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官府牧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离 《西藏研究》2006,18(4):10-15
吐蕃统治敦煌的官府牧人来自当地居民,放牧马、驴、羊等牲畜,每年向官府上交毛、皮、肉等畜产品,并提供畜力。官府则给其一定口粮,对他们放牧的官府畜群进行定期检查。这一做法源自吐蕃本部,并对后来河西归义军政权的官营畜牧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甘南藏区畜牧业开发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抗战时期,甘南藏区畜牧业在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浪潮的推动下,进行了畜种改良、畜疫防治、畜产品加工等开发活动.这些举措促进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使原始畜牧生产逐渐步入了近代化历程.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蒙古族是由众多部落融合而成的民族共同体.早期经济主要是狩猎业和游牧业,大约在十二世纪就有了"林木百姓"和"有毛毡帐裙的百姓"的区分,"林木百姓"部落从事狩猎活动,"有毛毡帐裙的百姓"则经营畜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狩猎活动逐渐向畜牧业经济转化和过渡."十三至十四世纪,蒙古游牧民族主要从事畜牧和狩猎.他们是游牧民,同时又是狩猎民,但他们的经济基础毕竟是畜牧业."显然,这种复合经济,畜牧业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自治区成立45年来,千里草原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畜牧业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由靠天养畜向建设养畜的转变,生产稳步发展.自治区的成立,改变了依附于自然、靠天养畜的局面.特别是自1987年开始,在占全区牲畜69%、占全区草原面积85%的38个易灾旗县进行的以解决牲畜"温饱"为目标,以水、草、料、棚、加为重点的"防灾基地"建设,使畜牧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现在,全区人  相似文献   

5.
在明清王朝大力推行户籍、赋役制度的背景下,无论是桂东、桂中流官统治区,还是桂西的土司地区,都对相当多的少数民族户口进行了调查统计,而桂东、桂中的熟瑶、熟僮先被纳入户籍系统.随着改土归流政策的推行,桂西改流地区的少数民族户口被编入户籍系统,成为王朝的编户齐民.土司户口虽然仍未入籍,土官却进行了调查统计,并上报地方官府备案,成为官府管理土司地方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靠人不靠钱     
贵州省丹寨县新华公社排佐大队乌湾生产队,位于海拔一千多公尺的排佐大坡上,田高水低,全队一百二十亩,几乎全是"望天田".解放前,每年都有百分之二、三十的稻田,因受旱打不出粮.加上反动官府和地主富农的压迫剥削,乌湾寨的苗族群众,缺衣缺食,日子难熬.解放后,在党和毛  相似文献   

7.
清军入关后,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野蛮政策,激起了各民族"反清复明"的斗争.清顺治五年,洮州回族在丁嘉升的率领下揭竿而起.由于史料的缺乏,这一起义的始末已无人知晓.<清代蒙藏回部典汇>一书的面世,使得一些尘封的历史大白于天下,丁嘉升领导的起义逐渐浮出水面,变得清晰.本文以洮州地区的口传史料和官府文牍为线索,考察这一起义的始末,填补地方史和清代革命史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8.
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及特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畜牧业的内涵可归结为"六化":生产的集约化,技术的现代化,经营的产业化、管理的科学化、生产结构的合理化,与环境的协调化.先进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维等是其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9.
着重以史籍文献中关于瑶族迁徙及分布记载为依据,探讨粤西江流域瑶族外迁之成因,以为有三大成因一是封建官兵的残酷剿杀,导致瑶族人口大量流失;二是封建官府的"移民实边",侵占了瑶民的土地家园;三是封建王朝的剿抚兼施,导致瑶民逐步向化.  相似文献   

