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区经济结构有助于解释地方财政对本地居民偏好的回应程度,即财政回应性。建立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得到地方财政回应性与财政支出结构间的单调关系,从而使财政回应性可以测量。地方财政支出中的福利性支出占比,是财政回应性的有效代理变量。利用中国县级财政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等多个数据库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民营经济份额越大、个人所得税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越高、本地市场集中度越低,地方财政福利性支出的占比就越高。这表明,民营经济份额、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和市场集中度所概括的地区经济结构因素,对地方财政的回应性确实存在显著影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解决中国地方财政回应性缺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Case等(1992)提出的空间经济学模型分析了我国1994年到2006年各省财政支出的互动效应。笔者构造了地理相邻权重、GDP权重以及人口流动权重反映不同省份的相互影响程度,结果发现我国省级财政支出存在着明显的互动效应,而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则是产生互动效应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对财政支出进行分类型的研究表明,地方财政支出的互动效应主要源于各省经济建设支出之间的相互竞争关系,同时人口流动可以促使地方政府增加公共服务支出。基于研究中的发现,文章对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吴进进 《东南学术》2021,(5):120-128
基于财政结余视角,对中国地方政府支出预算执行进度滞缓成因进行研究表明,支出增长驱动是我国地方财政结余膨胀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财政支出规模的扩大,政府支出效率下降、政府预算最大化倾向增强,导致财政支出规模超过了公共服务需求和实际成本,为财政结余创造了空间.地方财政分权是缓解地方财政支出驱动结余增长的重要机制:地方财政分权提高了财政支出效率,加快了支出进度,削弱了支出规模对财政结余的扩张效应;财政分权降低了地方政府支出规模,并进而遏制了财政结余的膨胀.建议加强地方预算硬约束,控制地方财政支出规模的过度扩张;同时提高财政结余管理的制度化,持续强化对财政结余的清理整顿;此外还应提高地方政府自有收入,加强市县政府收入分权.  相似文献   

4.
区域政策的核心是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区域均衡协调发展。通过回顾和评述区域经济差距发展态势、区域政策实施效果、区域经济差距形成机理的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认为:区域政策促使区域经济差距呈现收敛的态势,但这种态势主要是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实现的,其推动区域经济缩小的作用仍有待检验。从区域经济差距的形成机理看,中西部地区在产业转移、劳动力流动、制度变迁、地理位置、交通基础设施仍然处于不利地位;制度制约下的劳动力流动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劳动力的完全自由流动是未来缩小区域经济差距的重要措施;区域政策能否重塑中国经济地理仍然有待进一步检验。  相似文献   

5.
地区差距与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竞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竞争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辖区经济发展的效率,为区域经济发展、辖区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提供了保证;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地区经济差距和居民收入差距,这就是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竞争的社会成本。而这是过去研究收入差距时所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公平以及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理论框架中,要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竞争的重要影响。政府的公共支出政策要从以促进经济增长为核心转向以再分配为核心并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6.
高校财政支出是高校财政的重要部分,是高校管理的风向标之一,其结构及变化对高校的教学科研等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有很大影响。通过对新疆地方高校X大学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对比,从功能支出和对象支出两个视角来审视学校财政支出结构及不断发生的变化,为优化新疆地方高校财政支出结构、提高高校资源配置效率和提升高校管理水平以启示。  相似文献   

7.
公共财政支出作为公共财政的一个核心问题正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公共财政支出的范围、力度和效果将直接关系到市场机制能否顺畅运行,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广东和香港作为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其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的优化不仅关系着地方政府能否在一定财力约束下有效地履行其职能,而且还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文章以粤港两地公共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现状为起点,通过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析,研究两地公共财政支出的特点、运行效率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并藉此提出财政支出供给的范围需要结合经济发展的进程和财政职能的转变做出相应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并通过建立规范的财政信息系统、建立可行的支出效率评估体系来提高财政支出的绩效.  相似文献   

8.
何雄浪  吴欢 《西部论坛》2021,31(4):34-51
经济活动聚集带来的技术溢出正外部性和环境污染负外部性会对经济主体的空间选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结构.引入技术溢出和环境污染的本地与跨界效应,对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进行"原汁原味"地发展,不仅可以验证其结论,而且也可以得到新的研究结论:本地技术溢出效应的增强或跨界技术溢出效应的减弱会强化产业集聚力,本地环境污染效应的增强或跨界环境污染效应的减弱会强化产业分散力;"技术溢出向心力"与"环境污染离心力"的综合作用影响产业空间分布的均衡结构,当"技术溢出向心力"大于"环境污染离心力"时,"对称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缩小,而"中心—外围结构"稳定的贸易自由度范围会扩大,反之则反是;不仅"原始中心—外围模型"中的"黑洞状态"("中心—外围结构"是唯一的稳定均衡结构)是一种常态,而且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对称结构"也可能成为唯一的稳定均衡结构.因此,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是可能的,应通过促进区域间的技术溢出、加强地区间的环境污染治理合作等路径,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的新机制,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均衡问题的研究,直接关系到地方自身财政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差异性和整个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回顾了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均衡问题的产生背景,梳理了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均衡研究的基本概念框架,总结了破解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不均衡问题的基本对策,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基本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刘玮 《兰州学刊》2014,(9):142-149
因为资源的稀缺性,公共财政支出的内部结构存在着均衡态,即公共支出均衡.不同于市场均衡,公共支出均衡意味着在政府公共支出规模约束下经济效率目标与公平产品目标的同时最大化.从均衡视角评估公共支出结构正是经济学对政府支出定位的应有之意.基于人类发展指数的较长时间序列相关数据的实证检验表明,我国公共支出中各支出项目对HDI的边际贡献率在时间序列上表现出显著的收敛趋势,这说明我国公共支出结构在长期中表现出均衡改进的特征.而各支出项目边际贡献率变迁趋势的差异性则表明依照均衡原则调整并优化我国公共支出结构是亟待之需.  相似文献   

