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龙潭寺客家话的t■、t■'、■声母,从中可以看出它们覆盖了古知、章、庄三组声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受老成都话的影响所致,并伴随成都话的发展而转变为t■、t■'、■。  相似文献   

2.
“■”是一个实际上不存在的字,古今辞书收录“■”是一个误会。  相似文献   

3.
记述了采自中国重庆的鳞■科Tomoceridae鳞■属Tomocerus中国一新纪录种:TomocerusKinoshitai。  相似文献   

4.
wa■i33(过)在荔波布依语中是个多语法功能词,除了在句中充当中心谓语外,还兼作趋向补语、介词、副词和助词。wa■i33(过)的语法化路径主要有两条路径:(1)主要动词(实义动词)→趋向补语→介词(比较标记);(2)主要动词(实义动词)→趋向补语→副词→助词(体标记)→语气词。通过语言比较及语义演化机制的分析发现:wa■i33最早是在句子中充当主要谓语成分,随后开始走向趋向补语,之后在语法复制和重新分析的促动下向介词、副词、体标记和语气词演化。  相似文献   

5.
■的疑问     
甲骨文里有这样一个字,它大致有以下各种繁简体:■到帝乙帝辛时期,字形又变成■“殷虛書契考释”首先把这个字释作“羊”,以后商承祚“殷虛文字类編”、孙海波“甲骨文編”都沿用此说。至于(?),过去沒有人把它列为(?)(以下写作(?))的異体,似乎也沒有人释过。認为(?)是“羊”的繁体,“羊”是(?)的簡化,是現在流行的说法,好些教本、論文都引到它;但是这个字的旧释原是不可信的。释(?)为“羊”,是孤立地就字形上猜測得来的,要是把(?)放在整个形体結构系統中来、  相似文献   

6.
文章比较了“”字在晋语和部分南方方言中的实例。从“■”字的引申用法可以看出 ,北方的晋语多往抽象的比喻义发展 ,而南方方言则多向实体义和抽象的时空义发展。  相似文献   

7.
ta■la■歌调查文本,是笔者在稻城亚丁一带藏族村寨搜集的ta■la■歌作品,对文献典籍匮乏的川滇藏交汇处来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历史人类学研究珍贵资料。本文梳理解读其折射骡马驮运商贸历史内涵及历时性特征、共时性差异,从在该区域田野调查优势、理论旨趣、时空定位及主位我者自观等方面,初步讨论了其历史人类学研究中的潜力及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汉语句尾"了"和韩语先语末词尾‘-■'的将来时间用法主要包括将来完成体用法和主观将来时用法。词尾‘-■'的将来完成体用法相对句尾"了"更加灵活,可与不同韩语连接词结合,这与韩语是黏着语,汉语是孤立语的语系差异有关;两者在主观将来时间用法上最为多样,都可表示推测、确信、回想和担心等多种心理,体现了语言的主观化特征。但在主观将来时用法表否定时,虽都需与副词结合使用,但句尾"了"和汉语否定标志词(如"不/不用/别")结合,多用于祈使句;而语尾‘■'则不与韩语否定标志词结合而是与副词"■"结合,多用于陈述句,且这类句子对语境依赖性极强,是语言话用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正> 熊希龄(1887—1937)字秉三,湖南省凤凰人,故人称“熊凤凰”.熊希龄一生爱国爱民,早年曾参与戊戍维新.辛亥革命事起,极力赞襄共和,民国以后,官至内阁总理,1914年2月,因与袁世凯政见不合,辞去总理职.此后他对仕途心灰意冷,遂潜心致力于社会慈善事业.1925年任世界红■字会中华总会会长.本文试图对熊希龄在红(?)字会的活动情况作一评述.“(?)”字是梵文,它的含义为“吉祥之所集”.释加牟尼佛胸前所示之(?)字为“瑞相”和“万德吉祥”的标志.唐武则天对音■字为“万”,在佛经中即被写作■.红■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对情绪的处理非常独特。他没有将情绪仅仅视为关于此在之生存活动的后继情感反应,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构建着“此在之存在”的特殊变动。不过,这种颇具个人哲学特色的解读方式并非海德格尔所独创,而是在西方哲学史中有其根源。由此,澄清情绪概念的思想来源,是理解情绪基本性质的关键。在《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概念》中,海德格尔对π■θο■的解读就是一次对情绪概念的溯源考察。他的系统性阐释不但为理解情绪的变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有助于厘清这一变动对“此在之存在”之构建的独特完善性作用。通过π■θο■,海德格尔还将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核心概念(善、灵魂等)与“此在之存在”联系起来。这一联系提供了一个理解和评判他对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之继承、批判和发展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在殷墟甲骨卜辞中,人们不难发现有“受■年”的词例。其中间一字还有■、■、  相似文献   

