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云真 《现代妇女》2014,(12):343-344
伽达默尔可以说是哲学诠释学的创始者,哲学诠释学理论将诠释学从传统的方法论范畴,推进到一个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的范畴。伽达默尔的理论让我们从新审视“理解”。与此同时,伽达默尔还将理解的循环引入了我们的日常“对话”领域中,以其天才的洞察力向我们提幽了现代人“交谈无能”的危机。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方法论新探(下)———科学哲学与语言哲学的理论视角覃方明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理解的方法与实证的方法之间的对立。就所谓“理解”的方法而言,按照社会学中主流观点的诠释,由韦伯(MaxWeber)所首倡的理解的方法乃是这样一种研究程序,即通过研究者的...  相似文献   

3.
文章揭示了当前部分青少年自我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冲突,并分析了当前青少年“看不到”、“看不清”、“看不懂”社会责任的主要机制:异化的“自我”教育,使“自我”剥离了社会责任;传统伦理与道德规范的“解构”,使“自我”无法确定社会责任;抽象的“社会责任”,使“小我”难以内化“大我”。最后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指出青少年的自我与社会责任原本并非是冲突对立的,完全有可能走向融合,而且二者的和谐发展是必然而必需的。  相似文献   

4.
“自己人”:信任建构过程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本文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获得的经验研究资料描述和分析中国人日常生活中“外人”变成“自己人”的过程,探讨中国人人与人之间建构信任的逻辑。研究发现,自己人概念表达了中国人是将他人包容进自己的自我(家)边界之内而形成一个信任边界的;这一边界既有区别内外的功能,也有自己人与外人相互转化的互通功能;内外互化的结果不是形成内外心理群体而是形成心理身份。“自己人”这种信任建构是从传统的“自家人”信任建构发展而来的,也是一种关系性信任  相似文献   

5.
徐冰 《社会学研究》2012,(1):27-51,243
当前中国社会学中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经验研究"与"理论研究"两个阵营之间相互质疑。然而,从当代诠释学的角度则有"经验"与"理论"一致性的命题:经验是文本的类似物。这一命题原创性地蕴含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奠基者詹姆斯、涂尔干、弗洛伊德和韦伯的思想之中,而本文的主体部分即发掘这些古典思想的诠释学意涵。文章指出,基于这一诠释学命题的理论建构,在解决中国社会学中两个阵营对峙问题的同时,将文化自觉置于学科建设的基础位置。  相似文献   

6.
对后现代主义的诠释甚多,一种对它所作的最同情与理解的诠释是:后现代主义并非反理性,而是反“全能观的理性(totalizing idea of reason,此将理性与恐怖绾结一起)”;后现代主义也不反对“合理性(rationality)”,而是“合理性”的多元性的存在构成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立场。诚然,后现代主义之讲异质性,讲多元,它所提供的是一个阐明“差异性(difference)”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提出社会学本体论,认为对社会现象的性质的不同认识是社会学中两种对立的根源。作者通过哲学分析的方法,建构了一个主、客观性分析框架,并运用到对迪尔凯姆社会现象客观性的澄清上,论证了迪尔凯姆所谓sui generis的核心含义,即主客观二项性。继而通过对伯杰(Peter L.Berger)和卢克曼(Thomas Luckmann)的现实的社会建构的探讨,使主客观二项性的含义进一步明确。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是在阿拉伯翻译家翻译希腊哲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思想。其代表人物在“第一”、“灵魂”和“人”这些哲学基本问题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表现出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的一些共同特征:重视理性,研究理性和非理性认知的关系及作用;通过灵魂的修养和完善及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及构建等表现哲学和宗教的调和。这些特征展示了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和神学(宗教)相结合,理性思维方式和非理性思维的内容统一。研究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可拓宽我们思考生存与和谐问题的视域,为自身哲学应对外来文化冲击提供一个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自我摆脱宗教绝对权威的禁锢、脱离中世纪的蒙昧状态而觉醒 ,是现代世界的一个重大成就。也正因此 ,自我实践 ,即人们如何在其生活实践中成就“自我” ,或者说成就其独特的“人格”或“个性” ,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项现代性的实践。雅斯贝尔斯说 :“人生活在世界上 ,却要反抗这世界”是引起发现自我或自我存在的动因 (雅斯贝尔斯 ,1 992 :1 82 )。现代世界既是个体自我实践的背景和舞台 ,也构成了现代自我实践的对立抗拒的面向。自我意识的觉醒事实上只是自我实践的开端 ,真正关键的问题是 ,这个觉醒了的自我如何生活实践于这个现代世界之中而…  相似文献   

10.
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 ,哈贝马斯在完成了其法哲学理论的阐释 (哈贝马斯 ,2 0 0 3)后 ,再次关注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而这次和先前有所不同 ,他主要从政治哲学的高度 ,切入相关政治理论和政治实践问题 ,目的是想把交往行为理论应用到政治领域 (国家政治和国际政治 ) ,建立起一种新型的政治概念 ,即所谓的“话语政治”(deliberativepolitik)概念。话语政治概念的内涵就是主张一种程序主义政治 ,要求把交往理性当中的商谈原则贯彻到政治领域 ,以达到超越自由主义政治和共和主义政治的目的 (Forster,1 999)。于此 ,哈贝马斯主要是选取了“民族…  相似文献   

