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昆仑关战役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的第一次攻坚战。它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减轻了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和军事压力。就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要而言,应将昆仑关遗址看作是一项重要遗产,在政府的引导下培育起初级的旅游市场,再发展为以认识二战历史为主题的旅游。为加快开发和利用的步伐,必须建立开放的旅游工作机制,鼓励境外的旅游组织或企业与国内的旅游组织或企业联合开发昆仑关战役遗址,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发生于1944年冬天的桂(林)柳(州)会战,是抗日战争期间继桂南会战之后中日两国军队在广西境内进行的第二次大的会战。这次会战,日军投入兵员之多,作战区城之辽阔广泛,战争对广西造成的破坏,都远远超过了1939年年底至1940年年初的桂南会战。并且,桂柳会战是豫湘桂战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豫湘桂战役则是中日八年战争中最大的一次会战,其规模之大,较之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著名战役都有过之而无不及。所  相似文献   

3.
武汉保卫战(又称武汉会战),是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为保卫华中重镇——武汉,与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这是一场守土卫国、捍卫中华民族尊严的正义防御战;同时,又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上规模最大、动用兵力最多、会战时间最长、作战地域最广、日军损失最重的一次战役。这次战役虽然由于国民党当局坚持片而抗战的路线和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而最终未能守住武汉,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消耗了日军大批有生力量,挫败了日本侵略者速战速决,一举灭亡中国的战略企图,使中国的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阶段过渡到战略相持阶段,对中华民族的自由与独立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抗战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忆“八·一三”淞沪抗日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日血战,是我国八年抗战的序幕之战。参战兵力之多,战斗之激烈,将士奋战之英勇,牺牲之惨重以及战果之辉煌,实为罕见。兹记其经过: 一、抗战前之准备 (1)陆军整编与指挥官训练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又相继挑起“一·二八”上海战争和长城战争,我国一再忍让,但也预料到日本侵略者必将由蚕食而鲸吞,抗战无可避免,必须密为准备。1935年在武汉行营设陆军  相似文献   

5.
上高会战述评邹耕生1941年春天,在江西北部上高地区进行的上高战役,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一个胜仗。国民党方面称为“上高会战”,日军称为“锦江作战”或“邪阳扫荡战”,对这一战役,国民党作了声势浩大的宣传报道,并就其战果、战略战术、在国内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38年春天,正当侵华日军横行于我华北、华中地区,我国人民深为抗战前途而忧虑的时候,在徐州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传出了一个捷报:李宗仁将军指挥下的第五战区的中国军队,在鲁南地区的台儿庄,打败了日军“王牌军”板垣征四郎第五师团和矶谷廉介第十师团的部队,取得了台儿庄会战的重大胜利!消息传出,举国振奋,军心民心大受鼓舞。台儿庄会战是我国抗日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台儿庄会  相似文献   

7.
1940年5、6月间,园部和一郎率侵华日军第11军向湖北枣阳地区、宜昌地区发动了一次强大攻势,实现了其占领宜昌的战略目标,史称“枣宜会战”(日军称“宜昌会战”)。“枣宜会战”是继武汉会战之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持续时间长达近两个月,双方投入兵力多达50余万人。由于重庆军委会及第5战区对日军的战略企图判断失误,战术指挥失当,宜昌陷于敌手。宜昌的失守,造成了中国抗战更为艰难的形势,是8年抗战中蒋介石景感危机的一次战役。①“枣直会战”的发生是日本对华总政策与国际形势的急遽变化相互演绎的结果。1938年秋,“以攻占汉口…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 ,马占山在任黑龙江省政府代主席期间 ,不顾蒋介石对日的不抵抗政策 ,指挥了震惊中外的江桥战役 ,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记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史料很多 ,然舛误亦不少。对诸史料所记江桥抗战之作战时间、地点、兵力投入等谬误之处进行辨正 ,有助于东北抗战史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9.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号称日本"皇军"中最优秀的坂垣、矶谷两师团之主力几乎被摧毁,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击了日本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大大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鉴于台儿庄战役在国内外的影响,对其胜利的原因曾引起国内外众多知名人士和学者去分析、研究和探讨.在国民党方面最有权威性的说法莫过于李宗仁先生在《台儿庄之战》一文中总结的四点:(一)31军在津浦南段运用的得宜,使我在鲁南战场有从容部署的机会.(二)庞炳勋部与张自忠部密切合作下的临沂之捷,成为台儿庄胜利的先决条件.(三)违背统帅部的意旨,拒绝将长官部迁离徐州,有利于运动和指挥.(四)日军孤军深入,犯下了"骄兵必败"的大忌.以上各点,固然是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但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台儿庄战役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内一些作品中,也  相似文献   

10.
杨天石 《学术探索》2005,4(3):94-104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决定拒和、应战,发表了措辞激烈、坚定的抗战宣言。为了保卫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同时从战略上牵制日军对华北地区的攻势,蒋介石决定组织精锐部队进行淞沪抗战。淞沪之战是中国抗日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烈的一次战争,时间长达3个月。其后的南京保卫战实际上是淞沪之战的尾声。淞沪之战虽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战略战术失当、对国际力量存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失败,但淞沪、南京之战显示了中国军队、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和短期内速胜的美梦。淞沪抗战后,蒋介石决定调整战略战术,实行“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抗战战略。  相似文献   

