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需要走互鉴与对话之路,这包括三个层面:首先是文明之间的互鉴与对话。中国政治学要在坚守马克思主义中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收国际学术界政治学研究的新观点与新方法,推动国际交流,全方位加强中国政治学和世界的广泛对话,提升中国政治学的国际认同度。其次是学科之间的互鉴与对话,即合理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构建以政治学为中轴的交叉学科体系,在“新文科”理念的指导下提升政治学回应当下复杂问题的能力。最后是方法之间的互鉴与对话,打通历史研究、规范研究、实证研究之间的关系,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对政治学发展的积极作用,以不同的研究特色构建中国政治学研究版图并推进不同研究流派之间的交流合作。互鉴与对话旨在本土诉求和全球视野中,既遵循政治学普遍的学科逻辑又彰显中国政治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 相似文献
2.
李佳欣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6):272-283
构建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是构建涵盖中国法学各学科门类的,突出中国学术自主性、原创性、实践性的法学知识体系。这是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总要求,也是学者在当下学术研究中应有的担当和期待。作为法学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法学期刊还是综合性期刊中的法学栏目,都应当为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贡献自己的力量。而编发具备自主性、原创性、实践性的法学成果,更是学术期刊的工作使命。在建构中国自主法学知识体系的趋势和要求下,法学论文选题之重要性不言而喻,确定前沿的、原创的、有思想突破的选题,是一篇优秀法学论文开始写作的第一步。法学论文的选题在新时代下的研究要求,要从原来的引介性、全面性、概括性选题,向自主性、原创性、实践性的选题转变,向问题意识突出、研究目的鲜明的选题转变。即不仅要求研究选题要不断强化问题导向,形成问题意识,更对问题意识中研究"问题"的方向和内容把握提出了新的目标,这既是法学学术研究的基本出发点,也是学术期刊评判法学论文优劣的重要标准。期刊在设置栏目时,应尽量引导法学研究成果向该目标流入,形成研究合力。科学的研究方法给予法学研究新的视角和选题方向;法学研究方法的多元性推动了法学论文选题的新转变;而适当的标题设计会使法学论文的选题内容清晰而准确呈现。在确定文章标题时,有二类标题需要谨慎对待,即对"同质化"标题要严格择选;对"自说自话"和过度"装饰"的标题要进行学术判断。因此,法学研究如何面对中国问题,提炼中国问题,解决中国问题,是时代赋予法学研究的新要求,也是法学界与期刊界的重要使命。这促使法学论文的选题以此为研究方向和基本要求,需要对研究方法进行深度开发,推动法学学术界与期刊界以对学术研究高度的责任感去践行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3.
吴福秀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2):74-75
中国古代的知识观念为人们立业、修身、在社会中安身立命发挥着实际的指导功能,同时它又与指导人的社会实践、揭示各种社会关系连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性。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是在人类对事物的分类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学术分类与图书分类是支撑中国古代知识系统的一体两面,二者共同推进了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知识阐释以天人合一为起点,以人们观念中的大道支配知识的外在表现方式,以追求人的身心和谐统一为目标。这些观念的形成对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和传统知识体系的建构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便有完整的哲学体系、 文论体系、 史学体系、 艺术体系、 教育体系、 医学体系、 科学技术体系以及其他各个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 然而, 中国原有的自主知识体系在现当代基本上不被承认。 这一问题的根源在文明观, 文明观是基础, 是自主知识体系的底座。 近现代以来支撑各学科知识生产的标准、内涵、 体系都建立在西方文明的底座上。 文明底座是西方的, 所构建的知识体系也就必然唯西是从, 直接导致了对中国文明的贬低, 对中国知识体系的全盘否定, 形成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整体性的垮塌, 走上了自毁长城之歧途。 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首先要 “ 重塑文明观”, 重塑文明观则必须 “ 重写文明史”, 再从文明底座上建构哲学、 史学、 医学、 科学技术等各个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 重获各学科知识体系本来的 “ 话语权”, 向世界呈现 “ 理论中的中国” “ 创新中的中国” “ 文明中的中国”, 建构自立自强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5.
