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齐泽克赞扬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征兆性”批判,又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反思批评。具体来说,齐泽克反对马克思主义将意识形态界定为“虚假意识”,认为该界定仍是从“知性”出发去理解意识形态。并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必将灭亡的“社会意识”,更是结构主义意义上的“社会存在”。而且齐泽克更注重意识形态的精神分析层面。二者的不同还体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否定的意识形态”,而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主要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2.
史华慈在反驳萨伊德对区域研究的指责时,认为美国的中国研究并未被萨伊德所指责的“东方主义”所统治,而是从一开始便是中美学者互动交流的产物。当代美国中国学所历经的三个研究范式虽然无法避免西方中心论的立场,但体现了西方学者试图超越“自我”/“他者”对立的模式,实现真正交流的努力。史华慈的比较思想史观表明,对跨文化的问题作出同情的理解是可能的。安乐哲和郝大为、陈汉生等学者的中国古代思想研究固然无可避免地受到西方的思维模式和学科框架的影响,但如果将其视为比较研究的立足点,而非唯一正确的理解,就能透过令人迷惑的西方理论框架看到真正的理解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相结合,提出了“民彝”思想。这是他对民国早期民主建设的初步理论研究,“民彝”政治观和“民彝”历史观是其主要内容。李大钊的“民彝”思想对以儒学为中心的纲常教义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李大钊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民彝”思想中所包含的重视群众主体地位、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以及唤醒民众政治觉悟等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美国政治哲学家艾伦.布鲁姆的《闭塞的美国心灵》是一部从哲学角度反思现代大学危机的重要著作。理解布鲁姆的教育哲学,必须从他与施特劳斯学派的广泛联结中去分析其自由教育观形成的思想渊源。施特劳斯学派反对自由主义者或“左翼”学人对现代性危机的分析,主张从西方古典思想,特别是他所谓的“柏拉图-法拉比-迈蒙尼德政治哲学”来批判现代性。布鲁姆运用这种超越自由主义的视角来观察和反思自由教育面临的困境,在《闭塞的美国心灵》中深刻剖析了美国大学教育存在的危机。他断定,由德国相对价值论引发的美国虚无主义的泛滥是导致美国社会从“开放”走向“封闭”的真正思想根源。现代大学面临的这种危机突显了重整自由人文教育的紧迫性。他主张大学要充分认识伟大经典著作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必须主动承担组织通识课程的责任,积极倡导精英教育。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存在论主要是海德格尔式的,它们基于不同的思想旨趣,把海德格尔的不同思想倾向接合到马克思政治哲学中去。詹姆逊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海德格尔政治存在论的亲和性研究;马尔库塞则借助早期海德格尔的“此在”概念,展开对无产阶级的“被抛”命运及其扬弃的阐释;阿尔都塞则围绕后期海德格尔的“让存在”境域与意蕴,型构其“偶然的唯物主义”理念。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存在论的海德格尔哲学路向,对于拓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境域无疑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但是,它罔顾了海德格尔存在论哲学方法论上的先验主义与形而上学性,最终使自己陷入相同的理论困境。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政治哲学的方法论,必然构成对任何海德格尔路向的政治存在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齐泽克代表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及其文化逻辑的最新思考与回应。他通过创造性地回归黑格尔、拉康和马克思,建构了一种革命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否定的意识形态批判走向更为激进的共产主义预设,齐泽克重新诠释了行动和政党在当下解放政治中的重要意义,为超越资本主义的左派实践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摘要: 将“实践存在论”理解为马克思的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的拼凑的观点源自对“存在论”(ontology)理解的片面和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完整性的割裂。在马克思那里,“物质”、“自然界”仅是“本原”意义上的“第一性”,而非“本体”。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后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对于“存在”(on、being、Sein)问题的追问是一以贯之的。马克思对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古典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真正革命性超越在于他同“实践观”紧密结合的存在论思想,而非所谓的“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8.
针对董学文、陈诚批评笔者的《“实践存在论”美学、文艺学本体观辨析——以“实践”与“存在论”关系为中心》一文,首先指出董文缺乏讨论学术问题的最起码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学风,具体表现为:以马克思主义“权威”自居,将自己缺乏具体论证的理解当作唯一正确的理解;混淆学术与政治的界限,对批评对象乱扣政治帽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批评对象的论著采取断章取义、随心所欲的任意诠释。据此,文章强调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学风来展开学术争鸣。针对董文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同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的西方哲学史传统的血缘联系一刀切断的粗暴做法,对西方学术史上大量关于实践概念的论述和解释,特别是对亚氏、康德和黑格尔等人的实践观作了比较系统、客观的梳理、概括和辨析,证明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与西方思想传统、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传统完全割断、毫无联系的,把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想像成从零开始、从头做起,本身就是痴人说梦。恰恰相反,马克思的实践观,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理论传统和背景下,吸收和改造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的实践观点的基础上形成的,并以此作为建构自己的实践唯物主义即唯物史观的思想资源和理论起点的。针对董文指责笔者把马克思实践概念狭隘化和泛化的自相矛盾的批评,通过对马克思青年时期几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的相关论述逐一详细的引证,并结合其中后期著作进行深入的论析,证明在马克思著作中,对作为唯物史观核心范畴之一的实践概念的阐释,有两点十分清楚:第一,马克思继承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德国古典哲学将“实践”与“理论’作为对应、对立概念的传统,在这一框架中,实践被视作与理论(认识)相对的人的“做”(制作)、行为、行动、生活、活动等,即认识(理论)的应用和实现,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改变;第二,马克思从一开始就对实践作广义的理解和应用,他把物质生产劳动看成实践概念最基本、最基础的含义,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他从来没有将实践的含义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物质生产劳动,而是认为实践还包含了政治、伦理、宗教等人的现实活动,以及艺术、审美和科学研究等精神生产劳动。实际上,真正把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狭隘化的不是别人,正是董、陈自己。  相似文献   

