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从社会认知的角度探索讨论农村环境和健康问题干预的可能性,构建了环境与健康之间的相互影响框架.本文通过对山东某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环境现状、健康现状、村民环境意识、健康意识的调研与信息总结,验证了健康现状通过人的意识和行为能够积极主动地对环境现状产生影响这一理论假设.这对在解决环境及健康问题的实践中,从个体认知的角度实施干预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尤其是近几年的脱贫攻坚战,中国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在推进共同富裕的征程中,健康扶贫将长期持续,因而需要基于反贫困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健康扶贫政策的三个转变: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健康为中心”;从“医疗帮扶”到“疾病预防”;从“最少受惠者”扩展到“次少受惠者”。据此,现阶段健康扶贫政策优化的重点如下:一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实行个人医疗费用封顶制;二是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三是增强个人健康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四是关注贫困人口的心理健康;五是建设有益于健康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诗词一直为历代学者所关注,但是他们主要从文学、史学、美学或三者结合的方法来研究其诗词,认知诗学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解读文学作品的新方法.文章从认知诗学角度,探析了“人是花”、“情感是物体”和“情感是自然现象”这三组概念隐喻在不同时期李词中的不同内涵及其所构建的情感和主题意义,以期帮助读者从新的视角来感受词作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要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就要形成“两岸一中”的共同认知。目前台湾方面主要是按照“两岸分治”的思路来寻找两岸在“一个中国”问题上的连接和共识。无论是“一中屋顶”,还是“一中三宪”都是如此。“两岸分治”思路的最大问题是它在实际操作中会造成“一个中国”的虚化。为克服这个弊端,两岸可以从“互为主体”、“互为特殊地区”的思路出发形成“两岸一中”的共同认知,为此需要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治未病思想与中医健康管理模式研究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行的健康管理只限于对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其理论体系缺乏从整体状态上调整干预的研究立足点.而中医学在人的健康或疾病本质状态的认识上,早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系统认识论和方法学.它是从整体的状态把握人的健康或疾病本质,并以状态的调整为主要调理与治疗方法.这也正是预防医学、西医学研究和认识的空白区域.据此,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健康管理理念相结合,提出“多环节切入+状态调整+线性干预”的中医健康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金陵瞭望》2006,(5):48-48
饮食和锻炼是健康的基石。然而,在读者致电本刊的询问中,编者发现,不少人在保健方式方法的认知上还存在误区。那么,如何才能从误区中走出,使自我保健更科学呢?从本期起,本刊“健康与保健”专栏,将连续推出由王陇德先生撰写的《大众保健十大误区》一文,希望能对你的自我保健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我国医疗保险提高整体保障水平,受到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呈高发态势和商业健康保险低水平发展的制约。健康管理是应对这些问题的有效之策,它可以控制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提高商业健康保险机构的市场竞争力,降低商业健康保险机构的运营风险。允许医疗保险机构使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信息是健康管理在医疗保险中得以应用的基础。社会医疗保险中应用健康管理可以从对参保(合)人员定期体检人手以对疾病早发现早干预,将慢性病患者的治疗和基层卫生服务相结合来开展,同时由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商业健康保险中应用健康管理,除“外包模式”外,亟待相关部门出台实施细则以推动“自营模式”和“共建模式”。  相似文献   

8.
自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在不同的社会生态环境中,经过不同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两岸形成了不同的政治文化,而"人"作为政治角色的最基本单元,在不同的政治文化下也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情感和价值取向,这是两岸民众在交流交往中产生分歧的根源所在。本文首先分析了两岸政治文化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取向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异,然后探讨了两岸政治文化的某些相似之处,最后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提出几点建议,以减少两岸政治文化差异,促进台湾民众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9.
“重装修轻装饰”这一误区忽视了家居的精神功能,未能很好地体现现代“以人为本”的原则。力求豪华,力求繁缛,攀比成风的“重装修”带来了不可克服的后遗症。家居应当体现简洁,方便,和谐,有情趣,有个性,让人欢愉,赏心悦目,有艺术美感,有益于健康,而绝非仅仅在六个“面”上做文章。当前,西方已掀起“轻装修重装饰”的风潮,这一风潮符合现代文明的大潮流。  相似文献   

