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社会心态的调适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战胜疫情危机、有序恢复社会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心态调适不仅需要个人心理自我调适的“小处方”,更需要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基于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国家治理 “心”思路,提出从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增进人民群众的奋进感、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增强人民群众的公平感、提升人民群众的归属感五个方面构建社会心态调适的“心”路径。  相似文献   

2.
大学毕业生的不良就业心态分析及其心理素质培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由于他们各自的家庭环境、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所学专业不同,他们的就业期望也不尽相同,因而其就业心理产生的原因有所差异。尤其近三年来,就业形势的紧迫,使大学生就业心态和趋势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从大学生就业心态调研与就业心理表现入手,分析大学生就业心态、心理的形成、变化及影响因素,从而解析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与心理素质培养的相关模式。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民工群体在壮大,他们的越轨行为也不断凸显并成为当前社会治理难题.针对越轨农民工复杂而嬗变的社会心态,其矫正治理既要正向发挥市民、传媒、政府等的帮扶作用,以营造健康社会环境平衡他们的心态;又要将农民自身的传统观念与当前城市文明相融合,积极培育其现代人格,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通过调适与恢复治理最终提升越轨农民工的社会归属感,从而维护社会心态的健康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来,一些宗教教职人员走进农村,农民信教人数不断增加,农民已形成包括崇高神圣的敬畏心态、信则灵验的接受心态、正邪有别的认同心态、信心增强的入世心态、亲爱和谐的交往心态、幸福平安的祈愿心态等内在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宗教等方面,对农民的宗教文化心态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期青年心理问题及其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关系处于不断调整状态,社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供一套调节社会心理的社会支持系统,这对于生理、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期的青年而言,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健全的心理素质是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广大青年要在平时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加强对自身心理进行调适。  相似文献   

6.
农民的社会心理或社会心态,是指一定时期农民普遍的日常意识与行为模式,包括农民的政治意识、法律意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道德情感和宗教意识等等。它是一定时期农民对农村社会现实的能动反映,它不仅直接影响和支配着农民自身的行为选择,而且还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建设与改革,制约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1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面貌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中国广大农民社会文化心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社会心理的变迁问题作一些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急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导致中国农民心理的深刻变迁。一方面,农民表现出高度的调适性;另一方面,农民体验着深刻的冲突性。这种冲突性表现为农民的社会心理困境。转型时期农民的社会心理困境与社会转型的冲击、农民的素质、农村文化的“贫血”、传统文化的“穿透力”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教育、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等多种策略可以实现农民社会心理困境的顺利消解。  相似文献   

8.
数学学术期刊青年编辑承受着来自社会、工作及其他一些方面的压力,要想解除这些心理压力,可以从正确认识自我,摆脱不良情绪的干扰;不断学习,勇于改变自我;学会适时倾诉,合理宣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营造和谐氛围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心理调适,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9.
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变化反映时代格局的变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融入世界市场步伐的加快,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我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海南省Z市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调研来了解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现状,以我国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现状为基点,分析新时期我国农民的政治社会心态的产生原因,从多角度来探讨农民政治社会心态的合理引导方式,使农民政治社会心态适应社会发展的变迁,从而实现农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主要存在自尊心与自卑心并存、平衡心理与偏激心理共存、焦虑情绪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并存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必须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通过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使大学生尽快摆脱矛盾心态的困扰,提出以理想升华、注意转移、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针对性调适,增强其承受压力和处理心理危机的能力,从而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11.
坚持正确有效的舆论导向,必须处红好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几个辩证关系:如坚持主旋律与多样化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保持舆论常态与及时进行热点引导的辩证统一等。要发挥好舆论的政治导向、思想导向、心理导向和行为导向的作用,并充分运用舆论调控的社会机制,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有力地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表达环境与发展议题的关键。广西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在选择优先发展的项目和利用现存的自然、社会资源的优势上理应体现自己的民族特色:把人的可持续发展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加强广西民族地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民族传统文化进入学校课程;鼓励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进行双语教学;强化民族地区教师充分利用本地区课程资源的意识;鼓励支持民族地区教师根据民族学生的认知和生活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它给中小学教师提出新要求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心理不适,主要有角色转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所引起的心理不适等;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基本表征,主要有自我调适、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学校关心和社会支持等五种调控策略。  相似文献   

14.
清代广西与泛北部湾国家贸易交往的研究重心落在边民互市贸易层面,对官方朝贡贸易研究薄弱。历史表明,官方朝贡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是清前期广西边疆与泛北部湾国家贸易交往的主要形式,其发展对清前期桂越边疆的开发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有史以来,广西少数民族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影响下仍然部分地保持了自己的民族特性。古代广西少数民族的语文德育内容也同样保持了自己的个性,具有宗法制度和稻作农业社会的特点。广西少数民族语文德育的发展变化既有明显的时代烙印,也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在民族心理结构层面保持了民族特色,同时在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下又不同程度地被其他民族的价值观所同化。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壮学研究面临着理论提升与实践运用的双重挑战。将人类学引入壮学研究,立足"地方的地理"和比较文化层面,能够将壮族社会群体及其文化置放在多元的社会构成和宏大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对照与考察。桂滇黔交界地区就具有在多元文化背景中展开壮学研究的优势,尤其体现在壮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研究和壮族与多民族语言文化共同发展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师范生要取得实习成功,除了在知识储备、工作能力方面有足够的准备之外.还必须重视人际交往。要正确认识教育实习中人际交往的特点,认真研究教育实习中人际交往容易出现的问题,学习并掌握人际交往的相应技巧。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格局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我国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格局、人民内部矛盾发展的基本轨迹和基本特点分析基础上 ,提出了运用科学的调处方法 ,化解矛盾 ,确保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广西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并着力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人的发展经济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的新亮点,在具备组织优势、平台优势、团队优势和政策优势的基础上,广西应把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作为抢占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制高点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深化研究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提升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的有利地位,把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与广西社科研究高度融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工程立项等措施,扩大广西在全国理论创新的知名度,提升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本土化人才指在心理、生活和事业上与当地高度融合,自觉深化这种契合度,并坚持长期在当地发展、创业和奉献的人才。建设忠诚广西、扎根广西、适应广西、奉献广西的本土化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桂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加强广西本土化人才建设,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突出抓好人才的自我培养,建立健全教育培养体系,着力推进引进人才的本土化,为广西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