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女性人口的家庭式迁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的加快和女性流动人口的逐步增加,农村女性流动人口问题日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实,而且逐渐形成一种新模式——家庭式迁移。积极探索和研究农村女性人口家庭式迁移这一新模式,对了解农村女性人口流动的现状、切实保障和维护农村女性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对环境作用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限制下,在子女教育问题的现实困难面前,许多进城务工的农民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家乡农村,托付给他人代为照看,因此也就产生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随着流动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活在残缺不全的家庭中的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群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3.
城镇化带来了大规模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留守妇女成为农业生产主力军,担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通过对安徽省八个县区1368个有效样本的统计分析,探讨了安徽省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状况。结果显示,家庭权利归属、政治参与、经济收入、家庭生活和女性社会地位是影响农村留守妇女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本文认为应更加关注农村留守妇女自我实现与身心健康的发展,从多方面改善留守妇女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4.
留守妇女,也称留守妻子,指丈夫外出后单独或与其他家庭成员居住在户籍地的妇女。随着改革开放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人口的流动性不断提高。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出劳动力的主体是男性,老人、妇女和孩子留在户籍地,于是农村出现了留守妇女群体。留守妇女是中国式留守的又一典型代表。鉴于留守妇女在中国社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作者以2012年中国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幸福感调查为研究基础,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与西方女性的幸福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条件、政府部门办事效率、是否乐观、夫妻关系、公婆关系等5个方面因素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而自由、工作满意度、婚姻状况及家庭生活的满意度、情绪以及年龄对西方女性幸福感影响较大。对比发现,情绪和夫妻关系是影响两类群体的相同因素,而在其他因素上则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居住地政府在为流动人口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掌握不全、产生外部效应和情感沟通困难等障碍,所以,让户籍地政府介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十分必要的。这一设想有助于降低居住地政府与流动人口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户籍地辖区对居住地辖区产生的外部效应,降低流动人口与居住地政府和居民之间的交往成本。具体实现途径包括: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逐步推行城市绿卡制度,开展外出前的培训服务,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服务,承担流动人口公共卫生服务,派遣干部参与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6.
故乡眷恋、城市适应与农村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城乡双重空间分析框架,采用2014年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探究农村流动人口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在表征城市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和心理这四个维度上,前三个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影响,心理适应的影响不显著;反映故乡眷恋的乡土文化认同对生活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家人留守对生活满意度却有负向显著影响,耕地的影响不显著;故乡眷恋与城市适应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呈现张力效应,城市经济适应水平越高,乡土文化认同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影响越小,但家人留守的负向影响并不受城市适应水平的约束.因此,提高农村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水平、破解家庭离散化困局对生活满意度的提升和城乡社会的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陇东老区农村打工流动人口家庭的抽样调查,将农村流动打工人口家庭归纳为空巢型、候鸟型、留守型及主辅型四种。指出他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转换身份难,融入城市难,子女教育有缺失,诱发家庭矛盾纠纷以及超生。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法,研究了农村留守人口的宗教信仰问题,结果表明:农村信教的留守群众多为女性中老年人,她们文化素质相对偏低,且信仰具有功利性。同时,论述了宗教信仰对社会、对信教群众自身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就如何促进农村宗教信仰的健康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以福建省的政策和数据为例,对已有的解决流动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进行分析,试图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制定和实施解决流动人口子女问题的具体政策建议:(1)政府牵头设立相关权威机构,促使关爱流动留守儿童工作常态化;(2)制定相关的暂行法规为流动人口子女的平等教育权利提供法律支持和机制保证;(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监护体系;(4)完善城乡社区环境和教育政策体系以优化流动人口子女的成长环境;(5)给予农民工市民待遇。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打工潮”导致大量农村男性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出现了一系列留守妇女问题。从生产机制上,部分农村留守妇女面对照抚重责、疾病困扰和婚姻危机等多重并长期存在的困境。从再生产机制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男女的不同期待,使得男女在接受教育时存在差别,加之城乡二元体制和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不平等,导致农村留守妇女的困境:在家庭内部资源的分配倾向于男性、婚姻功能的不健全和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的分工模式等方面。困境留守妇女的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社会治理工具,通过社会工作中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能够对当前社会结构和留守女性的传统文化观念进行介入,有效提高留守妇女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话语权,促进社会平衡。  相似文献   

11.
在贫困县农村留守劳动力呈现女性化特征背景下,贫困县农村女性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少,不仅影响家庭建设和后代成长成才,还影响农村社会文明进步、经济发展,乃至成为影响贫困县脱贫致富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推拉理论为理论框架,使用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11月有关上海市居住证评估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PSM)的计量方法,研究居住证制度对在沪流动人口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居住证制度会显著提高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通过稳健性检验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控制选择性偏差后,上述研究结果保持稳健。交互分析结果说明,居住证对租房的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抑制作用,对自购房的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具有促进作用。此外,异质性检验的结果表明,相较于农村户籍在沪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对城镇户籍在沪流动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影响更大。并且,在沪流动人口个体特征、在沪工作生活情况、心理因素和家乡留守情况对其城市居留意愿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麦地里的云>意蕴丰厚.最震撼人心的内容当数对农村留守女性饥饿的诗性言说,与此同时,还婉曲地反映了农村的贫穷,打工者的辛酸以及留守女的劳苦.<麦地里的云>在艺术上也自有特色,题材选择独具一格,心理描写精致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语言平实流畅有意味.  相似文献   

14.
留守生活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现实遭遇,过什么样的留守生活决定了他们生命和生活的状态和质量,留守生活是我们考察和思考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重要视角和维度.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消费生活和闲暇生活构成.对陕西省宝鸡地区700名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亲子情感呈现陌生化倾向,学业成绩不良现象普遍,也容易成为同学欺负对象等,而且,不同学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对留守生活的认识和体验存在显著性差异.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留守生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充分了解不同学段的留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要解决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成长而带来的种种问题,最重要的是提供有利条件让流动人口子女跟随父母迁移。要进一步为留守儿童提供保护和保障措施,就要依据迁移规律首先了解什么因素影响流动人口子女随迁;因此,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选择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政府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度量流动人口安排子女随迁的选择性,发现流动人口自身能否提供子女的物质保障是其决策的最重要因素,另外,流动人口的迁移状况和职业性质也会影响其子女随迁。进一步依据中国人民大学的“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用logistic回归模型阐述儿童自身特征、父母社会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和社会身份背景等影响因素的作用,研究发现,母亲是否外出、父母外出时间、儿童就学难易程度、住房条件、生活成本是流动人口子女是否随迁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农村精准扶贫过程中,留守妇女逐渐呈现出主体意识薄弱、忽视女性意识以及缺乏竞争意识等社会价值弱化问题,其 中从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视角分析出男女劳动分工的不平等,留守妇女的利益诉求被无意识忽视以及文化水平不高等是农村留 守妇女社会价值弱化的原因。结合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分析通过以文化人、以政强人、以法护人、以利惠人四个方向来提升农 村扶贫中留守妇女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衍生物,近几年来已经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我国现有留守儿童5 800万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迫切性非常突出。以黑龙江省桦川县苏家店镇农村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深入探究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根本的深层原因和直接原因,寻求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摘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的出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问题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分析研究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9.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男性劳动力的大量外出,农村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村留守妇女。本文对济宁市农村留守妇女面临的困境作了客观的描述,提出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探索农业转移人口的探亲制度、大力发展地方经济、丰富农村留守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的综合素质、积极营造农村留守妇女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来改善农村留守妇女的生产生活状况,促进济宁市农村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