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贾探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探春是《红楼梦》塑造的一个重要而又复杂的典型人物。20世纪学术界对这一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讨论:有人认为她是封建统治的忠诚拥护者,有人则认为她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有人认为探春理家时的改革是“牧师兼刽子手的花招”,有人则认为她在家进行的民主经济改革是在为社会“开辟光辉道路”。如何正确认识这一形象,红学界发表了大量不同见解。本文旨在对20世纪贾探春研究作一总的回顾,以期为新世纪的探春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曾经显赫一时的曹家已经衰微破败,处于“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了。然而,几乎是出于一种阶级的本能,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创作中,依然缠绵地表露了他“补天”的愿望。他把“补天”的愿望寄托在探春的身上。为此,许多良好的品格和杰出的才能也都理想化地集中在探春身上,并为探春施展其才能提供了相应的条件。这种条件,不是曹雪芹主观空想,而是他凭着敏锐的现实主义眼光,从微露着资本主义萌芽因素的新鲜气息的社会生活中发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探春试论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是政治历史小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对贾府三小姐探春一生的极好概括。探春是《红楼梦》中比较复杂的艺术典型。长期以来,地主资产阶级的评论家千方百计歪曲这个形象的本质,胡说她的气质是“春华秋实,既温且肃”;赞美她的姿态为“端庄杂以流丽,刚健含以婀娜”;(《读花人论赞》)甚至吹捧她为“曰勤曰俭,弗偏弗私,卓卓仪范,为女师者。”(《石头记图咏》)我们有些人离开了作品实际,也作出一些不确当的评论,说什么探春是“革新派”,甚至断言:“如果那时在荣国府的外面有一条可行的人生道路,也许锐敏而又果决的探春会比贾宝玉更先地跨出封建门槛”,把她吹捧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我们认为,评论艺术形象一定要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用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方法,进行细致的具体分析;才能作出科学的论断。那种脱离作品的实际和作者的创作思想,凭主观臆测,抬高形象的评论是十分  相似文献   

4.
论“德治”与“法治”的辩证统一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与法律虽同质属于上层建筑 ,但二者之间即存在差异又相互影响 ,这种哲学关系反映在治国方略上即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辩证统一。当前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必须澄清和关注的问题是 :承认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但并不等于说市场经济背景下的一切社会关系和行为均要接受法律的调整 ;倡导“德治”并不是对“法治”的弱化 ,强调“以德治国”并非等同于对“道德至上论”的认可 ;“德治”、“法治”不可偏废 ,二者共同发展并不意味着在治国方略中取消“重点论”。  相似文献   

5.
贾探春的结局在红学界一直存在争议。梁归智教授认为探春最终嫁到海外成了一个"海外王妃",契合曹雪芹的创作思想。曹雪芹把探春塑造成昭君一样的女性,是受到了昭君文学的影响。一方面,二者的创作都体现了作者的悲剧心态;另一方面,曹雪芹和昭君文学的作者都具有怜香惜玉的美人情怀。在此影响下,探春便具有了和昭君一样的性格和命运。  相似文献   