10.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老+动植物类名词”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本文从语义色彩方面.把“老+动植物类名词”称谓分为三类:一是具有褒义色彩的,二是具有贬义色彩的,三是褒贬色彩兼具的;并从语用角度对其进行解析;从认知角度分析,这一类称谓的生成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是叔本华的优美、壮美说的“中国特色”的表述,其目的在于区分中国古典诗歌不同类型的美学意境。“我”特指意志认知主体或主体的意志认知,存在“美术”中的认知主体从结果看均属“静观”纯粹认知主体,即无意志认知主体,也即审美认知主体;“优美”与“壮美”是两种不同的认知观审心理经验过程,它们构成了“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的不同审美内涵。仅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解释“无我之境”“有我之境”未免失当。  相似文献   

12.
武亮 《北京纪事》2013,(11):85-85
何为健康管理?健康管理是基于健康体检结果,建立健康档案,给出健康状况评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处方),由专业人士提供一对一咨询指导和跟踪辅导服务,使客户从社会、心理、环境、营养、运动等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的健康维护和保障限务。  相似文献   

13.
声乐艺术与歌唱艺术是否是一码事,长期以来被专业和非专业人士所忽视。作者认为有将二者严格地区分开来的必要,否则将有认知方面的误传、误导之嫌。文章较详尽地从中外声乐艺术的概念及分类,歌唱艺术的概念及分类等角度分析,总结出声乐艺术不能等同于歌唱艺术、且歌唱艺术是声乐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高峰 《老友》2012,(4):53-53
如今,许多人都在践行着环保这一理念,并将其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实,饮食也与环保息息相关。当追求健康成为风尚,一股让人耳目一新的“轻食”之风,由欧洲、美国及日本等地兴起,并很快风靡全球,成为当今世界健康饮食的新风向标。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角度进行文学语篇研究有多种标签,如认知批评、认知文学理论、认知文学批评等。本文采用的是“文学的认知研究”这一术语。文章首先试图回答“什么是认知”以及“什么是文学”的认知研究这两个问题,然后探讨了文学认知研究的发展历史。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 ,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思想与我国学者提出的词义演变“二次分类”的观点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它们分别从“语言的系统性”和“说话人的主观认知”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待词义的历时演变和共时的差异性。本文把以上两种思想有机地结合到一起来分析词义的历时和共时问题 ,从而得到一个更加全面的答案 :语义的演变和民族性 ,主要决定于不同民族特定的认知系统或者同一个民族在不同时期的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17.
词序象似性、对称与不对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汉语词序,并进行了适当的英汉对比。以凝固词和顺序象似性的探讨为重点,指出在词序这一语法层面上体现了人类认知直接地映照于语言形式和结构。同时,引入概念“对称”和“不对称”,从认知语言学诠释了词序象似性。  相似文献   

18.
中美友谊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不同国家、孕育于不同文化的人对于友谊的定义和认知是不同的,中国人和美国人在对友谊的认知和期望上就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就中美人民对“朋友”的定义,发展和维系友谊的方式,和对“朋友”的期望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存在的差异,并从文化角度深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儒家“比德”观与《红楼梦》美学韵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儒家"比德"观以某些自然物与人的品德的相似点为媒介,建立一种以物观德的形象化的道德认知和体验的方法,这也是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体现。"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曹雪芹不自觉地将"比德"观渗透于《红楼梦》的艺术建构中,使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去解读《红楼梦》不失为理解其艺术特色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健康中国战略是指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全民健康意识,确保人人“能看病、看好病”以及做到“少生病、不生病”。“健康中国”战略提出了全民健康的理念,要求实现全体公民的健康平等权,实现从健康不平等到全民健康、从疾病治疗到疾病预防、从只关注身体健康到关注身体、心理与精神健康的转变。通过SPSS软件中的交叉分析法对G省获取的828份实证调查问卷分析发现,由于在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与非贫困户相比,脱贫户在身体、心理上的健康状况明显弱于非贫困户,而精神上的健康状况却没有明显差异。究其原因,与脱贫户健康素养不足、心理健康长期被忽视、贫困与不健康的恶性循环有关。为此,有效开展健康扶贫、大力培育乡村医生、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提升脱贫户健康素养就显得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