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隐喻的语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喻研究是当代哲学运动中的语言学、解释学、修辞学“三大转向”的一个重要的汇合点。本文在考察了隐喻研究的当代背景特征后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指出并说明了在特定语境中语形是隐喻的载体 ,语义是其本质 ,语用是其生成方式 ,从而给出了一个较为细致全面的隐喻的语境分析 ,并指出了一种朝向语境论的隐喻研究走势。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方式。语言哲学视阈的隐喻研究与文学领域的隐喻研究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本文试图结合语言哲学领域及文学领域关于隐喻研究的共性,以张爱玲的作品为基础,对隐喻的多重功效进行具体分析。通感的融入、意象的提炼及跨领域映射是张爱玲作品中隐喻的重要特征。其文中出现的隐喻符合现代隐喻观对隐喻的界定,即:隐喻能创造新意义,表达新思想,从而提升表达的审美价值,使之具备一种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3.
当代隐喻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对传统隐喻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当代隐喻理论研究的对象主要还是英语,因此是否适用于其他文化及语言成为了隐喻理论研究的焦点。许多学者在这方面已做出了不同的尝试。本文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对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死亡”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它们的文化共性及文化差异,由此探讨中英民族对死亡认知的异同。  相似文献   

4.
文章由镜子隐喻透视哲学转向。拈出三题 :近代笛卡尔、培根开始铸造认识论哲学转向的基本形态 ,它遵循“镜子隐喻” ;20世纪维特根斯坦哲学通过用语言问题取代心灵镜喻凸出了哲学的语言转向 ,而后期维特根斯坦对语言表象论的镜子模型的摧毁则是一种走出西方知识论传统的运思之路 ;由“言”与“知”的视角 ,联系中国古代庄子学说 ,从一种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到中西哲学之分殊及其会通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以修辞学方式研讨哲学上的本原问题,意味着本原问题在语言层面上乃是隐喻问题。展开这一讨论,首先要梳理并呈现汉语“本”及与之相关联的隐喻网络,其次讨论这一网络在被移置入英语、这一网络用来移置古希腊语“本原”论说的时候跨语言的隐喻关联及隐喻的转换,这表明形而上学活动并无专门语言可用,形而上学只是也只能对日常自然语言进行特殊的隐喻使用,从而成就依据不同语言的不同的形上世界;这些不同的形上世界之上并不存在基于逻辑抽象的更高更统一的一个形上世界,因为并不存在必备的超级语言。如此一来,隐喻的理解将深深改变哲学的自我理解。  相似文献   

6.
孙利天  韩涛泽 《江海学刊》2023,(5):75-82+255
分析的哲学思潮作为20世纪西方影响最大的三大哲学思潮之一,在当代哲学发展中仍然发挥着重要影响。对于这一哲学思潮,我们常用“分析哲学”来概括,有时也用“逻辑哲学”或“语言哲学”来称谓。就分析哲学谈分析哲学,割裂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关联,可能导致人们对分析哲学及其相关称谓所隐含的哲学范式变革意义并不自觉。从哲学史的坐标系来看,分析哲学及其不同称谓都有相应的“靶子”:“逻辑哲学”主要针对传统的“世界观哲学”,“语言哲学”主要针对传统的“意识哲学”,“分析哲学”主要针对传统的“体系哲学”。由此,分析哲学与传统哲学较为隐蔽的深层关系及其不同称谓所隐含的哲学史变革的多重意涵,也就获得了更为清晰的“澄明”。  相似文献   

7.
郭淑伟 《学术探索》2012,(3):149-15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它也是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途径,重新定义了隐喻跨域识解的本质特征,认为隐喻是身体、感知、体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体验哲学作为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观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个古今中外人们经常提起的话题。在当 代,又出现了从多学科向哲学提升的趋势。特别是20世 纪70年代以来,隐喻成了一个讨论的热点,成为西方一 门显学,出现了一门以隐喻研究为核心、涉及到多学科 领域的“隐喻学”(metaphorology),学术界甚至有人把 这一现象称为“隐喻转向”(themetaphoricalturn)。在 当代语境中,对于本文中的隐喻作出合理的诠释,具有 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一、隐喻的概念   隐喻在历史上通常是在修辞学上研究的。后来逐渐 扩展到语言学、语义学、语言哲学、美学、诠释学等学 科。不…  相似文献   

9.
哲学的生存与发展无疑是遇到了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科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哲学的地盘日益缩小;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哲学即后现代主义哲学从反基础主义角度作出的批判。尤其是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以“语言游戏”和“文本解构”为武器摧毁了传统哲学生存的根基,把哲学由探索真理的理论研究活动变成了一种语言游戏和文本批评活动,哲学研究的现实价值受到极大削弱。因此,在后现代主义哲学之后,哲学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哲学的前景如何,就成了哲学界目前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也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后现代主义哲…  相似文献   

