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以鲁迅作品《伤逝》中子君的死亡原因的探究为切入点,对涓生的爱情和忏悔进行了剖析。认为其爱情实质是“无爱之爱”,即爱自己心中抽象的价值更甚于“他人”。之所以无爱,是因为在“无爱的人间”中的无能和无奈。而真诚的欺瞒才是真正的伟大的救赎。  相似文献   

2.
《其后》是夏目漱石的重要代表作 ,它揭示了日本明治时代知识分子觉醒之后对最个人主义化的恋爱的争求。主人公长井代助否定了传统的“爱是奉献”的伦理观 ,力求充实自我的内涵。同时 ,漱石又强调了金钱对恋爱的重要性 ,即金钱买不来爱情 ,却能因金钱而被卖掉。因此 ,作者要求主人公立足客观现实 ,保持好爱与金钱的平衡 ,惟此 ,爱才能永续不衰 ,知识分子才能称得上有精神健全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说“孤独的反义是团结。”孤独意味着隔绝与疏离,团结意味着沟通、理解、信任与同情;孤独的真正谜底是爱的缺失。小说中的马贡多曾是一个和谐孤独的地上乐园,外来文明的涌入,使蒙昧天真的马贡多人张皇失措,难以适应。在文明与愚昧、道德与罪恶的碰撞中,物质主义取代了对上帝的信仰,战争暴力扭曲了人格,亲情被同谋代替,爱情坠入乱伦与情欲的污淖。马贡多人陷入更深的孤独之中。打破孤独,走向团结,复活爱心,建立沟通,正是《百年孤独》的题旨要义。  相似文献   

4.
《爱历元年》的女性悲歌表明王跃文对爱情婚姻所持的依然是男权中心的理想主义态度。《爱历元年》揭示了秩序化的社会道德和理性的婚姻形式下,女性个体存在的孤独本质和对情爱的强烈渴望;展示了在激情的眩惑与理性的撕裂下,现代女性无法逾越的精神困惑和生存无奈。这种理性的社会秩序和个人的情感欲望之间的冲突,是对现代人生命自由和人类生存困境的探索与超越,它以具有鲜活生命体验的欲望书写和属己的生命经纬激发着人们的体悟和反思。  相似文献   

5.
本文拟就渡边淳一《爱的流放地》里冬香生命中的两个男人进行分析,论述冬香最终走向死亡的必然性,探讨现代社会里传统婚姻存在的一些弊端以及"不伦与激情"的关系,同时对渡边先生的"爱与死"的主题进行解读,以期进入其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论述孤独的生命体验对徐(訏)心理情绪及文本叙述的影响,这在1950年之前的小说文本中表现为对美与爱的凝望.主流话语之外独自行走与认知的孤独边缘位置在另一层面成就了徐(訏)对爱与美的深刻体察与内省,文章并由此入手,进一步阐释其精神内涵与追求指归.  相似文献   

7.
电影《金刚》在票房上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精细的特技效果和宏大的视觉场面,情感也是动人的因素。本文对比解读童话《小王子》与电影《金刚》,发掘出影片多种内涵下孤独与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电影<金刚>在票房上的成功不仅得益于精细的特技效果和宏大的视觉场面,情感也是动人的因素.本文对比解读童话<小王子>与电影<金刚>,发掘出影片多种内涵下孤独与爱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罗伯特·海顿(1913—1980)是20世纪美国黑人诗歌史上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1962年罗伯特·海顿在《记忆的歌谣》里发表了《冬日的星期天》这首诗。整首诗以平实的语言展开了对儿时一幅生活场景的描述,却激起了读者对于爱与责任的深层次的体验与思考,诗中更是蕴含着一种因无法得到认同的痛苦和哀伤情绪。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斯塔克夫妇的情感历程为例,分析《无人伴随我》中普遍存在的孤独及其成因。政治主导了南非社会和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的关系被异化为简单的利益权利关系,沟通与交流变得遥不可及,个体陷入了无底的孤立隔绝深渊之中。爱没能让他们摆脱出来,反而使他们更加孤独。政治生活的喧嚣之下,正是个体灵魂深处那无法排遣的孤独寂寞。  相似文献   

