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界定的标准有题材论 ,作家论 ,作家、作品民族特点统一论 ,作家、民族文字统一论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涉及作者的民族出身问题。而由于现当代少数民族作者民族出身的复杂性 ,造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学范畴和界定的混乱及不确定性。少数民族文学应是少数民族作者创作的 ,体现本民族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
民族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身份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念、神话原型、象征体系和文化风俗的复制和诠释。文学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文学样态、创作范式叙述和建构着不同时期的民族认同,英国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叙述、复制和彰显了民族认同的时代特征。早期的英国文学叙述的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文艺复兴以及17世纪文学准确地表征了民族认同中不断演变的英格兰性;18世纪以降的英格兰文学、苏格兰文学和爱尔兰文学的多样性准确建构出民族认同的不列颠性;20世纪少数族裔文学的兴起拓展了英国文坛的全球化文学叙事样态,同时建构出英国文学民族认同的世界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关于民族文学的划分,似乎是简单而又明白的事情,其实并非如此。首先,通用的“民族文学”这个词就不确切,需要正名或正义。本来,它应该是概括所有民族的文学的通称。在我国,汉族文学、蒙古族文学、维吾尔族文学、回族文学、白族文学、僮族文学等等,都应该是民族文学。然而,我们的习惯用法,民族文学是指汉族文学以外的其它各少数民族文学。这种用法,与它本来的含义不同,是不科学的,应该规范化,科学化。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民族是民族文学产生的土壤及载体这一基本原理出发,首先分析了我国先秦民族的多元组成情况,找出先秦民族文学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民族基础,并进而分析了先秦时代的神话、传说、歌谣、《诗经》、《楚辞》中民族文学的具体内容及其各自所产生的民族基础,从而得出结论:我国先秦文学既是华夏族及其以之为主体发展而形成的汉族文学的最早发展阶段,也是我国民族文学的最早发展阶段。先秦文学不是哪一个单一民族的文学,而是一种多元民族文学的共组与集汇。这种共组与集汇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多元二线性的开端并贯穿于全部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5.
少数民族文学早已进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现在的问题只是怎样"入史"。怎样入史?一是要做好少数民族文学的翻译工作,扩大其在全国的影响;二是要坚持文学的国家水平标准,准确地反映各民族文学的创作成就;三是要采取融入的方针,从不同民族文学的交流和融合的高度来把握少数民族文学的民族特色;四是可以撰写单独的少数民族文学史,或者是单一少数民族的文学史,在高校开设少数民族文学专题课。真正的民族平等是基于民族自信的平等,处理少数民族文学入史的问题,也应提倡这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6.
现存的一切文学,既是化合文学,又是民族文学。不属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国家文学、地区文学或地域文学,都是在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那么,民族文学又是怎样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呢? 一、情爱是文学创作的最初动因 文学艺术从何而起?从何而来?这是哲学和文学艺术理论家们长期探索、长期争论的一个大问题。在这个五颜六色的理论世界里,马克思主义独树一帜: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逐渐成熟的过程中发展而成的新兴学科,其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的学科特性,决定了其在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地位。民族文学关系研究是有关双方文学与文化系统的研究,影响关系研究和平行研究是中国民族文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文学是由汉族文学和少数民族文学共同构成的。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没有少数民族文学 ,中国文学是不完整的。神话、英雄史诗、叙事长诗是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曹雪芹、萨都拉、李贽、文康、纳兰性德以及老舍、沈从文、萧乾、舒群、端木蕻良等不同时代的少数民族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叙事主题往往是与中国的经济社会生活分不开的。少数民族文学批评要探究和发掘的是:在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叙事中,市场条件下和消费社会中的少数民族的“民族性”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少数民族文学中的有关经济、生存、日常生活的表达,更多的是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想象来完成对自己本民族发展的自身体验,少数民族文学中的共同体发展想象实际上是国家想象。  相似文献   