10.
西方学术界对隐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解释语言体系中的“隐喻化”现象及从多个层面论证“隐喻性思维”。认知语言学兴起后,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成为人们对传统修辞学研究的一个突破。认知隐喻建立在修辞格隐喻研究中所发现问题的基础之上,二者的研究目的、方法及范围有很大差别。本文旨在探讨隐喻在人类认知活动和社会活动中富于创造力的伟大作用,并对理解“概念隐喻”等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1.
隐喻与哲学的表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中华 《学术研究》2001,4(7):63-68
本文认为,隐喻作为诗歌语言的特征,相似关系构成其基本结构.隐喻符号体现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使本体论的表征无法诉诸陈述式的科学语言,而只能借助于隐喻的方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中国语言和文化更有利于哲学的表达.哲学文本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它的解读是领悟式的而非理解式的.隐喻的意义一旦由修辞学过渡到存在论,那么人也就进入"本体论地在",从而"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12.
哲学文本中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里达认为哲学家在阅读传统文本时对它们的修辞复杂性没有足够意识,他以隐喻为突破口,来解构哲学与文学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区分原根隐喻、修辞隐喻和论证隐喻.从而说明德里达的观点使我们充分注意到文本中的隐喻.并力图表明.由此不应导致把哲学文本中的隐喻与文学文本中的隐喻混为一谈.在哲学文本中.语言的另一种基本力量——逻辑在起主导作用.如果说隐喻是为了说得好.逻辑则是为了说得真.在追求真理的哲学以及其它各门科学中,隐喻自然要服从于“说得真”这个最终认知目的.所以.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并不因隐喻而被解构.  相似文献   

13.
高玉 《东南学术》2001,(3):87-94
一、博士论文摘要 本文主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论述中国现代文学发生的原因,也即主要从理论上研究中国文学如何从近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关于语言的本质,本文既不完全赞成传统语言学的工具观,也不赞成现代西方语言哲学把语言本体论绝对化,而提出“语言道器”论,或者说“语言本质的二层面”论,即:语言不仅仅只是表达情感、交流思想的工具符号,同时还是世界观、思想、思维方式本身,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即工具的层面和思想的层面。语言来源于现实世界,但语言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具有自足性,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不只是人影响语言…  相似文献   

14.
辩论话语不仅存在于辩论赛当中,也存在于日常生活当中。当人们需要表达观点时,往往就需要用到辩论的手法。而隐喻也常常被运用于辩论话语当中,因为隐喻可以让辩论话语变得更加容易让人理解和接受。在传统的语言认知中,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而在现代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是一个认知手段。从认知的角度讨论了隐喻在辩论话语当中的意义,分析了隐喻是如何从思维、情感、体验的层面影响人们认知的过程,并试图通过研究结果来找到提高话语说服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隐喻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现象,得到了语言学界以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在阐述隐喻概念和功能的同时,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和行为方式,具有系统性、经验性和心理现实性的特征,并从隐喻与隐喻思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哲学的隐喻性,提出隐喻的深层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统一论.  相似文献   

16.
陈常燊 《学术界》2022,(12):147-154
语言游戏和棋类游戏是《哲学研究》等后期著作中最常见的两种原始实践,而隐喻论和涌现论是考察维特根斯坦实践哲学的两个重要视角。借助对维特根斯坦的文本分析,以及对安德森“更多意味着不同”的反建构论处理,阐明了游戏是实践的隐喻,游戏从规则中涌现;进而,实践从规则中涌现,从语言游戏和生活游戏的大尺度和复杂性中涌现。总之,“原始语言”以及由此派生的“原始实践”概念有助于我们揭示人类实践的涌现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可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83-186
沉浸在问题与思考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内已找不到答案,而这即是隐喻由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段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的前提和原因。本文概述了二千多年来中西方隐喻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以及90年代首次亮出“隐喻学”旗号的中方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对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观点亦进行了借鉴,将隐喻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实践理论中,并提出了非传统的文学文本翻译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相似文献   

18.
哲学的必然是隐喻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里达依据哲学文本中存在大量隐喻的既成事实 ,提出“隐喻是哲学的近邻”的著名论断。这对于开拓人们对隐喻的文化内涵的认识极具启发意义 ,但其论证却是不充分的。隐喻并非一种独立的语言形态 ,它是所有语言形态中的“共有因子”,它以有限对无限的指涉、以确定对不确定的多向度暗示以及显现本真存在的独特功能 ,超越了普通语言表达哲学的局限性 ,于是隐喻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9.
赵明 《云梦学刊》2006,27(6):144-146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模式.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大量的"情侣"隐喻.从认知思维的角度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英汉两种语言中"情侣"隐喻的思维共性共同的认知基础,共同的审美意识,相似的构成方式.思维个性主要因不同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传说典故、宗教哲学而形成.  相似文献   

20.
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一个重要的学术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不过三十年,但学者们对隐喻现象的认识和思考却是见仁见智。而从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视角探讨隐喻,能够关注不同时代语言哲学家们的隐喻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