9.
1922年,鲁迅通过由尼采哲学参与形塑的思想视域,在飘泊到北京的白俄歌剧团演员身上发现了反抗“寂寞”的“强力意志”。而上海时期的鲁迅,已然身处白俄都市文化的包围之中,但却冷峻审视着这一颇具国际性的“摩登”,并深刻批判了国人隐藏在“摩登”深处的自恋与自欺。鲁迅猛烈抨击了那些狐假虎威、包藏“沙俄”遗毒的白俄巡捕,但对于包括《死魂灵》图画集藏书者在内的诸多俄国流亡知识分子,他却并未追随左翼风潮,将其视为颇具贬损意味的“白俄”,而是在中性的“侨民”意义上思考这些知识精英的政治与文化选择。而在1932年与“白俄系报”关于萧伯纳的论战中,鲁迅不仅将萧伯纳置于中国具体的革命时空中理解和接受,而且将萧伯纳所激赏的苏联亦视作伟大但仍需“拿来”的异邦。作为中国现代史上一个独特的“他者”,白俄构成了有关西方、现代、历史与革命的多重镜像,而鲁迅正是在那些深刻关涉个人的思想转向,以及现代中国之社会变革、文化状况乃至革命走向的重要议题上,敏锐地发现了白俄对于自身以及国人独特的“唤醒”与“质疑”功能。  相似文献   

10.
“脱亚入欧”思想产生于19世纪后半叶的日本,福泽谕吉是其主要代表人物。他全盘接受了近代西方的“文明史观”及“欧洲中心论”,形成了“文明=欧美”、“野蛮=亚洲”以及“脱儒=脱亚”的思维模式,为“脱亚入欧”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础。福泽谕吉于1885年发表的《脱亚论》不仅标志着“脱亚入欧”思想的正式出台,而且把这种思想推向了对外侵略的方向,在客观上对甲午战争的爆发发挥了舆论先导的作用。探讨和分析福泽谕吉形成“脱亚入欧”思想的认识根源、逻辑前提以及《脱亚论》发表的影响等问题,将有助于认识近代日本多次对亚洲国家发动侵略战争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1.
12.
13.
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建立在以自由竞争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而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还称不上是完善的市场经济,只能称为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因此被扭曲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由此而派生的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大发展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模式。我国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人口红利”时代即将结束,“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的“倒逼机制”越来越强化。建立在农民工劳动力市场基础上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已经走到尽头了。  相似文献   

14.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周恩来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周恩来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生存需要;消灭失业半失业,合理分配工作;提高人民生活待遇,改革工资制度;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开展城乡扫盲运动;发展人民卫生与防疫事业。周恩来民生思想立足中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坚持统筹兼顾,缩小民生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政府、人民在民生建设方面的有效互动;积累了民生建设的丰富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6.
庄子取法于自然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田园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陶渊明就直接继承并发展了庄子的某些美学思想:其诗在审美对象上,直接取象于大自然;在审美心态上,取法于庄子"心斋""坐忘"的体道观,追求纯粹的心灵上的遨游;在美学风格上,承续了庄子法天贵真、明白纯净的素朴之美,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诗风。  相似文献   

17.
德莱塞在代表作《嘉莉妹妹》中成功塑造了赫斯特伍德这一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人物角色,他受益于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享受着富足与安逸.然而人的本质在于自由.马克思曾指出劳动创造的物质财富决定自由的程度.随着富足的生活渐渐趋于平淡,精神的自由慢慢使灵魂安于懈怠,主体在实现自由时依旧要受到社会关系、理性和道德的约束.赫斯特伍德在基本实现了自己的全面发展且创造了更多的物质财富、获得了相对较多自由的条件下,依旧尝到了放纵自由的后果.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