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4 毫秒
1.
“哲学观念变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和“时代、问题与哲学的理论自觉”等问题是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受到普遍关注的问题。为集中交流学者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成果,2011年10月,青年哲学论坛、《哲学研究》编辑部、《哲学动态》编辑部与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第八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与创新”为题进行了专题研讨。本期刊发的几篇文章作为这次会议的部分研讨成果,出自参会的1970年以后出生的哲学研究者之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青年学者视阈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当代视野与发展态势,希望能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2007,(2)
2007年1月18-19日,由《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编辑部、“青年哲学论坛”和黑龙江大学主办,黑龙江大学哲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求是学刊》编辑部承办的“第三届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方法与进路”研讨会在哈尔滨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本次会议具体议题为“马克思主义视野下的消费社会和技术社会”、“文化哲学与实践哲学:当代马克思宅义哲学建构的主要进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实践焦点与理论视野”。此外,与会学者还就马克…  相似文献   

3.
2012年4月14日至15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分析》编辑部与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哲学分析》论坛——俞吾金学术思想全国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2401和2501会议室隆重召开。俞吾金教授是国内哲学界首位长江特聘教授,在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国内哲学界普遍并持续关注的话题。近年来,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方式、路径、生长点和基本原则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通过讨论,学者们普遍意识到:缺乏问题意识正在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瓶颈,而如何面对现实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关键性问题。在笔者看来,要更好地做到强化问题意识、有效面对现实,从而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我们还需在理论上澄清一个与创新有关的前提性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创新”与“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的明确区分。陈德容先生在《哲学研究与研究哲学》中明确指出:“哲学研究”是一种原初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对前者的工作过程及其成果的反思;“哲学研究”是直面现实的哲学活动,“研究哲学”是关注历史(传统、文化史)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至于在2007年10月苏州召开的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上,赫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确立为论坛的核心论题。可以预计在近一个时期,如何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将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范式是我们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从以往的研究历史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三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教科书范式";二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范式";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范式",这后一种研究范式时期众声喧哗,呈现出新旧范式交替的特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研究范式进行认真和深入反思,进而探索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下面这组专题讨论文章,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专题讨论的形式,促使学术界同行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6.
庄友刚 《河北学刊》2007,27(6):7-10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问题逐渐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以至于在2007年10月苏州召开的第七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上,赫然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确立为论坛的核心论题。可以预计在近一个时期,如何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与创新,将成为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范式是我们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维度,从以往的研究历史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经历了三种研究范式的转换,一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教科书范式";二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教科书改革范式";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后教科书范式",这后一种研究范式时期众声喧哗,呈现出新旧范式交替的特征,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研究范式进行认真和深入反思,进而探索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下面这组专题讨论文章,从各自的角度探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转换和创新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种专题讨论的形式,促使学术界同行加强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共同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6):F0003-F0003
正由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办,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和《学术交流》杂志社协办的第九届全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于2014年11月1-2日在黑龙江大学召开。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来自全国60余所高  相似文献   

9.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0.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1.
杨学功 《河北学刊》2005,25(4):35-42
近两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展.随着"回到马克思"、"重读马克思"之说的兴盛,马克思文本研究格外引人注目.目前讨论的重点是马克思文本研究方法论问题,特别围绕有学者提出的"以文本为本位"研究纲领,展开了富有意义的学术争鸣;与此同时,马克思文本研究开始向某些实质性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除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外,学者们从学理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概念,而把这种研究的目标锁定于建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新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对话范式的兴起,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使哲学对话走向"内在视城",对构建适应时代生活需要的当代中国新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月12日,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首届年度论坛在上海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思想史与现实双重维度下的马克思主义",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与复旦大学共同主办,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哲学研究》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和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联合承办。此次论坛,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衣俊卿,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顾海良等嘉宾和知名学者到会发表演讲,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朱之文,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  相似文献   

14.
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哲学通论》一书已经出版十年了。这部著作不仅是孙正聿教授个人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的结晶,也是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学术传统的集中体现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对于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发挥了重大作用,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哲学通论》于1999年获第四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并于2007年收入作为"21世纪经典"的《中国文库》。作为教学成果的"哲学通论"先后于2001年和2005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并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精品课程。孙正聿教授本人于2003年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哲学通论》出版十周年,吉林大学和云南大学于2008年10月26日联合主办了"《哲学通论》与哲学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会议探讨了《哲学通论》在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哲学教育改革方面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问题。本刊从会议论文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五篇,并特邀孙正聿教授为回应这些问题撰写专题文章,以此深化哲学教育改革,希望能对探索当代中国哲学新道路的讨论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5.
关于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状况及若干理论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元梁 《东岳论丛》2004,25(5):56-63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要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繁荣和发展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个重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和当代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研究和现实问题研究的关系 ;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作为学术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领袖哲学与学者哲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一致性与表现形态多样性的关系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新形态与问题研究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吸取其他哲学成果的关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与概括具体科学成果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应用研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在突破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的基础上,进入了重新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建构与反思,是从整体上把握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它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繁荣创新和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其中的一些重大理论成果进行了比较集中的梳理,由此反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正在理论和实践中酝酿。  相似文献   

17.
"马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大限度地积累、表达共识,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在体系改革问题上的"最大公约数"。它不仅可读性强,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理论思考,推动学生真正走向哲学;虽然篇幅缩小,但给教学实践带来的是"危"更是"机"。克服惰性、提高意识是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大力开展调查研究,做到有的放矢,是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高水平的科研是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活动、生命、意见和思维方式--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文阁 《学术研究》2004,1(7):46-5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离不开对马克思哲学全面、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 ,如何将马克思哲学话语置于当代的学术语境之中 ,如何将本真的马克思哲学呈现于当代人的视域之中 ?这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与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从学术上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中国哲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需要我们做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2 0 0 1年本刊曾开辟“我所理解的马克思哲学”系列笔谈专栏 ,俞吾金、王南、衣俊卿、张曙光等知名学者参加了讨论 ,在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反响。时间已过了近 3年 ,如今哲学界的青年学者们 ,又会对马克思哲学做怎样的理解和解读呢 ?为进一步推动这一领域问题的深入研究 ,本刊从本期起 ,重点选登青年学者在这方面的新成果 ,以展示当代年轻学人的新视角、新思想与新方法。敬请读者垂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哲学的本质所在,有识之士对它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生长点视角予以关注更是犹如雨后春笋般再现。在此从点、线、面、体相协调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生长点进行研究,以温州经验的哲学总结为切入点,以当代中国经验的哲学总结为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时代发展为基本点,把这三个点连成线,组成面,构成体。进而提出了温州哲学是地方哲学的一个典型代表,地方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方形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20.
郭建宁 《河北学刊》2008,28(3):13-16
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新的社会现实,赋予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点和功能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生活的哲学,这就要求让它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以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事实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的重要成果,迫切需要将其"大众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又在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坚实的哲学基础,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包容了多方面的新成果,这些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重要内容。目前,在继续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学术前沿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理论工作者的光荣历史使命。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作的发展,我们同《河北学刊》一起组织了这一专题讨论,目的是通过这组文章与同行交流,以便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