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又展开了关于哲学研究对象问题的讨论。在哲学产生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再来讨论哲学研究的对象,这似乎有点可悲,而更具有悲剧性的则是在关于哲学对象问题的不断争论中,哲学的神圣领地一次又一次地被割让。然而,恰恰就在这悲剧后面蕴藏着更深刻的喜剧:随着哲学对象的日益缩小,人类理论思维日益精密,理论概括力日益提高,哲学本身也日益发展。下面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对这种思辨的悲喜剧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主体与客体是近年来中国哲学界展开研宄和讨论的重大哲学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怎样正确地或科学地看待这个问题,目前哲学界尚有不同看法。不久前,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由该校哲学教研室和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室编的《主体与客体》一书,对这个问题作了较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主客体的规定性研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研究、主体性问题研究、主体与思想方法、主客体关系与实践、毛泽东主体思想研究、中外主客体学说研究等。全书共28.5万字。著名哲学家邢贲思为该书写了《关于主体性问题的思考》一文,作为代序言。他说,主体性问题和实践问题是紧密相联的。因为实  相似文献   

3.
陈胤 《理论界》2009,(10):83-84
20多年来中国哲学界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为重新界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规定、理论形态以及实践功能,提供了新的视野和角度.实践唯物主义是哲学界针对旧有的教科书体系的缺陷而提出、形成和发展的,它打破了旧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我国哲学体系的重新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引发出了一股研究热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突出了人的价值,促进了学术界对人的问题的研究,人学的发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中国哲学界的研究中心逐渐地从客体转到主体。于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的思想,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推崇,而强调“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的恩格斯,似乎忽视了主体性,因而遭到了人们的冷落,甚至被贬为直观反映论者。还有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正确地提出了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的论断,但并没有解决认识的主体性问题,而是用实践的主体性取代了认识的主体性。这些都是对恩格斯的认识主体性思想不了解或了解不够的表现。实际上,对于如何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客体,恩格斯是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发展了马克思的思想。只要我们了解了恩格斯对近代哲学中的主体性研究的态度和他本人对“运用概念的艺术”的研究,就不会对此有所怀疑了。  相似文献   

5.
由《学术研究》编辑部编辑、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场哲学论争》一书,已于最近出版发行。从一九七八年开始,广东哲学界就如何理解“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这个哲学命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的焦点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全部哲学基本问题的精辟概括和生动表述,还是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指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回答?它既是哲学的认识论,又  相似文献   

6.
"哲学就是哲学史"是中国哲学界的一大教条,它是中国的哲学工作者误读和曲解黑格尔哲学的产物.黑格尔从来没有讲过"哲学就是哲学史";中国哲学界所以鼓吹"哲学就是哲学史"无非是想借助于哲学史这样一个哲学与史学的交叉领域把自己陌生的哲学研究消解在自己熟悉的历史研究之中;"哲学就是哲学史"是告别黑格尔哲学走向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纲领;中国哲学必须告别历史,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两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进入新世纪以来 ,国内学界出现了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并引起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在一定意义上 ,这场讨论关涉到的问题对面向 2 1世纪重新反省中国哲学作为一个现代学科产生、发展的历程 ,在挺立民族文化精神之主体性的基础上 ,建构更能充分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特质的“中国哲学”确乎具有积极意义。但是 ,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所呈现出来的复杂性 ,我们亦应予以更多的关注。本文拟在学界有关讨论的基础上从 2 0世纪中国哲学自身的发展及当代西方哲学发展转进两个方面对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试作进一步的探讨 ,以求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界有一个光辉传统,即建立在专业良知基础上的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国哲学主体性的执着持守,其建树主要有三大方面:一是论证并确认了哲学为中国固有之学;二是论证并确认了中国哲学在立千古人极、明万有相通、尽中庸精微、审言意之辨、通古今之变等方面的理论创造;三是论证并确认了中国自身能够孕育出近代哲学启蒙,融会中西而自创新说。文章还对海外学界以所谓“意识形态化”来全盘否定我国老一辈学者的哲学史研究、以所谓“唐宋变革论”来取代“早期启蒙说”的观点作了澄清。  相似文献   

