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不发达山区劳动力转移的主线在于开发当地资源对于不发达地区来说,农业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因此,推进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其实实质就在于促进农业劳动力的不断转移。我省的不发达地区,大都处于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经济和平原地区相比有较大的困难。那么,该地区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路子到底应该如何走?有的提出,应主要放在  相似文献   

2.
广西地处经济不发达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等条件,但由于劳动力数量大,增长快、文化素质低、分布不合理,开发这些自然资源又受到劳动力数量、质量、资金、技术等因素限制。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应走自我就地消化为主、移民和劳务输出为辅的道路。一是在大农业内部进行多层次转移;二是在农村内部多形式转移;三是在发展农村小集镇及乡镇所在地建设中转移;四是在本区内鼓励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向经济不发达、人口稀少的地区“顺向”转移;以及劳务输出等等。通过这些途径转移,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各得其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民族地区的发展,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和持久的因素。盲目地开发重工业产品,会破坏自然资源和环境。民族地区具有灿烂的传统文化,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文化遗存和民族特色产品。因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应利用其自然资源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特色发展旅游业和以城镇化为基础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在研究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众多成果中,有两个似乎不容置疑的流行观点,一是西部民族地区具有良好的资源比较优势(这里所说的资源优势是指天赋的的自然资源优势),故应从这种优势出发来构造偏农型、偏资源型产业结构,从引进资金、技术,开发地下、地表资源入手,寻找经济振兴的突破口;二是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众多的劳动力优势,认为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跳跃式发展,西部民族地区(本文所指的西部、西部地区、西部民族地区属同一概念)出现了大量廉价的剩余劳动力,故应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的实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大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人口和劳动力素质偏低,急需大批高科技专门人才,因此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造就和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民族干部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是加快西部大开发步伐,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我国民族山区经济现状的最大问题是贫困,最大的优势是资源,根本的出路是开发,开发的起点是战略。本文仅就山区资源开发战略问题作一些初浅探讨。一、资源优势分析山区资源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自然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一项重要策略 ,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宏观指导方针。西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要素。如何加快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 ,不仅关系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也是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在农业经济仍占相当比重的民族山区县市中,农副产品资源往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如何合理利用这些优势资源,进行商品开发,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关键。笔者就此谈点看法。一、确立正确的资源观随着商品经济日益发达,高新技术广泛应用,民族山区农副产品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广度在不断拓展。民族山区如何从原料直接出卖及产品初级加工状态中摆脱出来,是产品增值、生产发展的关键,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这种正确的资源观,我们认为应包括下列几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族地区地大物博,资源富集,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等基地。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立以及随之而来的资金、技术、设备、交通运输等条件的具备,必将开始一场新的、更大规模的开发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战役。在此之际,笔者把从总结各族人民长期开发利用本地自然资源的经验教训中得出的某些启示归纳出来,供有关地区和部门、单位参考,以利于寻求一条更加合理地开发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如何将甘肃民族地区人力资源激活并转化为可直接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人力资本--即高素质的劳动力是甘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应对人力资源进行系统开发和多层次开发,消除"能力贫困"和"机会贫困",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加大先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是促进该地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分析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制约因素,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人力资源开发、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保护生态环境、加大资金投入等解决民族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2.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做出的战略决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鄂托克旗,是一个典型的蒙古族聚居地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具有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典型特征。鄂托克旗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其形成原因及解决方法对于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的西部民族地区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文化变迁,武陵山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劳动力转移培训等成为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职能;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日趋严重,必须探讨新的途径;教育质量和教育结构不适应,必须加快提高和调整;教育资源不足,必须积极开发民办教育资源,促进民族教育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民族自治地方自然资源丰富,是国家实现现代化经济建设的物质条件,是民族地区广大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所以,国家应通过完善立法尤其是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发展特色农业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意义重大。识别和判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的价值标准主要是农业产业的独有、规模、产业化和效益标准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应根据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劣条件 ,突出环境、物种珍稀、气候、草原、野生特色 ,以市场导向 ,资源依托、生态保育、科技支撑、动态优化为原则实施特色农业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16.
坚持绿色兴农,构建绿色农业产业链是民族山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通过剖析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基本特点与组织特征,从制度变迁和比较利益增加视角阐述了民族山区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从降低交易成本、缓释信息不对称、增强技术供给等方面提出民族山区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对策,以期以绿色发展引领民族山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7.
陕北设施农业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延安郊区和县南沟流域为例,分析了设施农业在我国陕北地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表明设施农业在我国劳动力资源充足、自然资源有限和环境条件脆弱的陕北农村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和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高效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8.
推进民族地区小城镇建设 ,对于处在西部大开发最前缘的全国最年轻的恩施自治州来说 ,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实践问题。在温饱已经基本解决的山区农村 ,大力开展以小城镇建设为中心的农村“二次创业” ,把发展民营经济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主战场摆在小城镇上 ,是民族经济得以迅速振兴、农村经济实现结构性转变的根本措施 ,是土苗儿女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改善的根本途径 ,也是保持农村稳定和山区经济繁荣的长远大计。  相似文献   

19.
重庆武陵民族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是重庆发展武陵山区经济高地和渝东南民俗生态旅游带的重要战略之一,其开发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挑战同在。重庆武陵民族文化旅游走廊的开发应该实施多项组合开发策略,培养龙头,创建品牌,突出特色,才能又快又好地发展其民族地区旅游事业。  相似文献   

20.
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不但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应有之义 ,而且关系到这一战略的成功实现。根据西部民族地区的区情实际 ,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研究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工作重点就是合理配置民族地区的劳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