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薛论道是明代中期的散曲家,其散曲集《林石逸兴》存小令一千首,题材内容广泛,不仅描绘了军旅生活,而且反映出了明代中期的历史特征。在创作中,他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豪放沉郁风格,做出改变当时曲坛创作状况的努力。对其创作成就,历来重视程度不够。对其作品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概括,公正地评价他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可以引起研究界对其创作特征和创作成就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独有的一个审美范畴.现今学界对唐诗、宋词中的意象研究着力较多,而对散曲中的意象关注较少,尤其是对于明代重要散曲家薛论道散曲中的意象几乎没有关注.薛论道散曲中的意象,且各种意象的组合方式丰富,营造出各式各样的优美意境.大致可分为自然意象和人生意象两类,它们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特点有别.  相似文献   

3.
金銮是明代中后期一位独具特点的散曲家.关西的生活经历、南京的特殊环境、任侠喜谑的个性使他的散曲创作呈现出清爽、谑讽、俗朴之风.其曲风既有别于元代散曲家张可久、乔吉辈,也与明代散曲家王磐多有不同,有其可称之处.  相似文献   

4.
关于明代散曲大家薛论道的生年,应早于谢伯阳先生所说的约1531年,晚于蒋月侠、王绍卫所说的约1520年,把它定为1526年左右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5.
张养浩名如其人,一身浩然正气。在散曲创作中,浩然正气是他的散曲之魂,无论是抒情还是言志、叙事均以其浩然之气贯之。也正是因为其浩然正气,才使其语言高下皆宜,曲境或豪放或冲澹,风格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6.
张可久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他的作品雅俗互融互渗,雅俗相宜,形象生动,诙谐有味,对元代散曲的表现力有开拓之功。其曲清丽蕴藉,引领了一代曲风潮流,对散曲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张可久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他的作品雅俗互融互渗,雅俗相宜,形象生动,诙谐有味,对元代散曲的表现力有开拓之功。其曲清丽蕴藉,引领了一代曲风潮流,对散曲文学的发展有相当大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相似文献   

8.
丁芒的散曲在艺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大量运用现代语入曲,使散曲艺术与当代生活接轨;他发展了“咱度曲一自由曲”体式,为传统诗词曲与新诗合流之可能性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9.
康海北散曲小令用韵简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康海是明代中期一位在诗文、杂剧与散曲创作方面成就卓著的文学家,他为明代散曲北曲的复苏与中兴具有开创之功.通过分析归纳其北小令用韵情况可知:在204首北小令作品中(不含带过曲),押韵方式共8种,有8类42首超越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的部界,用韵过宽.  相似文献   

10.
明代散曲家薛论道生平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薛论道生卒年的推论比较盛行的一种观点是谢伯阳在《全明散曲》中提出的约生于嘉靖十年(1531),约卒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说。根据对清代地方志《定县县志》、胡汝钦《林石逸兴序》、新安吴京《林石逸兴引》以及《明史》中有关许襄毅公许进及其子恭襄公许论和戚继光等人的有关传记和薛论道《林石逸兴》中有关其年龄记述的考证,认为薛论道约生于嘉靖十年(1531)一说,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其生年应在1520年左右。  相似文献   

11.
关于曲的体式结构、元明散曲的发展阶段,以及明代南北曲的演化等诸多问题,学界以往论述有诸多不实之处,本文在作者以往论著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12.
董其昌的美学思想受到晚明心学的影响,但由于他从晚明保守主义禅学的角度去阐释王学左派的思想,从而心学左派思想的激进色彩在他的美学思想中消失,这样,他的美学思想消除了李贽美学的危险性,又较复古派的思想圆通、放达,因而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辩证性。他的艺术本体论———士气说的建立则主要受其庄学思想倾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胤昌为官廉能、为人孝悌,是明末清初泉南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他融合理学、心学,提出“旦气之学”,深入阐明“已发未发”之旨;他的讲学活动在明末泉南一带影响颇大,并一直延续入清;他的生平、思想、著述等方面都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明代刊刻了大量的丛书,这些丛书一方面保留了很多珍贵的文献资料,一方面又存在着某些明人刻书陋习。本文对收在《格致丛书》中的明代韵府类书籍《新刻韵学大成》的真实面貌进行探求,证明《新刻韵学大成》和《韵学事类》实为同一部书,从这一点引发出明代刊刻丛书的弊病———“变幻名目,割裂首尾”。  相似文献   

15.
许学夷明诗辨体批评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明代诗歌的价值,明清以来有诸多纷争。许学夷对明诗总体成就的认识及对明代诸名家诗的辨体批评实践,对于我们更为客观地评价明诗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许学夷认为,明诗总体成就虽无法与前代相比,但这并非等于明人没有创作出直追唐人的好诗。明诗成就最高的两种体裁是歌行与七律。明初高启、杨士奇等人擅长五言古诗,明中后期诗人无法企及;歌行体各个时期均有大家,以李梦阳、高启成就为最高;七律在明中后期较为纯熟,何景明为明朝七律第一,至嘉靖诸子虽气象宏大而实少变化,日益趋于雷同。  相似文献   

16.
晚明到清末社会剧烈变化激荡,书法艺术风格变迁明显:从晚明行草的狂放到清前期赵董的柔媚、馆阁体的板滞僵化,到清朝中后期碑学复古。书法艺术风格的变迁与文化思想、书家个性、社会变动等深层契合。探索一定历史书风变迁,有助于深刻解读书家身世、时代思潮、社会政治等方面变化。  相似文献   

17.
宋元以降",稼轩风"对明代词坛的影响持久而深远。在明初",稼轩风"是词坛主要的生态特征之一;在弘、嘉时期",稼轩风"又深刻影响了明词的中兴姿态;在晚明及明清交替时期,"稼轩风"成为词人的一种精神身份,使明词品位与境界有了极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晚明经学思潮狂飙的重要助推者黄道周的礼学思想,详尽梳理其原始著述以及学界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深入解读。分析认为,黄道周主张《孝经》对于饱受深重社会危机的晚明儒家道德教化实践有着正本清源的作用,因此,他重拾汉儒重"孝"的思想资源来诠释儒家礼学以导民化俗,所以他侧重从宇宙本体论、形而上学等层面阐释"孝"之于拯救晚明社会危机的学术合理性维度。  相似文献   

19.
明初文学复古现象的形成,既缘于这时期文人对新王朝盛世的认同和期望,更由传统文学自身的发展趋势使然。明初文学保持着元末割据状态下的地域性特点,因此各个文学流派的复古理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影响,呈现为多元化中有所趋同的现象:当时文人有的标举以情为诗,但同时也有人倡导继承道统,文以载道;有的主张转益多师,但同时取法汉魏盛唐的呼声也很高;有的要求师其意不师其辞,但同时掇拾词语意象的摹拟风气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20.
谢肇淛是晚明一位重要的文学家、诗人.考订谢肇制的生世、仕历、著作,着重研究了他的明末刻本<小草斋集>、<续集>,指出这个刊本的价值.谢肇淛的诗论和诗歌,在晚明独树一帜,诗歌具有风韵婉逸的独特风格,与竞陵、公安有别,在晚明闽诗重振风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