11.
“青年文化”具有“亚文化”属性,不仅仅指“青春叛逆”这一特质,在新媒体时代更涉及到“网络媒介”对“青年文化”的形塑。通过当代大学生阅读调查、网络使用习惯调查以及实际社交状况的深描,探讨青年群体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中不同的身份表达,可以发现当下“赛博空间”中的青年自我表征与现实身份认同的关系具有“自反性”,一方面“次元壁”的区隔显示出青年身份认同的焦虑,另一方面从“网络—现实”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又生产出身份认同的路径,即通过“自我对抗”最终生产出青年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2.
一、哲学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之比较阿拉伯哲学产生于古代阿拉伯半岛,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贝都因人.大自然的变幻、生活的磨炼,促使他们对周围万物乃至自身生命的认识,最早在其吟咏的诗歌中出现了哲学思想的萌芽.后来的“光阴派”认为“光阴”(时间)是世界的本质,这一认识是当时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反映.七世纪中叶,穆罕默德统一半岛,一神论的伊斯兰教取代了部落中的偶像崇拜成为唯一的宗教信仰.伊斯兰教视安拉为世界存在的第一因和目的因,宇宙万物的创造者,独一永恒存在的主宰.关于世界的起源,中世纪阿拉伯哲人法拉比的“流溢说”认为由“第一实在”(安拉)流出的是“第理性”,它能认识其创造者和自身,于是由第一种认识即对创造者的认识产生“第二理性”,由第二种认识即对自身的认识产生“第一层天”,如是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学科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成部分,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探索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已成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一块“试验田”。反思中国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建构的方法论,需改变“以外校内”的“学徒式”状态,始终保持中国立场。作为学科,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具有“双核心、多基础、两支撑”的结构。作为交叉学科,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的“星丛结构”表现为多学科多样性的融合状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整合性知识体系将会涌现。未来社会保障学知识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坚守“以我为主”,强化对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建构的引导;以问题为导向,把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建构在中国大地上;以时代为观照,实现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学思想史上,现代性诊断的视角主要是“理性Vs.非(反)理性”,即从工具理性同非(反)工具理性之间的对抗关系出发探究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灾变的症结。无论是理性主义者、历史主义者抑或后现代主义者都是从这个视角出发的。这个视角虽然可帮助人们洞察到现代性的“双刃剑”形象的诸多表现和成因,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对“青”(清)的图腾化,对“青童”的神格化,使得对“青”(清)的崇拜具有一种超越时间的象征。因此,“青年”的概念很可能原创于道教的经典。“青年”概念不仅符合“长生不老”和“还年”这样一种永续性思想.而且也具备了“积清成青”的道德文化;而“方诸”(镜像)与青童并列,虚像与实像、现实与真实并存的现象,使青年从一开始就有了相互主体性的特征。道教对超越性和道德性的终极关怀,以及其自然史观的历史哲学,使得中国的“青年”概念自原创以来一直是体现着中华文明的特征和对作为人的本质的青年现象的理解与诠释。  相似文献   

16.
绪论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他 1 990年出版的英语本《实践的逻辑》(以后简称《逻辑》) (法语本 1 980年出版 ) ① 一书里开章明义地提出他自己最感关切的理论问题 :“在所有人为地分裂社会科学的对立之中 ,最根本的也最要命的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之间的对立。这个对立恒常地以几乎不变的形式重现 ,这事实足以指明这两个被分辨了的知识模态都是同样不可缺少的。然而 ,社会世界的科学却不允许简约化为两门彼此孤立的学问 ,即社会现象学和社会物理学”(Bourdieu ,1 990a :2 5 )。所谓“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就是社会学家历来提…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田野研究的方法学反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者在云南摩梭山区进行母系文化研究一载多 ,提出对女性主义田野研究方法学进行情理兼备的反思。指出女性主义方法学所反对的 ,并非实证研究方法本身 ,而是把“客观”、“普遍定律”、“第一手资料”奉为绝对真理的实证主义。女性主义指出 ,所谓客观资料与普遍定律 ,皆是特定社会性别、阶级、文化、历史与权力体制下所建构的阅读与话语 ,女性主义方法学的目标是让被研究者发出自己的声音 ,打破过去主 (研究者 )客 (述说者 )对立居高临下的精英霸权 ,让述说者在研究过程中最终得到力量与发言权 ,彻底改变研究者以客观主体自居并驾驭述说者及…  相似文献   

18.
哈桑·哈乃斐是当代最受东西方关注也最具影响力和争议的阿拉伯思想家之一。他致力于研究如何协调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以现象学、诠释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对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传统的全新诠释方式,从而实现了将伊斯兰研究从“神学”向“人学”的转变,协调解决了阿拉伯一伊斯兰文化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实现对传统的批判与继承,谋求传统的变革,推动传统与现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哲学之一种“反思”的智慧,它是对认识的认识,它需要深沉的思考和深切的体验。真正掌握哲学智慧,不仅需要慎思明辨的理性,而且需要体会真切的情感,丰富的阅历。哲学观从来不是单一的,也永远不是主观任意的产物,任何一种哲学观都具有人类的、时代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0.
徐佰义 《现代交际》2024,(3):78-88+123-124
原始儒家的道德本体观是以天道为形上依据而建构的以“仁”为本的人道本体观。“生”贯通了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的形上依据与形成理路,体现了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的思维根系,即“生”贯通了天之“元”德与人之“仁”德,凸显出强烈的哲学特性和伦理品格,成为儒家文化哲学特性的重要标志。孔孟继续深化了原始儒家的道德本体观,在物质层面,表现为对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正当性的道德权衡,即儒家“见利思义”的德性主义观;在精神层面,表现为以情为本的情本体观,即儒家“仁者爱人”的情感主义伦理观。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的理论困境集中表现为人性论的认知困境。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具有一定当代价值。在理论层面,它建构了原始儒家的哲学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家无哲学的质疑之声;在现实层面,它启迪人们对道德理想与人生信念的追求,不忘初心,并且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可以利用的良好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