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哥伦布”的美洲,这个词通常是指在公元16世纪被西班牙人征服以前的中美洲和南美洲。土著居民全都是美洲印第安人。在中美洲一带——主要是现今的墨西哥和危地马拉,以及在安第斯山脉中部一带——主要是现今的秘鲁和玻利维亚高原,高度的文化连同各种多神教日渐发展起来。在这两个地区,都存在两种层次的宗教。一方面存在各地普通百姓供奉神祇的地方圣所;  相似文献   

2.
自清末丁树贞先生将家传的諶鼎铭文拓本公诸于世后,金石专家纷纷收录諶鼎铭文拓本并释文,各有高见。本文逐字逐句考释諶鼎铭文,认定"諶"字是中华诚信文化的源载体。  相似文献   

3.
自清末丁树贞先生将家传的諶鼎铭文拓本公诸于世后,金石专家纷纷收录諶鼎铭文拓本并释文,各有高见。本文逐字逐句考释諶鼎铭文,认定"諶"字是中华诚信文化的源载体。  相似文献   

4.
<正>最早的“中国”在哪里?“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源于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上的一句铭文,这是“中国”一词目前所见的最早出处。何尊铭文记述了周成王灭商与营建洛邑都城的史实,其中“中国”是指地理概念的方位词,意为“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区”,具体指如今黄河南岸的洛阳地区。此“中国”,也隐含了当时的天地意识和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5.
碑刻铭文是民族古籍及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南诏大理国在我国唐宋时期曾产生过重大影响,其文化呈现出兼容性与和谐性的气质特征。这一特征的形成是南诏大理国文化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与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适应、融合并逐渐产生了独特的释儒文化的结果,是开放多元与兼容并蓄的产物。兼容,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即相辅相成、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6.
和继全 《民族学刊》2014,5(5):34-39,110-112
东巴文玛尼堆铭文是中国西南多民族杂居区多种宗教文化交融和语言接触的产物,集中体现了佛教、本教、东巴教兼容并存、相互融合的历史。本铭文文字较多、结构完整、内容丰富,保留了一些人类早期文字的特征和地域性特征,同时补充了纳西东巴文献的材质类型,也是区域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7.
安多藏族地区的金石碑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多藏族地区散布有大量的碑刻铭文资料 ,它们涉及了本地从唐代直至如今的历史、经济、文学、军事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本文对这些碑拓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它们的重要性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接触欧洲文明通常给美国印第安人带来物质和文化上的灾难。可是,迄今为止,住在中美洲残存雨林中善于随机应变的拉坎敦印第安人,似乎尚能适应西方生活方式。人类学家D·鲍里曼斯实地考察了这些古代玛雅人后裔。  相似文献   

9.
沿着大约250公里(其中大都分属于墨西哥金塔纳罗奥州)处,墨西哥同美洲最小的国家之一伯利兹毗邻。人们一般认为南部边界只指危地马拉这个属西班牙中美洲国家文化范围内的国家,知道这个南邻国家的人还为数不多。它的特点是直到不久前还属英帝国殖民地。伯利兹有17万人口(表1),分布在22963  相似文献   

10.
在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发现的突厥鲁尼文查干敖包铭文,是内蒙古迄今发现的唯一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根据查干敖包铭文的发现地点及其印记,可推断该铭文应属于后突厥汗国可汗家族阿史那氏的旁系家族,纪年约在7世纪末至8世纪初,极有可能为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突厥鲁尼文文献史料.结合汉籍史料和笔者的田野调查,可推断后突厥汗国的“黑沙南庭”即为达茂旗一带的草原.而查干敖包铭文,则印证笔者有关“黑沙南庭”的这一推论不误.  相似文献   

11.
泰雅人、赛雅人、达雅克人都是大夏族的一支南迁于台湾和加里曼丹岛的,时间约相当于汉晋时期,由中原逐渐南迁,时间持续可能将近千余年才到达这些地方。而玛雅人的东迁中美洲则可能在周代已经开始了,玛雅文化在中美洲开出光辉灿烂的花朵,成为大夏人在拉丁美洲的伟大业绩的标志。 一、泰雅人、赛雅人的南迁台湾 泰雅人又作泰夏人,即大夏人的原音,现有人口六万多人,分布在台湾中部埔里以北的整个山区,包括浊水、涨港、大甲、大安、后垅、大科坎、大浊水、达奇里、木瓜等溪流域。在行政区域上分属于台北县乌来乡,宜兰县大同乡、南澳乡,桃园县复兴乡,新竹县尖石乡、五峰乡,苗栗县泰安乡,台中县和平乡,南投县仁爱乡,花莲县秀林乡、万荣乡等。  相似文献   

