦无惧的旷达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旷达美是其诗文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陶渊明旷达美的思想主要源头在道家,老庄的天地赋命的旷达情怀对陶渊明产生直接影响。陶渊明诗文的旷达美在树立美好人生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育价值。  相似文献   

4.
奴隶的生死     
《阅读与作文》2008,(3):64-64
古罗马的奴隶命运十分悲惨,而奴隶主视人命为草芥,还想出种种处死奴隶的花招来取乐。 这天一名奴隶被巨大的石块压在身上等死,他在奄奄一息中对刽子手说:“求你给我一个痛快吧!你可以再用大铁锤使劲把我一锤打死。如果我能活下去的话,就把我放了如何?”  相似文献   

5.
适度的压力能使人因情绪兴奋而产生动力,但过度的压力则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潜在的、持续的、毁灭性的灾难源。借助语文教材中丰富的道家文化思想,帮助青少年摆脱痛苦,稀释烦恼,减轻压力,稳定心态,既是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  相似文献   

6.
生死情未了     
新婚三天郎别去1911年,池育华出生在江西兴国县的一个小山村。9岁那年,她“出了嫁“,嫁给了李家当童养媳。“是族中的太公背着我,走了一天一夜,爬了好多山,才到茶园乡教富村。“池育华记忆很清晰,“太公用一根长长的布带把我绑在他背上,山路难走,布带勒得我好疼。到了李家,太公解下我,接过6块银元,叹口气,走了,那晚我哭了一夜……“池育华所嫁的新郎李才莲,当时只有6岁,还是个淘气蛋。童养媳的日子很难捱,她不但要照看“丈夫“,还要砍柴、做饭。在一天一天的等待中,池育华走进了少女时代,浑身洋溢着山乡少女古朴、健壮的美丽。而李才莲,读了几年私塾,懂得一些道理,在庄户人家的质朴之外,又多了几分书生气。“才莲中等个儿。“池育华比划着,“那时他年轻着呢,一身的劲,脸面很秀气,只是背有些驼。我们平时碍着父母,很少说话。“1930年秋收完了,李家为李才莲和池育华  相似文献   

7.
生死之间     
陈默 《可乐》2010,(2):8-9
玩杀人游戏密西西比河与落基山脉间的大草原上,黑鹰部落的游牧人像沙子那样流动,凶狠而野蛮。一旦遭遇他们,后果不堪设想。哈妮亚满怀探险激情,根本就不听基瓦特的劝阻,执意要去大草原探险。  相似文献   

8.
生死爱情     
《老友》2003,(5)
我一直觉得,在我成长期间,缺乏一个可以崇拜的父亲,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我的爸爸瘦弱单薄,个子不高;而且什么家务都不会干。而看妈妈年轻时和同学、朋友以及与一届届毕业生的合影,我觉得妈妈最漂亮。而且妈妈聪明活泼,能歌善舞,在大学时是女子篮球队的队长。可妈妈还是一往情深地回忆她和父亲年轻时恋爱的情景,而且说,结婚前要睁大眼睛看,结婚后要一只眼睁一只眼闭。我笑话妈妈睁大眼就选了爸爸这样的,一点都不懂爱情。没想到妈妈勃然大怒,气  相似文献   

9.
生死表决     
这是一则真实且惊心动魄的故事。1990年6月10日上午,英航5390班机和往常一样,从伯明翰机场准时起飞.它的目的地是西班牙马拉加机场。机长是拥有21年飞行驾驶经验的兰开斯特,副驾驶员则是刚来5390上班的阿拉史泰尔。除此之外,飞机上还有一名乘务长和3名空姐,以及81名乘客。  相似文献   

10.
11.
生死课     
李斐然 《社区》2014,(3):62-63
哲学教授王一方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教书。这学期一开课,他在台上提问:“我今年55岁,你们今年25岁,你说咱们比起来,谁离死亡更近?”  相似文献   