6.
“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在我国正式确立 ,经过了中共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积极探索。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基本治国思路是人治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共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社会反对人治、厉行法治的全新历程 ;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 ,通过宪法正式确立了“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在中国法治建设的道路上是一个前后相继 ,继往开来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治国方略是李觏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 ,社会规范又是治国方略中的核心内容。在李觏的治国方略中 ,“礼”“法”是两个基本范畴 ,而李觏关于“礼”“法”的理论与现代社会综合治理中的软规范和硬规范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8.
上个千年的最后一个百年,我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千年的头一个百年,我国将发生意义更为深远的巨大变化。其中重要的根据之一是:我们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从一定意义上讲,推翻帝制是治国方略的一种变化,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治国方略的一个更大的变化。上个世纪最后五年,我们正式提出并在宪法上确定现在的治国方略,可以说是对几千年来治国方略经验教训的一个总结,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治国方略经验教训的一个总结,也是治国方略实行根本转变的标志。这一治国方略,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秦可卿在《红楼梦》中所占篇幅不多,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有人就此断言,说她的原型是康熙废太子胤礽的私生女儿。本文依据《清史稿?职官志》和当时的社会习俗,分析判断其从养生堂抱养而后成为“可儿”,接受严格的家教而成为“得意之人”,有见识、有才智,迥然不同于不敢见人的避难小“公主”。从而判定她就是曹雪芹从“郎中”一类官僚家庭中提炼塑造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0.
探春论     
在《红楼梦》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中,贾探春被称为带刺扎手的“玫瑰花”,颇能引人瞩目。对于这样一位炙手可热的大家闺秀,“红学界”历来众说纷纭,毁誉不一。“五四”运动以前旧红学家对探春是十分赏识的,说“探春者,《红楼》书中与黛玉并列者也”①;“五四”以后一些红学家却诅咒探春是“大观园中的女政客”②;我国解放后,特别是在十年浩劫时期,评“红”受到左倾思潮的影响,探春被说成是与“凤姐、薛宝钗相提并论”的封建卫道者。我认为,上述论点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道理,却不免失之偏颇。现把拙见陈述如次,以就教于专家和读者。  相似文献   

11.
贾府这个“超级”大户“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岁月,象云烟般散去;“机关算尽”的“管家奶奶”王熙凤,也在穷奢极欲的“元宵夜宴”之后躺倒了。为了深刻揭露这个封建贵族之家必然走向灭亡的命运,作家曹雪芹接着为人们描写了通常称为“探春理家”的这段故事(《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五十六回)。所谓“探春理家”,实际上是李纨、贾探春、薛宝钗“三驾马车”的联合执政。她们“理家”期间的“中心建树”,就是在大观园内推行“以兴利节用为纲”的“新经济体制”。这一行动具体而微地表现了荣国府主子们的“中兴”迷梦,生动地反映了垂死的阶级总是不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江泽民同志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这一治国方略既体现了我党“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要求 ,又顺应了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它是我党在治国方略上的进一步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13.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以德治国”方略的探索,经历了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初步探索、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到“以德治国”方略的初步形成、全面确立“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基本治国方略及其创造性发展的历程。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努力,我们党走上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科学治国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礼法结合”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治国方略。文章主要介绍了这种“礼法结合”的产生、发展、完善以及研究它所得出的理论价值。今天 ,党中央在领导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及时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统一 ,是对传统治国方略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通过对西方国家道德素质教育和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分析 ,进一步理解和阐释以德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6.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我国治国方略的新发展 ,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针对实践中对这一方略的误解和曲解 ,从治国方略的辩证发展 ,阐明这一方略提出的必然性及其科学内涵 ,为有效推进这一方略的实施服务  相似文献   

17.
刘鹗的《老残游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被鲁迅先生评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在国内外均有很大的影响。然而这究竟是一部什么内容的小说?评家说法不一。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小说,有人说这是一部“做官教科书”,有人说这是一部“做学问做人的教科书”,有人说这是一部“传道的书”,也有人说这是一部“文化小说”,其说不一。笔者认为这部小说,是刘鹗用小说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他的救国安天下的方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如下事实。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属于现代政治文明但又高于现代政治文明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与社会主义治国方略的选择具有历史共生性。当前要实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必须坚持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中进行执政思维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 ,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 ,是我党治国方略上的新进展。“以德治国”具体到高校来说 ,就是以德治校 ,以德修己 ,以德育人。因此 ,这对大学生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要正确认识理解德治、法治、人治等相互关系 ,以“两课”教育为主渠道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56回写了“大观园里的改革家”探春与薛宝钗的一次小小辩论:宝钗认为探春违背理学,“入了市侩”,以”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教训探春。探春说:那“不过是勉人自勉”的“虚此浮词,哪里真是有的”!宝钗却说:“那句句都是有的!”看来,探春不但否定朱熹的绝对权威地位,而且是怀疑朱熹是否确有此文的。探春之疑是有其根据的:一、清人钱泳的《履园丛话》卷七《习气》曾提及唐代的权德舆写过一篇《不自弃文》(见《权文公集》);二、朱熹的一般文集中均无《不自弃文》;三、清初的朱用纯(字柏庐).著有《治家格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