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宪乔是高密诗派代表人物,选辑清初诗坛四大家诗辑成<偶论四名家诗>,以辨明诗道.宪乔认为,渔洋诗"清远为尚",神韵为宗,诗学王、韦,能得唐人诗意.肯定其"怨逸伤远"的才情韵致,"典远谐则"的自然本色.同时指出,渔洋诗追求清淡雅洁,有时情景志兴落不到实处.认为渔洋诗长于"明靓轻圆",与杜甫郁勃沉着的风格相反,所以其学韩学杜诸作,虽极为排宕以取古拙,终不能排奡.  相似文献   

2.
吴文治教授主编的<宋诗话全编>,继<明诗话全编>(1997年12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后,迅速于1998年12月面世.这两种卷帙浩繁的诗话著述的问世,意义深远.但是,参编者众,数近300之多;素质不一,颇有良莠之别.既"全"且"准",谈何容易.因此,不"全"不"准"处,往往得见.<宋诗话全编>点校之错,较<明诗话全编>为少,本文即对<宋诗话全编>部分<解题>之误漏作出举正.  相似文献   

3.
明代中叶前后的南曲韵书,一直相沿<中原音韵>"入派三声"之旧.这与有明一代南曲演唱用韵的实际情况是相吻合的.王文璧<中州音韵>的"入作三声",实乃"唱作",而非"变作"三声,并不会磨灭所据方言语音中入声的实际存在.  相似文献   

4.
明世德堂百回本<西游记>,与之前的同类作品相比,不论是从思想性还是艺术性来说,都堪称是集大成之作.其写定者的艺术创新是全方位的,这一点从孙悟空、猪八戒两个形象的艺术演进即可一目了然.这两个形象的美学意义是在对前此形象的改造过程中逐步获得的,如果说对孙悟空进行的是"净化"处理,那么,对猪八戒则是不折不扣的"丑化",无论是"净化"还是"丑化",都显示了百回本写定者非凡的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5.
高楝在<唐诗正声>里标举的"声律纯完",是对盛唐诗歌美学特质的提炼,他以此来衡量、筛选唐诗,排除绮靡之音和奇崛之调,讲究圆融浑然的声调之美,从而确立了有明一代"诗必盛唐"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6.
<文心雕龙>书名是刘勰文学观点的集中体现,它强调的是精妙的艺术构思与精美的文学语言的有机结合;而<文选>的选文标准"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则是萧统文学观点的典型反映.其"沉思"之想与"文心"之思,"翰藻"之文与"雕龙"之采,名异而实同,都体现了他们注重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文学观点.<文心>所论文体34种,<文选>39种,两书基本相同的文体选目近20种.其渊源有自,一目了然.  相似文献   

7.
<抱朴子>内篇和外篇,表达了双重人格的精神世界.通过其中<自叙>,可以找出儒家立场的破绽怎样导向道教世界观的心灵轨迹.葛洪三次入仕都以失意告终.虽然弃仕入山,功利成就才是葛洪的基本动机.儒之名义原是文饰;道之隐逸原是补偿.政治变数越大,入仕回报越不稳定.不能"外王",即修"内圣".具有心理依托功能的丹道,为众多被体制排斥的绝望者留下安慰之途.  相似文献   

8.
大明建立之初,太祖朱元璋对高丽奉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迅速将两国纳入传统宗藩关系的轨道,但由于元朝残余势力的干扰和明、丽领土之争,双方的友好关系曾一度受挫,然而,综观洪武年间的明、丽关系,睦邻友好还是其主流  相似文献   

9.
王肃注本<孔子家语>是对刘向校本<孔子家语>的"增加",但并非所有的"增加"都出自王肃之手.王肃注本<孔子家语>中某些语句的改易和添加,当是王肃所为,其目的在于为自己的学说辩护,或别有用心地让郑玄出丑.幸而王肃篡改的范围不算太大,今本<家语>的大部分内容尚保持着刘校本的原貌,因而未可笼统地将其视为伪书而全盘否定,应该重新审视并充分肯定其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0.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书>没有对校勘的依据作出说明.特别在<断歪鸟盆传>中,把原文"毫州"校为"亳州",可能是不当的,"毫"当作"濠".  相似文献   

11.
《论语·述而》"文莫"句诠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述而>"文莫吾犹人也."文莫"二字为千古疑词.或以"文不"、"侔莫"释之,或以"疑辞"释之,各执一端,莫衷一是.本文认为"莫"字当为"其"字之讹,"文莫吾犹人也",即"文,则吾犹人也".  相似文献   