12.
说“■”     
“■”,《说文·■部》:“见雨而比息,从■、从雨,读若欷”.段玉裁注:“比,密也.密息者谓鼻息数速也.道途遇雨急行,则息必频喘矣.此字读若欷,正与齉为卧息、(?)为卧息、呬为息、(口尸)为呻,皆读虚器切同.各本‘比’作‘止’,《篇韵》同,或又作‘上’,似不若宋刊、叶抄二本作‘比’为长”.《中华大字典》、《中文大辞典》和日本出版的《大汉和辞典》皆引《说文》“见雨而比息”及段玉裁注.其实,“比”当是“止”字之讹,段注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3.
东乡语里有"■"一词其义为"鸽子",中古蒙古语里有"kkriɡen"一词其义为"鹁鸽"。我们从词义和语音两个方面详细分析以后,这两个词不仅语义上有密切的关系,而且语音上有严格对应。因此我们认为东乡语"■"一词的中古原形就是中古蒙古语的"kkriɡen"一词。  相似文献   

14.
釋■     
长沙仰天湖出土战国楚竹簡遣策有■字,凡二見,一稱“■君之(纟足)衣”,一稱“皆■(藏)於一■之■”。此字又见(木仒)江陵望山二號墓出土战国楚竹简遣策,称“二■之■(乂丁),一■高之(乂丁)”;又可增一畫作(?),見(木仒)長  相似文献   

15.
战国铜器铭文中有一个从庚从肉的■字,此字后面往往是记录容量的词,从语法位置判断这是一个与"容"字相当的动词。郭沫若等学者指出■应读为容,但各家对字形的分析却莫衷一是,我们根据垣上官鼎中此字写作庚,判断此字是庚字的异体。庚又是镛的本字,与康、空为同源字,三字皆有容义。  相似文献   

16.
壮语和泰语同属汉藏语系侗台语族语言。壮语■jou5和泰语ju■5虽是同源,都能用做动词或介词,与汉语"在"意义相当,但是二者的语法化趋势却截然不同,即泰语ju■5具有"进行体"、"持续体"的语法化特征,壮语■jou5则没有。而泰语ju■5的语法化特征又能从中古汉语"在"的助词用法中得以反映。泰语ju■5的语法化特征应是包括壮语■jou5在内的早期侗台语的语法特征之一。只因壮语■jou5深受汉语影响,被迫与汉语"在"的语法趋同,远离汉语影响的泰语ju■5则仍保留着古侗台语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二字,在我国汉语字词书中,始见于清初吴任臣《字汇补》。其书释“■”为:“与馨同。见《齐民要术》,又见杨慎《山海经补注》。”释“■”为:“读与馨同。《金匮要略》:‘(殸 禾)’饪之邪。’”稍后于《字汇补》问世的《康熙字典》对此二字的诠释与《字汇补》完全相同。《康熙字典》在我国辞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向深远,以致我国现代编纂行世的大型汉语字词书,凡收有此二字者,如《中华大字典》和《中文大辞典》(台湾省编)均沿袭了这一误断,乃至现代日本诸桥辙次所著《大汉和辞典》也受其影  相似文献   

18.
说“■”     
“中”字金文或作“■”。一般认为,“■”字写法有误,当作“■”,取旗帜之象,因为上古有立旗(即“立中”)聚众之传统。学界的这一普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中”字得以构形的经验原型的具体考察,便不难发现,“中”字在上古除了取象于旗帜之外,还取象于“旋转”,而这恰与金文中“中”作“■”形是相吻合的。“中”字之所以在取象于旗帜之外,复取象于“旋转”,这与它内含“世界本原”之意蕴有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证明了弱-加细空间(弱-加细空间)与正则δ-紧空间的积是弱-加细的(弱-加细的);当每一n∈N,X_i是完备的弱-加细空间时,X_i 是弱-加细的。  相似文献   

20.
法语鼻化无音■的发音方法,在不少中国出版的法语课本及法语语音学专著中已有清楚的说明。大致认为“■的发音部位与[ε]相同,但气流同时从鼻腔和口腔外出”。或认为“[ε]……发音部位同与它对称的口腔元音[ε]相近,不过发[ε]时比口腔元音的[ε]口腔开张度略大”。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按上述方法练习,发出的音与标准的■音有差异:■不等于[ε]加鼻音、即[ε ~]。■的发音接近[i],而与[ε]有别,也就是说■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是:双唇两边即嘴角向后缩,口腔开张度略小于[ε],舌尖和下齿接触,发音时口腔肌肉紧张,小舌、软腭下降,使气流同时从口腔、鼻腔送出。发好■音的关键在于嘴角向后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的起源和发展、发音部位的生理结构、法语语音内部现象对比和教学实践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