10.
对西藏牧民参加畜牧业保险的影响因素探讨显示,性别、年龄、家庭总人口、家庭成员最高文化程度,畜牧业收入占比、畜牧业类型、畜牧业疫病发生频率、畜牧业近三年损失金额总和的自然对数,对饲养牲畜损失的看法以及所在地畜牧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情况对畜牧业保险需求存在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元朝统一全国后,为了对吐蕃聚居的陇南地区加强镇戍,设置了诸多吐蕃机构,皆系属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由于元朝重视发展生产,陇南吐蕃地区农、牧、商、手工业等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且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12.
西夏牧业经济若干要素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结合西夏时期干旱、寒冷的气候,草原、荒漠的植被,对其牧业经济若干要素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兹认为农牧并存以牧为主是其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且畜牧业因一向在夏国经济中占重要地位而倍受其统治者的重视。然而这种自然规定和人类选择的统一性,愈来愈受到严重的挑战和破坏,并有愈演愈烈之势。籍此,作者在研究西夏牧业经济若干要素基础之上,对这种原因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最可能数值法(APN),研究了低山丘陵干草原草场土壤微生物花素生理群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摸清底值。为合理利用改良草场,维持生态平衡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以提高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河州地区历史上形成并穿梭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特殊生态环境中的脚户、牛帮、车户、筏帮、驼帮等各种贸易运输方式的形成、发展,以及各自所具有的特点、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促进两种生态经济类型间的能量交换、构建的区域贸易流通网络和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功能和作用作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5.
辽代牧、农经济区域的分布与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代前期 ,契丹辽地主要是以畜牧经济为主 ,牧场遍布草原各处 ,畜牧经济一直呈上升态势 ;农耕经济区域虽因燕云地区的并入等而有所增扩 ,但农业种植仍是片片点点 ,无法与畜牧业相比。到辽代中后期 ,牧区变化比较平稳 ,官营畜牧经济屡遭打击 ,已繁盛不再 ;而此时的农耕区域却有很大变化 ,农业经济的繁荣 ,对辽代社会的进步及金、元时期北方地区农业的发展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百夷是元、明时期汉文文献对今日之傣族的称谓,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南部,在西南民族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地理与气候决定了稻作农业生产是百夷最主要的生产活动,也是其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稻米获得的主要途径。作为农耕经济的重要补充,畜牧业和家庭副业生产在百夷的经济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百夷的生产方式、生产技术以及经济交往等三个方面对其经济生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关于生态畜牧业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生态畜牧业进行了理论探讨 ,论述了生态畜牧业的基本含义、界定范围及其生态学思想 ,指出生态畜牧业是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进程中为解决生态环境恶化和草畜矛盾而提出的 ,因而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认为发展生态畜牧业必须注重草场生态系统的平衡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青海蒙藏牧区畜疫防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青海蒙藏牧区畜疫跌起,畜牧业生产遭到惨重破坏。抗战时期,西北开发达到高潮,畜牧业作为青海在内西北地区传统优势产业尤为受到国民政府的重视,对其进行了一系列投资。为了防治青海牧区流行畜疫,保护畜牧业经济健康发展,国民党中央政府和青海地方政府设立防疫机构,制造血清、疫苗和培养兽医人才等。这些举措使青海畜疫防治步入了近代化历程,增强了抗战时期国家经济实力,但由于战时诸多不利因素致使畜疫防治工作受到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9.
李晓英 《回族研究》2011,(4):140-144
交通运输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动脉。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自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先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之中,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地处内陆的甘宁青地区的羊毛等畜牧业产品也成资本主义国家掠夺的工业原料,开始大量出口,为了能把当地所产羊毛等畜牧业产品运出所在地区,甘宁青的回族羊毛运输商们选择了两种独具特色的运输工...  相似文献   

20.
荣宁 《青海民族研究》2007,18(2):144-148
西部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区,又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地区,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旱灾和雪灾对西部民族地区影响最大,并呈现出一定的发生规律。自然灾害对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的逐渐增强而呈弱化,但是这种影响始终存在,并造成一定的财产和生命损失。加强区域间的合作研究和防治,提高农牧生产中的科技含量,保护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是防治自然灾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