付海晏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12-16
在立足世情国情党情、深入调研学科发展需求、挖掘前沿学术资源、深化前瞻性与标识性研究方面,学术期刊已经成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阵地。高水平学术期刊应合理安排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专栏的数量、处理好专栏专题研究与学术史梳理等其他文体论文的平衡、明确核心研究议题、精心遴选作者、把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与主题宣传有机结合、关注利用新研究方法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翟国强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3):181-188
宪法是法治体系的根本依据,也是法学体系的制度坐标。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首先要科学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今日国家治理领域现实问题艰巨繁多,对宪法理论课题的研究亟待加深,为中国宪法学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宪法学知识体系要坚持问题导向,坚定历史自信,把握历史脉络,融通各种理论资源,大胆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成果,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发展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宪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7.
李林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4(4):1-7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加快完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应当走中国特色法学发展道路,坚持和弘扬法学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努力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应当坚持和突显中国特色法学体系的科学性、实践性、政治性、人民性、包容性、创新性及法学体系的中国特色等属性特征.构建中国特色法学体系,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同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相适应,总结和运用党领导人民实行法治的成功经验,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 相似文献
8.
加快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界的头等大事与当务之急,应认清其大局观、必要性、紧迫性、制约因素、实现途径与启动方案。自主知识体系具有独立性、主权性、创造性和体系性等特点,体现为知识自主、思想自主、战略自主与体系自主。对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而言,大局观是先决条件,原始创新与学术评价是基石和引擎,人才、教育与知识传播是根本。需要对两种大局观、学术评价客观化、一流人才甄选与加强原始创新、开放教育革命与科学普及等进行探讨,并从构建自主知识体系的角度对“两翼理论”的重要性做出阐释。 相似文献
9.
杨泽伟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1):17-31
构造新时代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既是为了进一步落实习近平有关学科建设的指示精神,也是为了改变国际法在整个法学体系中的地位与中国世界大国的地位不相称的状况,以及弥补我国涉外法治人才严重短缺的短板。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的构造,需要进一步厘清涉外法、涉外法治、对外关系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以及涉外法学、国际法与法学一级学科的关系。在中国国际法学科体系构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构建国际法学一级学科专业。未来中国国际法学发展的任务主要包括:弘扬国际法治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法治保障,传播中国国际法观、提升中国国际法理念的国际影响力,提高运用国际法的能力以及补齐涉外法治的短板等。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推动国际法研究的理论创新,则成为今后中国国际法学者的应然使命。未来中国国际法学的发展方向涉及架设国际法与国内法沟通的桥梁、谨慎使用“涉外法学”名称,以及在国际法教育与研究中凸显中国的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等。 相似文献
10.
王立胜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23,(2):10-17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关于人类历史发展态势的重要判断,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实践产物,它必然诉求一种从哲学层面上作出的高度总结和理论升华。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中国现代哲学最突出的变革就体现为各种层面的哲学理论资源最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和整合下,共同观照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实践,观照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促成,并且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百年征程探索出时代精神的精华。换言之,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现代哲学形成过程中的指导性地位,中国现代哲学最突出的部分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发展实践为依据,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终形成经历了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到具有中国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断构建的过程。从总体上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哲学层面的伟大创造,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的创新性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世界范围内最具生命力的发展方向之一。中国自主的哲学知识体系蕴含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框架中,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哲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中起到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宋培军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1):1-10
知识体系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体”与“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一对范畴,考证体用观的古代起源,梳理体用观的近代背离,有助于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恩格斯所说的现代社会主义脉络中的自主知识体系地位及其体用贯通、明体达用品格。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命名来说,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具有标志意义,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则为这次工作布置会议提供了理论主旨框架。习近平文化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丰富思想材料,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在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讲话、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讲话、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讲话、第三个历史决议、党的二十大报告、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讲话为代表的一系列文献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自主知识体系。由历史文化、政治文化、文化安全、网络文化、文化润疆等核心概念构成的这一文化知识体系作为理论框架之体,不仅要贯彻落实到实践工作之用中,而且要对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包括中国边疆学构成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发 ,到江泽民同志进而提出了“创新动力论”,并筹划建立完善当代中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说明我国的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不仅面对着大量的自然科技新问题 ,而且面对着一系列哲学社会科学新问题 ,亟待创新解决。江泽民同志最近的三次讲话表明 ,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在解决这些新问题中的创新功能 ,是不可替代的 ,它构成了中国知识创新体系的难以或缺的主导子系统。 相似文献
13.