10.
正确界定民族文学,不但对中华各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有一定促进,就是对编写民族文学概论、民族文学史以及和民族文学有关的教材等也有重要的作用。那么,应该以什么标准来划分民族文学,才比较切合实际、比较科学呢?我认为应该从作者的民族属性、文学作品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语言(艺术形式)上来划分。这三者(至少两者)必须是一个统一体,否则就不言而喻了。现在我们就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1.
作为精神现象的文学,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是和特定的地域环境、民族宗教文化紧密相关的。少数民族地域环境的差异性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不同的宗教信仰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氛围圈。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79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正式确立至今,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对“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学界众口不一,有必要对此进行梳理和简析。  相似文献   

13.
一九八六年一月五日是《民族文学》创刊五周年纪念日。《民族文学》的创刊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五年来,《民族文学》曾刊登了包括四十二个少数民族的作家、作者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一千多篇(首),同时发表了关于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理论和评论文章近二百篇,对探索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理论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文学是符号学研究的广阔天地。少数民族生活、文学中处处都充满着符号学的影子。文章从语言及言语、风俗与礼仪、对歌定情结爱等三个方面去“破译”少数民族生活及文学的符号密码 ,去探寻少数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少数民族文学存在逐渐弱化的现象.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没有确定,划分少数民族文学的标准没有统一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入史逐渐弱化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者,尤其是少数民族身份的研究者,为了撰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将具有少数民族族属身份的作家的所有文学作品都算作少数民族文学,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泛化.概念的泛化会导致编写文学史的学者难以遴选真正的少数民族作品,因此常常就采用弱化或者不入史的办法对待少数民族文学.要想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的现状,我们应取的策略首先是明确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少数民族文学内涵应界定为:作家的族属身份、作家的民族意识、作品的民族特质.在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时,按照这三点去划分少数民族文学,就能将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学写入文学史,从而可以避免将没有民族意识的作品以及汉族作家写作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等不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品写入文学史,造成混乱.坚持经典标准,遴选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入史,遴选优秀的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作品入史,这也是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现状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第五届全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奖是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会共同主办的全国性评奖活动。此次获奖成果表明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人才辈出 ,特别是少数民族评论家和学者开始走向成熟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优秀成果迭现 ,表现出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新特点、新发展。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已经从较封闭的单一民族文学研究走向对各民族文学之间、民族文学与汉族、世界文学之间关系的比较影响的开放研究。  相似文献   

17.
探讨何谓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应先辨析民族、少数民族,以及中国当代文学等概念。从语言文字论、生活题材论、作家出身论三方面探讨此问题都有道理,但难免有片面之嫌。本文把问题大体确定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具有少数民族族属的作者创作的文学,特别是这类作者或者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或者以少数民族生活内容为题材创作的文学。  相似文献   

18.
2009年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在研究现状述评、创作态势综述、理论批评研究、多民族文学史观以及少数民族文学本质属性诸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进展。英雄史诗和地域文学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族别文学是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主体,32个民族的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均得到不同视角和层面的考察和研究,展现出年度进展和收获。作家作品、三大史诗、民间文学总体探索和多民族文学理论审视等领域将会得到新的深入和推进。  相似文献   

19.
文学性、可比性、跨越性--比较文学的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属比较文学范畴,从而内在地决定了民族文学研究与比较文学联姻的可能性、必要性、必然性.四川民族文学理论批评与比较文学联姻的三十年是拓宽民族文学研究视野,更新民族文学研究方法,提高民族文学理论及民族文学史研究学术质量的三十年,也是比较文学从民族文学创作、理论及其历史发展积累的经验中提炼出新的理念、新的范畴、新的范式的三十年.或许多民族国家内部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将成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理论主张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0.
以苗族诗人田名瑜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为中心,探讨汉语言文学对湘西民族文学渗透影响的主要方式和规律:汉语言文学教育奠定湘西民族文学基础;汉文化(主流)价值认同拓展湘西民族文学天地;汉语言文学经典丰富湘西民族文学表现艺术。田名瑜为代表的民族文学家成长经历表明,少数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首先有赖于民族地区社会开放和文化进步,有赖于民族精英们不懈努力;同时也受惠于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特别是汉语言文学的传播、渗透、影响正是湘西民族文学迅速发展提高的积极动力和艺术武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