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以澳大利亚原住民的岩画为切入点,阐释“梦幻”是澳大利亚原住民接近客体,构建其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框架。澳大利亚原住民的认知模式与当今绝大多数人的认知模式不同,他们认为始祖的神灵无处不在,“梦幻”时代发生的每一件事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延续到今天,并将穿越时光,延绵至未来。在“梦幻”世界中他们可以永远与先祖交流。只有了解澳大利亚原住民特有的民族认知取向——“梦幻”世界观,才更利于去深入了解澳大利亚的原始文明,更好地去诠释历史文化遗产之瑰宝——岩画,并向解开澳洲原住民遗留的众多万古之谜迈进一步。  相似文献   

2.
&#  &#  &#  &#  &#  &#  &#  &#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4(6):38-42
由神秘而独特的澳大利亚原住民的“梦幻”世界观所衍生的名字禁忌古老而复杂。触犯禁忌常常造成交流与沟通的失败。本文以西方主流媒体对澳洲原住民著名歌手——尤荼-印迪乐队的主唱Yunupingu——的离世时的报道文本为切入点,指出媒体在传播基本事实的同时,还要了解并尊重澳洲原住民特有的“梦幻”世界观认知模式,向受众明示原住民的图腾崇拜与名字禁忌的相关性,实现传媒文本的交际功能。文章以澳大利亚原住民“梦幻”世界观为认知路径来解读澳洲原住民的文化现象,能发挥认知模式所固有的知识结构及蕴含的价值体系,能超越人们通常对高陌生度文化的“原始、迷信、古怪”的表层分析,使人们能在深层思维上解析异域民族文化行为的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澳大利亚著名原住民作家吉姆·斯科特的获奖小说《心中的明天》第一章为例,通过分析文中出现的吟唱仪式和死亡之鸟的神话传说这两种澳洲原住民的文化形式,说明澳洲原住民的“梦幻”世界观是作者建构原住民身份和抨击殖民统治者同化政策的认知基础,读者只有了解作者内化了的“梦幻”世界观,使之成为作者——文本——读者互动的认知桥梁,才能理解文本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把握作品的主旨,体验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原住民泛指居住在边疆地区被称为“少数民族”的群体,虽然有东突厥等民族(原住民)问题时而显露,但在社会主义“多元一体化”的格局中,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发展成为世界规模的原住民运动在我们眼中可被视为他者的话语。文章缜密论述了谁是原住民,较为全面地网罗了各国原住民运动的历史、现状,展望了不容乐观的未来。并就此评判自身所处的日本文化人类学界佯装“客观”进行所谓“非政治”研究,指出文化人类学应该追究研究的意义和结果,尽到学术的道义责任,避免应用人类学御用于同化政策的倾向。显而易见,文章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阐释世界范围内存在的原住民政治地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摘要]在世界各国的民族/族群研究中,有一个特殊的议题涉及到“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或“土著人”群体。这个议题的出现既与这个群体受到的社会关注程度有关,也与近代殖民主义的出现和工业化在全球的扩展有关,还与人权运动的发展有关。现在我国台湾社会把该地区的土著群体统称为“原住民”,在两岸学术交流中有时也把大陆的“少数民族”与台湾的“原住民”从群体演变历史、政府制度和政策实施的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比较。本文简略地讨论了“原住民”或“土著人”等术语的使用,介绍联合国对“原住民”或“土著人”的相关定义,并对台湾原住民问题的现状与政策效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台独”分子宣扬台湾原住民与大陆无关的“南来论” ,是对原住民“马来”种族、“印度尼西亚式”文化属性和“南岛语族”语言范畴的主观歪曲。作为台湾原住民“南来论”依据的“南岛语族”东南亚起源论 ,在民族考古学与比较语言学实践中都忽视了华南大陆的材料。在这一学术缺陷下的“结论” ,有悖于自远古以来亚澳间海洋地带土著民族文化发展与空间传播的历史事实。民族考古学的新进展表明 ,台湾原住民和“南岛语族”及其文化主要起源于华南大陆。  相似文献   

7.
每年一月二十六日为“澳大利亚日”,又称“悲痛日”、“侵略日”、“幸存日”.本文根据对近十年澳洲媒体关于澳大利亚日活动报道的分析、以及根据对澳大利亚民众抽样调查的分析,并基于对澳大利亚历史、文化的深刻理解,揭示了澳大利亚日及其相关纪念活动所蕴含的内涵和澳大利亚日所显示出的澳洲政府与澳洲原住民之间的政策性矛盾与冲突、以及当代澳洲民众既要坚持身份认同又要维持民族和解的纠结情绪.  相似文献   