12.
杜甫的原集在他去世后不久就已散佚,宋代"二王"本<杜工部集>是杜甫诗文集的第一个定本.宋人在"二王"本的基础上陆续对杜诗进行拾遗补缺,共得佚诗46首.今存之<续古逸丛书>影宋本<杜工部集>与文献记载中的"二王"原刻本在诗歌数量上有抵牾不合之处,即前者较后者多收诗歌5首.宋代不同版本的杜诗集注本所收杜诗的数量不尽相同,本文对宋代各种集注本所收之杜诗进行了准确的数量统计与评述.  相似文献   

13.
<隆中对>的初期目标既重视"人谋",又注意到了"不可与之争锋"、"不可图"等客观因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然而,<隆中对>的最终目标则客观上存在着"跨有荆、益"与"外结孙权"之间和"外结孙权"与"复兴汉室"之间等诸多难以调和的矛盾,故<隆中对>最终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相似文献   

14.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楚辞>所录之非屈原作品,既不以质为前提,亦不以文为条件,故西汉最大之赋家司马相如无作品得人,而东方朔之入选者非其最佳之作,宋玉赋亦仅<九辩><招魂>在其域中.从成书体例之角度进行研究,得出<楚辞>中之非屈原作品,均代屈原设言.即这些作品中之"我",均为"屈原".缘此,以这些作品所叙证屈原之事迹,固不会尽是;而以之考察作者之生平,则全失.  相似文献   

15.
楚简<老子>丙本的"(金厂舌/月) "为"(钅舌)"之繁文,义为锋锐;"()"之本字为"袭",义为遮盖、掩藏."(钅舌)袭"犹言兵锐袭藏.<老子>以"兵者"为"不祥之器",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得要以"(钅舌)袭为上",也就是说要以掩藏兵锋为上,不能好胜,要尽量地、尽可能地将战争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6.
古庐州于隋开皇初改"合州",州治所在地即今之合肥.其辖境包括六、霍、庐、巢等县间地.至明、清改为"府",辖境屡缩.然则,自古以来,庐州山川形胜,代产伟人.明代蔡悉,嘉靖已未进士,是著名理学家,历世宗、穆宗、神宗三朝,为宦五十年,官至国子监祭酒,卒谥"文毅".<明史>及庐州府县志均有传.清雍正乙卯,安徽学政巡庐,主持"科考",策问"庐郡代产哲人,而宋明为盛.郡志所载,孰为最优而可法后起者?欲追芳躅,何道而可欤?"许齐卓、赵型二先贤均有<对策>,详论宋包孝肃公、明蔡文毅公为"最优而可法后起者".本文以许、赵<对策>为据,以"三不朽"说阐述蔡文毅公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7.
<管锥编>诠释古代典籍是为了认识到过去东西里的现实意义,"古事时事相影射复相映发",所以它对古代典籍的诠释虽然是以历史为对象,但又视过去、现在与将来为一个整体,既"鉴古明今",又"察今识古",古今融合,循环诠释.  相似文献   

18.
<老子>一书长期被视为一部哲学著作,其思想则一向被认为是消极、保守、落后甚至反动的出世说.这其实完全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老子>是一部针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问题抒发见解,并为王、侯、卿、士提供指导的政治性著作.其目标则是希望通过自上而下的自然与无为,通过"小国寡民",通过愚民等手段,来实现自然、质朴、安定、太平、富足、均平的理想社会.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王通其人和<中说>其书之特点, 以第一手材料例证比较<中说>"道"观与道家思想的关系, 指出王通援用了以老、庄为主的道家言辞作为自己论"道"的思想素材; 在此基础上, 析出王通所认识的"道"的本质是"至德", 内涵是儒家的, 作用是类<中庸>的"教", 是"变"、"易"、 "中"的简约和抽象."道"具有超越性和人间性两种特性, 同时将其"道"观划分为在国、在家、在群、在人之道, 展开四个层次梳理分析, 其主旨是以"道"为关节点, 融合道家、儒家思想, 以道补儒; "道"也是王通治经的学术制高点, 是他传承圣学, 继承周孔以后的道统, 并以此试图寻求以学术与政治互动的旗帜, 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汾道统"之"道"观.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文本叙事中的宗教既不是正统的道教或佛教,也不是儒、释、道三教合一,其实质是民间宗教白莲教。小说叙述的时间、地点、称谓和标志等都暗示或表达了白莲教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作为,表明《水浒传》叙述和体现了元末领导和组织红巾军起义的白莲教的宗教记忆。从而水浒好汉乃白莲教教徒的艺术镜像,梁山泊的旗帜"替天行道"即红巾军所崇尚的"大义",而水浒世界则是关于元末白莲教起义的叙述与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