9.
《江苏社会科学》1990年第6期发表了陆剑杰同志的《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论与实践论的关系》(以下简称陆文).陆文纵观了在中国哲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规定性的讨论中的意见分歧,认为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论和实践论及其关系,"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何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核心的问题上发生对立,而形成一系列对立的哲学理解的."我认为,陆文抓住了在这一讨论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对立的哲学理解的实质,但对于陆文所提出的物质论和实践论的对立,"只是在何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中心的意义上才能成立,超出这个范围,便立即显现出二者的统一性",以及陆文从"导论与本论的统一"、"属性论和实体、关系论的统一"和"客体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统一"三个方面对统一性问题的讨论,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0.
近来,认识的主体性已成为哲学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之一,与认识的主体性相关联的是认识主体性的类型,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理解认识活动的构成、机制和本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哲学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哲学家都探讨过认识主体性的类型。在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有无哲学"从根本上说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假问题,但因为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所引起的对中国哲学自身特性、品质及走向等问题的关切却是越来越多,已然成为中国哲学界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中国哲学如何走向未来?是思想理论上的完善,还是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抑或在中、西、马的对话中成就"金身"?这里编发的几篇文章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问题所发表的独到看法,希望它能成为引玉之砖,引得更多同行参与讨论,共同为化解中国哲学的困境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无哲学"从根本上说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假问题,但因为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所引起的对中国哲学自身特性、品质及走向等问题的关切却是越来越多,已然成为中国哲学界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中国哲学如何走向未来?是思想理论上的完善,还是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抑或在中、西、马的对话中成就"金身"?这里编发的几篇文章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问题所发表的独到看法,希望它能成为引玉之砖,引得更多同行参与讨论,共同为化解中国哲学的困境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无哲学"从根本上说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假问题,但因为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所引起的对中国哲学自身特性、品质及走向等问题的关切却是越来越多,已然成为中国哲学界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中国哲学如何走向未来?是思想理论上的完善,还是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抑或在中、西、马的对话中成就"金身"?这里编发的几篇文章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问题所发表的独到看法,希望它能成为引玉之砖,引得更多同行参与讨论,共同为化解中国哲学的困境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有无哲学"从根本上说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假问题,但因为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所引起的对中国哲学自身特性、品质及走向等问题的关切却是越来越多,已然成为中国哲学界关注的重大学术问题。中国哲学如何走向未来?是思想理论上的完善,还是建构一种新的哲学?抑或在中、西、马的对话中成就"金身"?这里编发的几篇文章正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上述问题所发表的独到看法,希望它能成为引玉之砖,引得更多同行参与讨论,共同为化解中国哲学的困境贡献智慧!  相似文献   

15.
台湾哲学界对中西哲学的融合代金平台湾哲学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构成部分。在对中西哲学的融合方面,台湾哲学界(本文专指1949年以来的台湾哲学界)走出了一条完全异于大陆哲学界的路子。本文拟主要探讨一下台湾哲学界对中西哲学融合的基本导向。融合中西哲学,一直是近...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现代形态的时间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维度说明"中国哲学现代形态"概念的含义。首先在回顾中国哲学从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过程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其次提出了当前中国哲学界面临的问题和障碍;最后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哲学应向"一般哲学"和"世界哲学"方向发展的主张。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的中国,深化主体性问题研究意义深远.近代确立起来的主体性原则遭受到西方多样的后现代理论的共同批判.然而,后现代主义者内部也出现了主体性的理论重建倾向;这固然存在局限,但因其讨论问题的现实针对性以及从中体现出来的开拓性而无可置疑地具有突出的思想意义.主体性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它不可消解.基于后现代语境中主体性批判及其理论重建的复杂思想事实的存在,学界完全有必要结合新时期以来主体性在中国思想文化中的命运对它进行当下反思,并致力于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探索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酉方哲学在近现代之交、特别是20世纪以来发生过具有思维方式转型意义的变更,这一点早已为西方哲学界以不同方式所一再强调。尽管各派哲学家对此的具体说法不一,但他们几乎都对以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元分立为出发点、以本质主义和基础主义为特征、以体系哲学为表现形式的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提出了严重挑战。西方哲学界关于西方哲学在近现代之交的变更的各种说法已受到中国哲学界越来越大的注意。尽管大家在这方面也还远未达成共识,但很少有人否定西方哲学发生了重大变更这一事实。大家的意见分歧主要在于如何认识和评价这种变更。为此需…  相似文献   

19.
体系哲学·哲学体系·方法论问题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些年来,我国哲学界一直在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规定性和特质”问题,这是不奇怪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而它的哲学更具有根本的意义。在讨论中,有的学者提出了这样的意见: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体系哲学”,而是“科学的革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志华 《文史哲》2007,(1):71-78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是当前中国哲学界的焦点和热点问题。在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众多争论中,许多学者往往忽视中国哲学史的合法性与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之间的区别。作为当前争论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具有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论根源以及历史根源。其中,当代中国哲学未能承担起为化解时代问题提供意义诠释基础的责任是造成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根本原因。因此,要化解这一危机,应该在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基础上,在以形而上学为核心的作为共相的哲学学科规范下,通过化解中国乃至全人类所共同面临的时代问题来创制新的哲学学说,在建构中国哲学的主体性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对中国哲学合法性危机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