8.
泰缅民族民间文学与云南傣族民间文学,从语言系统上看,共同归属于“Tai”,也即“Thai-Dai”系统。从民族文化上看,它记录了此区域民族的社会历史与社会生活,表达了居住于这一区域人民对世界特有的认知,他们的情感体验、审美追求和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9.
相比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悠久移民文化而言,澳大利亚华裔文化属于世界“边缘文化”研究的范畴。从19世纪的华裔契约劳工登陆澳洲到20世纪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华人移民浪潮,澳洲华裔文化在中西文化的碰撞、调节并不断融合中历经兴衰沉浮,以独特的生存方式抒写着其民族渊源与历史记忆。    相似文献   

10.
《牡丹亭》中的花园是作为中国古典爱情戏剧的一个惯例场景,已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方",而是一个具有确定含义或主题的文化意象:青年男女逃脱现实,追寻理想爱情的"梦幻世界"。《仲夏夜之梦》里的雅典森林也是莎翁创造出的一个精灵神奇的梦幻世界,也具有相似的文化意象。通过对这两个梦幻世界进行比较,更好地理解其背后隐含着的历史和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1.
《永恒的土地》讲述的是英国人在澳大利亚新威尔士州的早期殖民历史 ,埃莉诺成功地塑造了第一任总督菲利普的澳大利亚国家奠基人形象和构成澳洲文化身份不可或缺的土著居民人物。小说不仅诗意地展示了澳洲独特的自然风光 ,而且还利用了土著的语言、神话、庆典和歌谣等突出了澳洲文化的“混杂性”。它因为对白人殖民者和土著的关注而成为澳大利亚文学史上第一次对自己民族身份最全面的追寻  相似文献   

12.
澳大利亚土著作家马都鲁创作的第一部澳洲土著小说《野猫下坠》描绘了土著在殖民社会的孤独感、幻灭感和逃遁感.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来看,马都鲁不仅试图探讨土著混血儿的身份认同问题,突出土著文化传承的意义,还试图通过模拟欧洲白人的文学形式、语言和后现代创作手法,动摇殖民话语的稳定性,解构白人的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3.
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吞并了中国台湾。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日本从台湾征兵共20万人。由于日本人将台湾原住民称为高砂族,便将从台湾原住民中8次征兵所有的2万多人称为“高砂义勇军”,这2万多人被派往马尼拉、新几内亚、拉哇鲁。高砂义勇军上了战场后在日军中地位极低,给日军打杂挑担,被日本人称为“苦力者”,没有地位,也没有军阶,最后能活着回来的,只有三分之一。就在这三分之一中,多数还是伤残。日本战败后,少数别有用心的日本人将在战争中战死的高砂义勇军的灵位放在靖国神社中,还宣称“台湾人是爱日本的”、“台湾人愿意做日本人”。而事实上在日治时期的台湾原住民,是被日军或胁迫或利用下被迫或少部分自愿成为“高砂义勇军”的。本文从原住民祖灵信仰的角度,研究高砂义勇军,探讨他们悲剧性命运的一个成因。  相似文献   

14.
俄汉民族的戏剧、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中黑、白颜色的运用遵循俄汉民族各自不同的色彩观,深刻体现出东西方文化世界图景各自的精彩。  相似文献   

15.
陕西商洛方言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洛人口根据移民来源的先后可分为两批,一批是本地人,主要分布在商州、丹凤、洛南等市县城市广大地区,讲此种语言的人主要是当地土著居民和明代移民至此较早的"大槐树人",他们以主户自居。另一批是第二次移民高潮来陕的人,他们的祖先于清初伴随着"湖广填陕南"的浪潮从江南和广东、福建沿海等地入陕定居,故被称作"客户人",其名称和"客家人"的叫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商洛的本地人还称"下湖话"为"蛮子"山蛮子"鬼蛮子",下湖人则称本地话为"瞎家伙话"爪子话"奤子话"。在相关方言材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各种称谓的说法作出了相应地解释。  相似文献   

16.
《澳大利亚》是一部被誉为解读澳大利亚国家社会与文化的史诗电影,它是澳大利亚国家历史和社会各种族关系发展的缩影。本文拟从土著人的文化习俗和白人殖民的背景内容以及电影的演绎角度来探析土著人的和谐自然观和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一个由种族冲突走向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  相似文献   

17.
唐代题画诗审美时空的层次构成具有多重性,它融合了客观物理时空和中国画时空的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审美时空。在唐代山水题画诗中,诗人对画面时间二度审美,将画面凝固性的时间转化为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时间,给画面时间赋予了生命意识内涵。唐代山水题画诗中的空间则具有广远性和包容性的审美特点。广远性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诗与画在空间意识上的相通,包容性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空间的二度审美,而且折射出诗人主体对外在空间驾驭、掌握乃至与其融合的理想。唐代山水题画诗隐逸的诗旨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迷茫心态,体现了中国画时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审美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