11.
南京沦陷前后的西方侨民及其对日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军进攻南京与南京大屠杀期间,20多位留驻南京的西方侨民对中国难民的全力援助与对日军的奋勇抗争,是中国抗战史上的光辉篇章与重要内容之一。日军当局对西方侨民及他们组织的“南京安全区”的两面态度与两手政策,在这些具有人道主义献身精神与较高文化素质的西方侨民面前,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在东方战线上以最英勇顽强的战斗精神,经八年浴血奋战,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配合下,最后打败了日本法西斯侵略势力,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斗争中,云南人民用自己的血汗筑成了滇缅公路,打通了国民党统治区后方的国际通道;在滇西沦陷以后,又奋起打击日本侵略军,并支援和配合中国“远征军”对日军的反攻,取得了滇西抗战的伟大胜利,在中国的民族革命斗争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13.
一、昆仑关的地理位置和战前形势昆仑关位于南宁的东北面,是邕宾公路途中一个重要的隘口,亦是邕宁和宾阳两县的交界处。关口左右两侧,地势高峻,巍巍崇山,密林遍布,绵延不绝,深谷万丈,坡陡崖险,昆仑关则踞于西边高山之间,其地势之险要,确是“一夫当关,万夫莫敌”。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052年,北宋广源州(北宋广南西路的邕管羁縻州)的壮族首领侬智高,举兵反宋,北宋皇朝大为震惊,遂令狄青南下惩讨。1053年2月,狄青之部众抵达宾州后,就在昆仑关受  相似文献   

14.
“八一三”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中日双方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在此次会战中,双方先后投入近百万兵力,历时近四个月,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作战情况之复杂,在整个抗日战争史上都是屈指可数的。这次会战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战的帷幕,它对于中日两国的战略部署及整个战局的演变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研究概况鉴于此战役的重要性,无论是大陆学者,还是台湾学者、海外学者都对此次战役中的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对于淞沪战役中中日双方战略问题的研究较深入的是台湾学者,因为一方面他们有机会接…  相似文献   

15.
谢本书 《学术探索》2016,(4):92-102
杨天石先生说,龙云是“抗战阵营内部的一颗未爆炸弹”,是西南“反蒋降日”的领头羊,这是站不住脚的。龙云作为地方实力派,是抗战时期的中间势力。地方实力派在民族危机、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大多能顾全大局,以民族、国家为重,投入战斗,并非没有“是非、正义、民族、国家”观念的。龙云坚持抗战,是其一生的第一大功绩,他有着“光荣的爱国者的一生”的声誉。1940年龙云希望从江西撤军,不是为了“拥护汪伪政府”“通电主和”,而是实施滇南抗战,拒敌于国门之外,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抗日战争。龙云所写《抗日战争前后的回忆》一文,并未“说谎”,总体上是可信的。例如,汪精卫说,龙云“完全同意”其“和谈”计划。而最新发现的档案材料记载,龙云曾“婉言相劝”,以至“言之泪下”。龙云不愧为坚持抗战、功勋卓著的爱国民主人士。  相似文献   

16.
绥远抗战虽为全面抗战爆发前的局部战役,但它以“九·一八事变”后首次收复失地的胜利而载入史册,成为“中国人民抗日的先声”.本文仅对绥远抗战起因,略作探讨. 绥远抗战得以爆发,当然与战役的直接组织者、指挥  相似文献   

17.
芦沟桥事变爆发后,日军“速战速决”,大举入侵,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的决心。”这个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为国民党多年以来在对外问题上的第一次正确宣言”。接着,国民党释放了  相似文献   

18.
长城抗战参与者的口述和笔述资料,不仅对战役的整个过程和具体细节起到丰富、补正、修订等作用,而且展现出长城抗战参与者在不同时代环境下对相关历史记忆的构建及其强烈的群体认同。然而,因受时代主流话语、群体认同及客观因素等影响,第二十九军官兵的历史记忆不仅出现趋同的模式化现象,甚至还有个别史实上的错漏。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黄绍竑对喜峰口抗战之评议、第三十二军军部副官处长唐永良披露大刀队俘获日军坦克一事之真相,与第二十九军官兵之回忆出现冲突、矛盾,说明在史料分析中综合多方论述、辨伪去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漫画家作为中国文艺界率先举起抗日救亡旗帜的队伍,在抗战八年中,以高扬的批判精神和犀利的讽刺方式进行战斗,成为抗战文艺阵线上的主力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说,抗战时期的漫画运动是中国漫画史上最辉煌的篇章。作为运动的体现,漫画展览贯穿整个战争的历史,并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而呈跌宕起伏之势。  相似文献   

20.
蒋介石坐待敌人反攻从1940年1月4日国军收复昆仑关到同年10月30日日寇退出南宁为止,是桂南会战的第二阶段,白祟禧于昆仑关收复后,即从设在宾阳自岩村的指挥所,回到迁江指挥所旧址。大约是1月5日,蒋介石从重庆乘专机到柳州。次日,他到迁江行营指挥所来,当时恰巧我早饭后在门前散步,忽见三架黑色轿车迎面直驰而来。我想一定是老蒋来了,急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