11.
在苏曼殊和郁达夫的人生历程中都有过辛酸凄凉的童年和漂泊悲惨的经历,这一独特的人生经历衍生了作家主体的孤独感。为了逃避孤独,他们在无情的现实中构建起有情的小说世界。苏曼殊好用“一男择二女”的情节模式,郁达夫则选择了“一厢情愿”的情节模式。自卑情结形成的“弱势心理”使他们把爱情理解成“母爱”或“同情”;两人的情爱小说都弥漫着颓废的情调,但苏曼殊的作品在颓废中带有更多的感伤,而郁达夫的小说则在颓废中呈现出更多的唯美色彩。  相似文献   

12.
《莺莺传》中崔张故事历来被人们认同为元稹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笔者对此一直不敢苟同 ,曾经发表多篇拙作加以辨证 ,并提出元稹十七岁与管儿早恋的新说法。尹、程两位近日对拙作提出批评 ,本文的任务即是回答他们的商榷 ,进一步阐述我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曾耀农 《南都学坛》2001,21(4):53-57
香港影片《星愿》与好莱坞影片《人鬼情未了》都是描写人鬼之恋的悲剧片子,但却流露着各自特定的文化精神:前者是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代表,虽然是悲剧但是以快乐结局收场,故事缺少激烈冲突,以人人相和为审美追求,后者反映了西方文化的进取精神,故事充满矛盾冲突,最后以悲惨结局收场;前者中的人物是古典式的,后者中的人物是现实的;前者叙事速度慢,倾向于诗意化,在造型上多用中国画的白描手法,后者叙事速度快,倾向于小说化,充满了西方的绘画色彩;前者表现了几千年伦理道德对国人情感的压制,后者则高扬着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14.
顾随的一阕<木兰花慢>本为题咏<红楼梦>之作,其中"巨人"当指鲁迅与毛泽东,他们在顾随填词之前都曾高度评价过曹雪芹及其小说.原有的诠释认为.顾词下半截乃夸赞<红楼梦新证>,却毫无根据,漏洞百出,那显然是错误的.学界目前对这桩疑案的反应,表明大家对学术不端行为痛心疾首,对学风不正现状忧心忡忡.  相似文献   

15.
"三言"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以爱情婚姻为题材的作品最具特色。这些作品大都揭露封建婚姻制度的残酷和门阀制度对女性的迫害,也塑造了一些善良、纯洁以及为争取自己爱情幸福而进行反抗和斗争的女性,在女性形象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也是晚明白话短篇小说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相似文献   

16.
林语堂拥有特殊的中西文化背景,他将传统婚姻与现代爱情兼容并蓄,和谐统一于"现实的理想"中。他否认爱情至上论,主张婚姻的和谐互补,性爱的自然美妙,反对不婚不育。他对完美女性做出了既现代又传统的阐释,并从男女不同的身心结构和生存方式入手思考女性的归属及其与家庭的关系,提倡女性真正的幸福在于婚姻和家庭。  相似文献   

17.
受时代风潮的影响,中国现当代作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创作了五先十色的爱情小说.中国现当代爱情小说在价值观念、主题形态、表现手法等方面形成了同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明显差异.以家族为本位的爱的观念转变为以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为目的的爱的观念,人成为思考一切问题的中心和判断一切问题的标准.爱的道德标准发生了显著变化,男权中心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和动摇.爱情小说开始由古典的故事情节型向现代的人物塑造型转变.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对人物婚恋心理和动机的发掘.  相似文献   

18.
张抗抗是新时期文坛上走在前列的为数不多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不少作品都鲜明地体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同样《情爱画廊》这部长篇,作者更是通过对现代爱情和婚姻的阐释,表达了其自由、自主、自强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论《恋爱中的女人》中的超越之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劳伦斯第三部曲《恋爱中的女人》中伯金与厄秀拉所追寻的超越之爱。建立这种超越之爱的前提是抛弃缺乏爱的旧人类社会关系;起点是必须放弃自我上的偏执,完成由死亡到新生的转变;途径是超越性爱的局限性,追寻深层意识的自我,实现男女关系上的双星平衡模式。  相似文献   

20.
许多有关苏轼词创作缘起的记载,均与艳情相关.如果细加考证,就会发现这些记载多属虚诞不实之词.本文认为,苏轼词艳情本事的大量流传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苏轼词的创作大大拓展了传统词体的疆域,而当时许多人的词体观念则相对滞后;二是当时大量读者、听众的非审美性的接受动机,也造成了对苏轼词的曲解与误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