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苏洁澈 《江汉论坛》2012,(4):137-140
存款保险体系作为"金融安全网"和银行破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国的存款保险机构在银行破产程序中的角色各不相同,美国的存款保险机构集监管机构、保险人、接管人、管理人等多种角色于一体,而欧洲国家的保险机构则仅仅作为破产银行的保险人,在银行破产程序中的作用并不大。欧美国家的经验对中国合理定位存款保险机构在银行破产中的角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稳健经营是一个社会正常发展的基本保障.银行不良资产是影响银行正常经营,以至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关注、监控并处理不良资产已成为目前各国不得不高度重视的首要课题,在我国研究、解决银行不良资产问题更是迫在眉睫.本文利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层面入手,对银企行为、经济周期、银企关系、不当监管等对不良资产的形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以期对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机理做出较为系统、客观和本质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影子银行体系”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影子银行是一种行使传统银行功能,但运作模式、交易方式、监管制度等都与传统银行完全不同的金融运作机制.影子银行以证券化的方式进行无限的信贷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其委托代理链无限拉长,从而使其风险无限放大.一旦链条中某个环节的风险暴露出来,影子银行的整个运作体系就会崩塌.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质是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因此,此次金融危机的化解之道就在于重建美国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4.
吴智 《理论界》2007,(8):257-259
证券公司的混业经营一直是我国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中国证券市场股权分置改革即将完成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外国金融企业的进入,证券行业竞争随主体的变化会产生不同的竞争态势,证券公司的经营模式也会发生变化。从国外经验看,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就实践来看,证券与银行混业经营已经在我国悄然兴起。但混业经营模式大致可分为金融控股型和全能银行型两种类型。就目前来看,我国证券公司的有效经营模式应该是金融控股型模式。  相似文献   

5.
银行业是个高风险的行业,信贷风险、操作风险随时都会给银行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失.特别在当前金融危机、同业竞争激烈、员工工作压力的情况下,员上的风险意识的树立对银行的稳健经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促进银行稳健发展、提高银行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本人就如何围绕银行发展,做好员工思想政治工作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6.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有复杂深刻的内在原因.各国政府减缓与解决金融危机的法律措施推进了监管制度和银行破产制度的变革.上述变革对国际金融法治提出了新挑战.要推进国际金融法治的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法律合作.  相似文献   

7.
全球网络银行的发展与中国网络银行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胜刚 《云梦学刊》2001,22(4):16-20
作为一种全新的银行革命产物,网络银行发展目前尚存在许多争议,但发展态势锋头甚利,且对传统银行业形成冲击和挑战.我国银行如何利用这场革命的优势,以便在未来发展中获取更大的成功,应该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自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由于其可能影响金融系统稳定性的特征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基于相关的文献数据,对影子银行进行了范围界定、风险分析以及监管模式的研究.我国影子银行主要面向常规银行业务之外的投融资需求,包含了银行的表外业务以及民间融资,而正是这样的脱离监管也带来了流动性风险等弊端.虽然相关政策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也在逐步完善,但由于监管套利的存在,影子银行对金融稳定性依旧存在威胁性.  相似文献   

9.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使人们认识到稳健的银行体系对一国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模式成为理论界广泛研究的课题。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研究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因此,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商业银行的治理模式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百姓财富增长,时自身财富保值与增值的管理需求逐步强烈,个人零售业务逐步成为银行发展的重点.银行原有的经营模式已不能满足个人理财业务的需求,满足银行顾客消费行为的需求必须: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建立新型的客户关系营销体系、形成多渠道的经营模式、关注理财内容的宣传和引导、时理财人员进行培训.  相似文献   

11.
2008年金融危机使许多国际著名企业陷入破产边缘,但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外贸B2B电子商务公司却取得了骄人的业绩.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摆在众多中小企业眼前的是如何面临如此严峻不明朗的经济环境,求新求变改善现状,是关系到的其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电子商务在外向型中小企业订单骤减、客户倒闭情况下,该如何化"危"为"机".  相似文献   

12.
李鹏 《理论界》2014,(10):21-25
综观金融发展史,金融创新与监管在相互"博弈"中共同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从业者和监管层的"斗争"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呈现出不同特点。近年来影子银行在我国金融市场上也引发了普遍的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其规模的增大和影子银行产品和服务乱象百出,理财产品和民间借贷资金去向不明和违约现象时有发生。银监会相关负责人曾在2011年年度会议指出影子银行是近年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之一,所以深入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产生原因及其监管等内容就显得十分必要,应以金融结构演进和创新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影子银行的问题,积极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其规范化、安全化和效率化发展,进而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美国当代银行业发展的两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银行业在很长的时期内以结构松散而著称。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银行业的分行制和持股公司发展迅速,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美国银行业的结构特征,单一银行的数目在极大地减少,而大银行的数目在增加。但由于传统的和政治体制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银行业仍将保持其独有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破产法没有区分可能采取的拯救与清算程序,统一按照清算程序的支付不能与资不抵债标准概括申请与受理条件,无形中提高了立案标准,推迟了立案时间,造成申请难、受理难以及法律适用难。本文的主要学术思想有两个,一是破产立案标准采用抽象的概括主义模式与我国的成文法以及司法传统不相适应,折中的列举主义有利于加强破产法与强制执行程序以及公司法的僵局与清算制度的衔接,有利于解决破产申请与受理上的法律适用难;二是降低受理门槛,将“支付不能与资不抵债”下单一的偿债标准降低到“财务危机”下偿债与经营标准满足其中之一就可,保障现代破产法预防与整顿经济秩序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银行再造是金融领域竞争的产物,它要求对银行传统的工作结构和工作方法进行根本性变革,其中也包括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文章从银行再造的内涵和核心策略出发,对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变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直接影响中国、日本、韩国等国的股市,汇率,实体经济.亚洲各国经济主要依靠出口,外需的不足,拖累这些国家经济的下滑,并且开始影响实体经济,企业利润下降,导致中小企业破产,失业率的上升,购买力下降.  相似文献   

17.
从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的概念、业务种类和发展进程谈起,揭示了我国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目前所处的阶段及加速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的现实意义,进而对国内商业银行零售银行业务转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8.
银行系统性风险表现为因一个或多个银行出乎预料倒闭 ,而在整个银行体系中所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比较复杂 ,银行机制本身的问题是其先天的“内生性”原因 ,而投机性冲击、风险的溢出与传染是外在原因。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办法是构建银行安全网 ,但银行安全网组成中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在提供系统性风险防范手段的同时 ,也可能产生道德风险 ,从而使银行安全网失效。因此 ,消除或减少道德风险 ,构建有效的银行安全网将是各国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田春雨 《河北学刊》2012,32(3):249-252
商业银行表面上是经营货币,但其本质却是经营风险的企业,如经营不当将导致金融风险,因而金融风险具有强烈的传导性。商业银行一旦发生风险,具有较大的破坏性。为使问题银行走出困境,减少由危机带来的巨大伤害,各国确立了很多制度和措施,而问题银行的接管便是其中的一种,它对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问题银行的接管制度已经初步形成,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接管的原因缺乏操作性;接管人的选任机制不健全,职权不够明晰,责任机制缺乏;接管过程中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协调机制不全面。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如何使之完善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0.
银行存款的权利属性定位是理论问题,更是法律实践问题,应当结合我国的立法实践和群众心理确定。将银行存款权利属性定位为物权更为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银行存款账户看作物权价值化的表现形式,将银行存款利息看作用益物权的表现形式,将银行存款优先权看作法定担保物权的表现形式。存款人的银行存款所有权具有明显观念化的特征,更多地表现为观念上对存款账户的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