韩云波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8(6):96-113
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话语权,是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国家形象话语权的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话语权问题逐渐提上国家议事日程,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学术期刊话语权的实践和研究都存在一些偏向,需要从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深化。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话语权有其自身独特性,一是主体上的意识形态导向,二是传播上的渠道与文种特点,三是影响上的评价与对话特征,四是引导上的问题与方案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中国社科学术期刊将具有主要以国内“内循环”为主、国际“外循环”为辅的“双循环”话语权特征。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话语权现状,在传播方面是单刊传播力较弱而以数据库为主要模式,在引导力方面是国内引导力较强而国际引导力较弱,在影响力方面已经出现了一大批国内高影响因子社科学术期刊而国际影响因子较低。要提升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话语权,在传播力方面,一是不断优化数据库主渠道传播,二是做好做强融媒体社会面传播,三是探索深化集群化共同体传播;在引导力方面,一是通过议题设置以引导学术研究方向,二是通过规范设置以引导学术研究范式,三是通过话语设置以引导学术研究融合;在影响力方面,从质性角度看是... 相似文献
14.
任平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1):5-14
中国式现代化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自主知识体系:其一,从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展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表述,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系统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化之新,形成了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自主知识体系。其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与唯物史观中国逻辑内在关联应当成为马哲史研究的重大主题,中国式现代化以新时代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深刻解答了关于现代化的“马克思之问”“列宁之问”,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其三,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本质之新和道路之新,不仅创造了与世界多元现代化类型和道路并在的一元,更是一种具有历史超越性和先进性的创新形态。其四,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之新源于道路之新,我们不能脱离道路之新对本质之新单向度、固化地予以阐释,要动态地、辩证地加以把握,全面揭示本质之新和道路之新对以往被超越的现代化老路内在矛盾的扬弃和发展的构序,进而全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5.
信息资源管理学科更名完成后,需要解析构建中国特色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面临何种机遇,要思考哪些问题,其实践逻辑是什么样的。文章使用文献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分析构建中国特色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面临的三大机遇和实践逻辑。构建中国特色信息资源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面临提升扎根度、融合度和贡献度的三重机遇,需要重点思考其逻辑起点、定位框架、思维与表达逻辑、构建方法等问题。其实践逻辑是: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彰显文化自信;钩沉于中国信息资源管理实践,凝练学科内核;借鉴吸纳人类知识,在求变与应变中促进学科本土化创新;观照中国大地,服务社会需求和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6.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作为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思想先导、理论支撑、文化传承、智力支持的功能和作用。探索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建构方向,理论创新、话语创新的建构方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依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建构方向,以及打破西方国家话语霸权,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建构方向。建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要以实践性、本土性、开放性为原则,做好学科发展规划、智库人才交流与培养和对外宣传传播。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字技术背景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建构具有时代紧迫性。分析数字技术创新对话语系统的影响,发现自然语言有代替人工语言之趋势,新媒介技术改变了传统话语传播模式,数字化知识体系重构了话语内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构,面临着虚拟交往带来的话语主体异化风险、信息过载带来的优质话语生产困难、互动性带来的主流媒体话语引导权消解等问题。因此,需要建构具备数字思维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主体,注重哲学社会科学优质话语的数字化生产和传播,强化哲学社会科学话语建构的“中国特色”价值,从而契合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18.
经过十多年的快速职业化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已经成为我国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专业力量,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开展专业实践是其核心特征,这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所倡导的追求普遍化解释的“人—环境”分析框架以及类型化的问题解决路径存在明显的冲突。通过回顾先秦虚静视角发现,注重在具体现实生活场景中发挥人的主体性的“人—场景”双向影响框架一直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讨论的焦点,并且强调舍弃是人们在过度“有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找到成长改变之路的唯一求真方式。为此,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实践需要吸纳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先秦虚静视角,建立以“人—场景”双向影响为框架、以舍弃行动策略为核心、以自然行动理性为目标的中国社会工作自主话语体系,走不同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道路。只有这样,中国社会工作这种现代化后发国家的社会工作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实践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安春英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3):5-15
贫困治理是“全球南方”国家发展振兴的核心关切,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摆脱贫穷、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丰富了国际减贫理论与实践。进入新时代,在中非共建高质量“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中非减贫合作以自主知识体系为标识,通过深化基础设施合作、加强产能合作、加速贸易畅通、促进人力资源开发等路径,有力推进了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在合作共赢的对非减贫合作过程中,秉持“真实亲诚”与正确义利观,保持战略或政策对接、制度规则互通和理念协调一致,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模式的世界意义。未来,将中非“减贫之路”作为践行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路径,提升中非减贫合作方案的精准性,探索中非减贫知识产品共享新机制,将是中非双方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