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为代表的经学传统解"慎独"为"谨慎独处",而今人多据简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或珍重之意,"独"则是指作为本体的心,"慎独"即指内心的专一或珍重自己的内心,这样对"慎独"的解释就由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转为强调内心的专注专一。但必须注意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的理解与今天有着重大的差别,心的情感意义与认知意义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慎独"观念的真精神就在于合外内之道。  相似文献   

2.
儒家“慎独”思想的现代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作为儒家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德性,一直备受儒家推崇,其最初的含义为“诚意”,指内心的一种精神状态,后理解为个体在独处无人注意时做到思想和言行的谨慎有德,后一种含义多被广泛接受。“慎独”有其一定的境界,即应注重不睹不闻的“隐微”处,“隐”和“微”即为“慎独”的两端。儒家“慎独”作为“入德之方”在个人修身中占据了显著地位,但其最初实为儒家出于为统治阶级服务而推崇的德性,其塑造人民道德高度自律性的性质,是统治阶级管理人民的有效方式。今天我们既要发扬“慎独”注重自身完善的内向思维品质,又应将其从对人的情感压抑中释放出来,伦理存在的价值应建立在真情之上,只有真情投入的道德才会带给人幸福。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慎独”观念的思想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历代许多有影响的学者都对这个观念做出过不同的诠释。近年随着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等出土文献的发现,这个问题再度引起学者的关注,并发表了一系列对于"慎独"原义的解读。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为代表的经学传统解"慎独"为"谨慎独处",而今人多据简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或珍重之意,"独"则是指作为本体的心,"慎独"即指内心的专一或珍重自己的内心,这样对"慎独"的解释就由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转为强调内心的专注专一。但必须注意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的理解与今天有着重大的差别,心的情感意义与认知意义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因此对"慎独"这个观念的理解就需要深入到先秦思想的语境中去做出进一步的澄清。  相似文献   

4.
儒家的慎独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明明德"前的慎独:以善为本,谨守善道.第二,"明明德"后的慎独:唯道是从,渐除习气.第三,大圆满层次上的慎独:君子不器,从心所欲.儒家慎独的这三个层次,皆是心地上的修养,与只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宋代的苏东坡曾经给我们留下了对唐人诗作的几句评语:“郊寒岛瘦,元轻白俗”。认为白居易的诗是俗了的。他说的这个“俗”是什么意思呢?照《沧浪诗话》里的解释是:“作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看来这里说的“俗”还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通俗”的俗,是贬义的。俗意,是从诗的内容上说的,其它恐怕是指形式。但白居易的“俗”,表现在那里呢?苏东坡也没有说明白,倒是后人对此多加引申,认为白居易的诗是浅率俚俗。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竟这样说:“生平闭目摇首不道《长  相似文献   

6.
邹守益通过安顿自身生命困惑与挽救时代危机建构慎独说。他早期接受朱子学思维,困惑于朱子解《大学》格物与《中庸》慎独异问题,后得到王阳明指点才知两者可以合一,从而由朱子学转向阳明学。与王阳明以《大学》格物统摄《中庸》慎独不同,邹守益以《中庸》慎独统摄《大学》格物,这主要因为王阳明处理朱子向外穷理的弊端,邹守益处理王阳明向内格心的弊端。当时学者致良知出现落入有或无的弊端,对此邹守益重新诠释《中庸》慎独说,主张学者须在日用常行中达到独知,挽救了学者致良知危机。邹守益建构慎独说,具有保守作风,影响了江右王门后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慎独”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特有的范畴。它既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又是一种道德修养中应该达到的境界。“慎独”作为一个道德概念来说,出自儒家经典《礼记·中庸》一书。书中指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这是以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和先验主义的“性善论”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但是它强调了人们在道德修养中,必须时刻遵守道德原则,努力培养自已的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在“隐”、“微”处下功夫,严于律己。这种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时,仍然必须正确地坚持和发扬。  相似文献   