12.
尚丹  李静 《中国民族博览》2022,(3):127-129,148
《墙盘》铭文堪称西周金文成熟时期的典型代表,其铭文文字较多,记载内容涵盖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从书法角度讲该铭文在笔法、结构、章法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鲜明特征,对后世书风影响深远.本文着眼于《墙盘》铭文的书法艺术价值,重点探讨该铭文的释文、笔画、结字、章法等.结合前人的...  相似文献   

13.
吴越 《民族论坛》2010,(8):46-47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湘西地区人们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提高。社区音乐文化活动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在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在湘西地区除了起到丰富人们的生活、普及大众音乐、促进社会安定团结、推进和谐社会等作用,同时还作为文化的载体,对音乐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旅游中,民族地区因有独特的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民族旅游发展迅速,这一过程既展现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在中东部散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  相似文献   

15.
青甘宁地区自古以来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地带,历史上曾有许多民族在这一地区生活、繁衍,同时又将各自的民族文化带入这一地区,使这一地区成为多元文化交汇、交流的地方。这一地区以河西走廊为中心,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凡在中国历史上流行传播过的各种宗教文化,都在这个地区传播、流行过,并留下了各自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佛教、景教、袄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及各种中国民间宗教,都可在这里寻觅到各自的历史印证。经过千百来历史演进,许多民族及其文化已沉没于大漠旷野中,踪迹难觅;有的民族,则度过历史的重重…  相似文献   

16.
从酉水流域考古发掘看楚文化与诸民族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近几年来的考古发掘和文献史料,论述了湘西酉水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内涵及其诸多民族之关系。在商、周和春秋战国早期的遗址中,它集中反映了当时土著民族“濮”的风俗习惯和独特的文化特点;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它集中反映了既有楚、巴文化遗存,也有土著民族文化遗存。由此,说明在战国以前,酉水流域确实有一支古老的土著民族在那里繁衍生息,并形成了自己民族的“濮”文化。楚国开始经营西南后,使大量巴人进入湘西;形成“濮”与“巴”人杂居的局面,也给这一地区带来了巴人的习俗和文化特点。到了战国早期,楚人进入湘西,楚、巴、濮互相不同程度地产生影响,加速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相互融合。本文对这一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文化进行了新的探索,提出了“濮”是这地区的土著民族和楚、巴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存在及楚、巴、濮民族文化融合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7.
<正> 墟场是我国民族地区进行商品交换的传统场所,是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墟场在民族地区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人们往往是从经济的角度去关注,实际上墟场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特殊形态存在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一步加深对这一文化形态的认识,并探索一条适合民族地区实际的建设途径,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磨盘山关帝庙位于布达拉宫以西约一公里的巴玛日小山岗上,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由大将军福康安等清朝驻藏官兵创建,乾隆五十八年竣工。当关帝庙建成之后,福康安等人为了炫耀自己的功德,名垂万世,更立碑铸钟,大名刊铸其上。石碑至今耸立于关帝庙,铜钟保存在自治区文管会.此铜钟铸于乾隆五十八年春正月,是西藏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铜钟。钟通高1.32米、口径1.08米,呈喇叭形口,四覆瓣式钮,钮中间有一圆孔。钟外表有上下两周铭文,上边一周铭文为篆体,字体较大,排列稀疏,共16个字,四字一句,即“皇图巩固,  相似文献   

19.
图形纹样是文化众多载体之一,也是最简单的传递美好寓意的元素。图形纹样的变化演变的多样性造就了现在的丰富多彩的图形文化。根据不同地区文化的差异,图形纹样也有较大的差异。每种图形的变化都有其特有的地方性的文化元素蕴含其中。可以说,对图形的研究就是对这一地区的文化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对石榴纹样的解读,了解在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石榴纹样的特点,认识图形纹样在文化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据《卫藏通志》记载,清前期,拉萨建有两座关帝庙,一座在札什城,一座在磨盘山。札什城关帝庙早毁,磨盘山关帝庙保存至今。作者对磨盘山关帝庙铜钟铭文进行重新辨识,订正了《拉萨市文物志》录文的错误,并以铭文所录88位将领职衔、姓名及题款年月为线索,结合史书及相关碑铭资料进行综合考证,大致推断出磨盘山关帝庙的创修与竣工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