11.
区域发展一体化,是指在一个主权国家的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通过合理的地域分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过程。从全国乃至全球范围来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走过的是一条从均衡走向不均衡的路径,这种不均衡正是区域先发地区向后发地区进行空间扩散的条件之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应从产业空间扩散基本理论框架入手。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空间扩散的理论条件给产业在区域内部扩散创造了良好的制度保障。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空间扩散的现实条件包括飞速发展的交通网络、广泛存在的劳动成本差距和不断推进的区域一体化等。  相似文献   

12.
唐兴霖  李文军 《学术研究》2013,(7):79-86,159
作者采用1995—2010年中国教育支出数据,从教育支出规模、力度和增加值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区域教育支出地区差距变化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的变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四大区域教育支出在区域分布上呈现东部与西部地区高、中部与东北地区低的基本格局,东北地区教育支出规模最小、力度最弱、获得增加值最少;由于区域内与区域外差距对教育支出地区差距的共同作用,近年来区域内差距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加强对中西部的支持,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建立稳定的教育支出增长机制,加强对中部和东北地区的支出力度;在增加教育经费中,应考虑人口因素;加强区域内教育支出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区域内相对落后省份,以缩小不断扩大的区域内差距。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关税及其它传统非关税贸易措施对贸易限制作用的下降,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渐成为阻碍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标准化是解决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最主要的途径。本文基于欧盟的发展实践,提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标准化相互关系的经济学解释框架,认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市场会以技术标准的基本收益和网络外部性收益为基础选择标准,而统一的标准能促进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基于交易成本降低、贸易创造和规模经济的商品流动效应,以及区域内生产要素的流动效应。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标准化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政府规模和政府质量两个维度考察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运用1993—2004年中国分省面板数据,检验了政府规模和政府质量对经济绩效的影响。通过运用Driscoll and Kraay的模型和方法以及工具变量方法,我们发现,政府规模的扩大和政府质量的下降会导致经济绩效降低,政府支出的结构也对经济绩效产生显著影响。因此,通过优化政府规模和提高政府质量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就必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并且要加强反腐败的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李文军 《新疆社会科学》2012,(5):122-128,152
1995年以来,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总量快速增长,但是支出力度不够,地区差距比较大。人均支出方面,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人口大省低于平均水平;公共服务支出增量分配上,依次是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分区域看,区域间差距是主要原因,主要由东部和东北地区造成,中西部地区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因此,我们建议应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制定《转移支付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增强中央政府责任,建立公共服务国家标准;整合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力量,形成多元化供给的格局。  相似文献   

16.
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总体思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 ,不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 ,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以构建公共财政为导向的财政体制改革 ,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结构 ,并按照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规律对其进行调整和优化。优化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关键是在继续保持经济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稳步下降的同时 ,努力压缩行政管理支出 ,并大力扩大社会保障支出  相似文献   

17.
应用空间经济学模型分析了我国1997年到2007年各省财政支出的外溢效应,结果发现我国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支出竞争,即地方政府在决定人均财政支出时往往会参照相邻省份的人均财政支出水平,并随着这些省份人均财政支出的增加而增加.鉴于此,我国在把积极财政政策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时,应注重发挥地方财政支出的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18.
劳动力是基本的生产要素,其流动性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中国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缺乏一体化的资本、技术等要素市场,而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恰恰有助于打破地区间的贸易壁垒,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减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障碍,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从而提高劳动力流动的资源配置效率,这将对中国经济以及地区间的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多区域劳动力流动决策计量模型,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截面数据进行的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地区间实际收入差异是中国劳动力流动的主要驱动因素,流动限制性政策、流动距离所带来的流动成本对中国劳动力流动模式影响显著,而贸易与劳动力流动存在明显的相互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采用1995~2010年中国财政公共服务支出数据,测度和勾勒出分税制改革实施以来中国财政公共服务支出的空间非均衡分布特征。分析了财政公共服务支出规模、力度和增加值的地区差距,并运用泰尔指数对财政公共服务支出地区差距变化的区域构成以及区域间和区域内差距的变化过程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指出:国家财政公共服务政策应着力于缩小落后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建立以公共服务产出为导向的转移支付制度;加强区域间公共服务支出的协调发展,以缩小不断扩大的区域间差距。  相似文献   

20.
"产业集聚理论与政策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答"在何地生产"这一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产业集聚和空间经济学研究,近年来在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上都得到了深入的发展,其基本研究范式和政策议题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框架"接纳".在国内,随着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经济政策重心逐渐朝区域均衡协调发展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的焦点投向了产业集聚和空间经济学相关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