8.
“慎独”强调在人所不知的环境中,主体能凭借内心的诚意和高度的自觉性依然恪守道德原则.这种内涵与网络道德运行环境有诸多契合之处,运用慎独的思想,对网民进行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教育,对于控制网络失范行为具有重要启迪.  相似文献   

9.
竹简《五行》篇与子思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竹简《五行》篇作为子思对德行的讨论,其论“德之行”与“行”的区分,强调德的内在性;其论德行得以实现的心理展开过程及其外在体现,强调内在意识的发端对德行实现的根本性和原初性。这些都为孟子性善四端思想的提出起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其论“善”与“德”的区分亦包含了超越性的面向,为《中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五行》篇在重视圣智观念的同时,并没有忽视仁义的重要地位;其“圣”“智”说则具有明确的政治指向性,强调尊贤,与史载子思政治实践的一贯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表达了对道德修养原理的理解,即籍人性固有之善或者说知行可以合于道的内在基础加以修养习化使之接近合于道的境界。其所论道德修养的原则性方法是“修身以道”,即通过认识和践履道的过程来提高自身的德智修养。在修养的具体环节上,强调“慎独”、“行远必自迩”等方法。《中庸》虽在理论上承认有生知安行的圣人存在,但实际强调的是好学笃行对德智修养提高的意义;在修养方法上既重视人的理性自觉的意义,又重视经验学习和实践磨炼的作用。《中庸》强调“慎独”,讲“诚则明矣”,实质是强调人主观立志追求对于道德修养成败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意要深情要真写诗要力求意深,情真。前人说: “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这是不无道理的。张茜同志的《陈毅同志诗词选集编成题后两首》,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每读皆令人潸然泪下。这是因为作者与陈毅同志几十年一起战斗生活,甘苦共尝,艰难同赴,革命激情久而弥深,最后身患癌症,不避寒暑, “强扶病体”,“争取分阴”,整理战友的诗稿,“把卷忆君平日事,淋漓兴会隘行间”的缘故。这样的诗,意深情真,感人至深,是不可多得的。  相似文献   

12.
毛主席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也是一位极为出类拔萃的诗人。毛主席具有极为深厚的古典诗词艺术修养,而于词这一形式尤然。其审美表趣继承了我国进步健康的审美传统,而又有新的发展,在含蓄美这一点上又显得特别突出。我国古代美学十分强调含蓄。所谓含蓄,是指从作品的表意角度来看,并不和盘托出,而是含意深远,隐然可见,妙在不依靠外在的披露,而靠对内在的体味。司空图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沈祥龙所谓“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论词随笔》)者也。  相似文献   

13.
到了孟子的时代,在《诗经》的几种应用形式中,“听《诗》”十分罕见了,“赋《诗》”日渐式微了,惟有“引《诗》”硕果仅存.孟门师生“引《诗》”相当普遍,孟子由此在批评“断章取义”的基础上,提出解读《诗》篇必须“以意逆志”.“以意逆志”迟早地、必然地聚焦于“逆”之一环,只要这个时刻来了,“真切”就是对于“逆”最真切的“翻译”.践履孟子说的“以意逆志”,于一般读者而言,理当放弃“中心”之类概念,让更有理解力度的“互动”概念挺身而出;但是,当读者化身作者之后,其真切地逼近《诗》篇之“志”,也只是作为自己的“支援意识”,它们终归要服从于自己的“集中意识”——所谓“意”也.惟有这样理解,“以意逆志”才会成为一种上乘的读书方法,更是一种心向往之但又未必能够抵达的解释学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一、“道德”诂义 道德一名,乃中国古代思想中一极重要之范畴。而考其初义,则皆与行路有关。《说文》:“道,所行道也。”《荀子·王霸》:“道,行也。”《尔雅释诂》:“道,直也。”综此,道之本义,道路也。引申之,顺路而行亦谓“道”,或称“得道”、“有道”(“有”初义训取,见《经义述闻》)。再引申之,万物生灭所循之抽象规律亦称“道”。故庄子言:“道,理也。”(《缮性》)老子言:“道者,物之所由也。”(并见《庄子·渔父》)韩子《解老》:“道者,万物之所然,万理之所稽也。”《释名》:“道,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之本字,在甲骨文中从直从行,与今之“循”字形近(容庚说),“示行而视之之意”(闻一多说)。《庄子·大宗师》:“以德为循”,尚存古义。但其后此字之形与义变异甚大。其字本义今存于晚出之“巡”字中(《说文》:巡,视行皃)。而其字形在西周金文中则演变为“德”,战国古文中演变为“惠”,其义亦大变。所最可注意者,是字中增入“心”符,为甲骨文中所不见也。《左传桓公二年》:“在心为德”。  相似文献   