12.
生死矛盾论     
生死是人在生命过程中所要面对的一个矛盾系统,其中最基本的矛盾就是生与死的矛盾,因为它是每个有生命的人类个体必定要面对的问题.但生与死的矛盾绝不是生死矛盾的唯一表现形式,生死矛盾还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的价值性矛盾、有限与无限的超越性矛盾.认识到生死矛盾的系统性和客观存在性,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人生,在直面死亡中实现有限生命的无限价值.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观点认为苏轼是豪放派词人,但从苏轼的全部词作来看,属于豪放风格的并不多,苏词的主要风格应该是"旷达".苏轼仕途坎坷、命运多舛,但通过深层次的哲理思考以及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他做到了随遇而安、从容不迫,始终保持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4.
生死不离     
彭勃 《老友》2008,(6):1-1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山崩地裂,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强灾噩耗震惊中外,亿万人民满含热泪,深切关注灾区民众!中国政府反应迅速,温家宝总理带着抗震救灾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救人!救人!争分夺秒,不惜一切代价!通信中断、道路中断、电力中断、供水中断、狂风暴  相似文献   

15.
生死对话     
王玉琴 《可乐》2011,(7):36-37
面对持刀挟持人质的凶手、腰间绑满炸药的歹徒,仅凭三寸巧舌解救受害人,无疑是世界上风险最大的谈判,反劫制暴谈判专家却能从容走向歹徒,兵不血刃地化解一场场险情。这些传奇人物是如何炼成的呢?  相似文献   

16.
生死不离     
  相似文献   

17.
人类在前进的历程中总会遇到阻力,科技其实就是兴旧观念、旧习惯斗争的结果。 美国是个法制国家,其法律条款严明而细致。但近年来随著DNA技术推广和运用,人们发现自1973年至今错判强奸罪的比例竟为百分二十六。 美国并不古老,但DNA的推行却也遇到阻力。DNA测试已被实践证明是十分可靠的。美国司法界却迟迟不推行,有些州甚至抱有抵触情绪。 当美国大部分州仍依据流行的指纹相等作证据,而不用DNA来完成审判步骤时,一个关于死刑宣判的公正性的争论开始了。 如果你们认为,某项技术能获得绝对的内疚或无罪的证明,使人们…  相似文献   

18.
生与死是任何有生命的生物必须经过的两个过程,在进化中生与死并非是生命的界限,而是生命的接点。自然选择在生与死之间精确地保持着生物数量的相对稳定,为生者提供生存的保证,维持地球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推动着进化过程。人类的生死智慧在于把死视为自然事实坦然待之,把握住确定的事物,以现世为真、善、美永久幸福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旷达是中国古代的诗歌的艺术风格之一。旷达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一种超然世外,不以世间烦忧挂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趣,具有超脱放逸、从容恰然的美学特征。“旷达”本指中国古代一种放任达观的人生态度。《晋书·张翰传》:“翰任心自适,不求当世时。或谓之曰:‘卿乃可纵欲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时太贵其旷达。”这种放任达观的人生态度经过诗歌创造的审美传达,使得诗歌作品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唐代著名诗论家司空图,最早用“旷达”一词朱概括这种艺术风格。其诗论著作《二十…  相似文献   

20.
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以“置生死于度外”一语来诠释墨家面对生、死之际的态度与作为,只怕是并未真正探入墨者之心怀以及领会墨者之精神!首先,墨者坚决反对执有命说,重视生命的创发,努力于既有命运的改造。要说有命,墨者仅在乎天(志)之赏罚,而天之赏罚仍是在于人之为己所造之命,但并非赏而活、罚则死,而是天罚之而令其不见容于世,犹如死去,因为墨者依于天志,杀己以利天下则赴死,如“以义死阳城君之难”的孟胜,但杀人可存天下却无利于天下,如“阻楚攻宋”的墨子,情愿自己身陷险境,也不愿对公输盘动杀机。其次,墨子提倡“节葬”的主张,表达面对死亡的安然以及生者对亡者的敬重、告别、孝子“慎终追远”的人文关怀,是在乱世仁人孝亲之权衡。而实际上,无论是非命、天之赏罚、节葬,在死亡或面对死亡皆在乎在情境内之权衡,其权衡的指标在于天下之利(公利),而其根本理念即是“兼爱”。因此,我们可以说,墨家的生死智慧正是“死生是一种为(公)利而权衡的抉择”,此等抉择,指向生命的成全,亦即,不但成全了对生者之“义”(公利),同时也成全了自身兼爱之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