15.
从宽泛意艾上讲,中国画都是写意的。所谓“意”,就是主体内在视界中呈露的外在自然的性调、“气韵”、“神”等;也就是一般所谓主客体相沟通融合所前生的某种审美体验。宗清说的“畅神”,王微所谓“纵情”(《画山水序》),张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叙画》),说的都是这个意思。我们现在一般认为的写意画,是指那种以特殊的笔墨效果,凝练课邃地表达主体感悟的中国画。所以,笔墨效果和主观感受的突出强调,是写意画产生的两个重要的促生因素。唐代王维、张唤提出的“破墨山水严论,可以看作是写意画最早的失声;至明代查其昌…  相似文献   

16.
现在,我们将把注意力转向人们在孤独时干些什么。67%以上的人说,他们最可能听音乐。大约66%的人说,他们最可能独自思考。这两种行为都表达了人们对“沉思性独处”的需要。从最早的《圣经》时代起,音乐就对人的精  相似文献   

17.
《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两句,千百年来迄无定诂。从语意上大致可分为“诱导说”和“怨世说”两家;在字词训诂上则有“省略说”和“潜语说”。语意上以“诱导说”为胜;字词训诂上的“省略说”、“潜语说”则均缺乏根据。“毋吾以也”里的“以”是“已”的通假字,表已止义,“吾”是“以”的前置宾语  相似文献   

18.
一“载”,究其本义,《说文解字》说:“载,乘也;”从车本声”。这明确地表明,“载”是一个形声字,它是以“车”为义符,以“哉”为声符,其本义从“车”而得“乘”意。最早文献,见诸《易·大有》,其文为:“大车以载”。然而,语言的发展,词义出现引申,人乘为“载”,而物乘也可以是“载”,如《诗·正月》“载输尔载”。再由此,乘坐之具也成了“载”,如《书·益稷》:“予乘四载”。更由此而产生“承”义,如《易·坤卦》“君子以厚德载物”;“事”义,如《书·  相似文献   

19.
就笔者拜读到的有关文章中,对杨贤江的教育本质论有着种种不同表述。如“回返原始”说、“变质不妥”说、“时代局限”说、“劳动力的再生部门”说和“两种范畴”说等,这里有必要予以商榷。 一、“回返原始”说与历史的必然性 有人认为:“李浩吾于其所编《新教育大纲》里,曾强调原始社会的教育合理化”。他“没有说出教育为什么要‘变质’,……却给予了人们对原始社会理想化的幻象,和对阶级社会的历史任务的抹杀”;“隐然要教育回返自然,回返原始的状态。”(高时良:《我对于教育的辩证发展的了解》;《中华教育界》,1950.7)杨贤江(李浩吾为其笔名)真的要教育“回返自然”、“回返原始”吗?  相似文献   

20.
苏轼谪居黄州时,作《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时传为词坛佳作,但也有人认为:“鸿雁未尝栖宿树枝,惟在苇丛间,此亦语病也。”南宋胡元任对此颇持异议,他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也”。强调意之所至,不拘泥于自然的真实。按科学事实看,鸿雁足趾间有蹼,确是只能栖于平地,不能栖于树上。当代也有人根据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