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各种文明及文化在碰撞与磨合中通过大学的交往功能,达到相互了解、沟通与交流,直至相互理解、包容和融合;日益凸显的大学"交往世界"新功能是伴随社会经济发展,应随经济全球化而产生,具有社会其它组织不可替代性;提出了现代大学交往世界,促进文化与文明沟通的四大策略.  相似文献   

2.
列宁关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前后、无产阶级政权的维护与巩固时期以及一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每一阶段的思想都与俄国和世界的普遍联系密切相关.俄国革命与欧洲、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密切联系,决定了一国不能全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苏俄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均势",决定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性;苏俄经济文化的落后和世界交往的狭隘性,决定了理想的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在一国是不能建成的.列宁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其现实根源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世界普遍联系是在全球化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其本身也内含着全球化思想,是列宁全球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列宁晚年已经明确地认识到,必须以普遍交往的全球化视野对待社会主义问题.这些全球化思想启示我们,应当具备宽广的世界历史胸怀和眼光,在广泛开展全球化经济与文化的普遍交往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是指多极主体间 (民族国家 )通过改造或变革相互联系的客体的中介而结成物质交往关系的活动 ,本质上是物质交往实践全球化。物质交往实践全球化是人类进入世界历史普遍交往时代的社会实践形态。物质交往全球化实践形态包括全球化的时空结构 :主体交往实践距离化存在形态 ;全球化的技术交往结构 :主体的信息化存在形态 ;全球化的社会交往结构 :主体的网络化存在形态 ;全球化的历时态发生结构 :经济全球化形态。交往实践全球化研究可为民族国家参与全球化提供系统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4.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包含两个维度:一个是发生在人和自然之间的交换,即劳动过程;另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往理论就其基本特征而言,存在着实践性与社会性、物质性与历史性、价值性与科学性原则等多向度性的统一。按照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在世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在交往过程中,既要体现世界历史的整体性,又要充分发挥各民族的个体特色。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5.
作为20世纪社会发展重大特征的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时代发展的历史前提.面对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理论上的关注与回答.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全球化的理论预设--"世界历史"思想.他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随着生产力、交往和分工的发展,各民族的"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各民族融入世界历史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并从交往角度研究世界历史问题,确立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观,这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各国发展道路,制定新的社会发展蓝图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是生产力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扩大与深化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应从世界历史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全球化及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意义,自觉置身全球化背景加强党的建设,以"三个代表"为指导,采取正确的应对战略和策略,争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必然结果。推动全球化历史形态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而交往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形式 ,也是两大基本矛盾运动的存在形式和实现形式。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也是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因此 ,世界交往的形成是全球化产生的社会基础 ,当代全球化则是普遍交往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跨文化交往和世界文明共同进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世界全球性交往日益密切,又呈现出文化与发展的多样性.跨文化研究和世界文明研究都已成为备受国际学术界关注的新兴跨学科研究领域.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和同一性是其中的焦点课题,需要我们通过深化跨文化交往的理论研究来进行探察.跨文化交往与世界文明进程的关系主要有三个方面:(1)跨文化交往是世界文明(包括哲学传统)的重要动因;(2)跨文化理解、跨文化性和世界文明多样性中的同一性;(3)持合理的跨文化态度,遵守跨文化交往的伦理原则.因此,为了建立一个和谐世界,我们应致力于在合理的跨文化交往中实现不同文明的和谐进步.在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交往是世界文明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此项研究有助于树立合理的"文明交往观",促进世界文明和谐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9.
"中国"一词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国家名称,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先秦时期"中国"一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主要具有"王畿"的地域含义和华夏族的民族含义;开始作为国家名称是明朝与海外国家交往增多的背景之下,与海外国家交往时使用,但不普遍;近代以后,在世界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潮流下,"中国"一词才渐渐成为国家名称,并且与中国的民族主义、国族建设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高飞 《国际论坛》2012,(2):51-55,80,81
民族国家的出现推动了近代全球国际社会的形成、规范和发展,然而今天国际政治中围绕民族国家出现了一个政治悖论。一方面,民族国家推动了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国家利益至上"的民族国家又阻碍了国家间的合作,加剧了全球矛盾。全球化要求世界各民族在历史的革故鼎新中不断更新转化。解构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及东亚从中华文明体到近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变迁过程,有助于我们发现当代东亚地区"领土争端"、"历史问题"矛盾的根源,也有助于我们借助中华传统文化解决当代全球性挑战,构筑以合作为基础的新型世界秩序。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特征,马克思曾经对全球化的发生和发展以“世界历史”的理论形态作了概括和分析。掌握马克思关于全球化或者说“世界历史”思想,尤其是其中包含的基本方法论,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全球化,把握社会历史,合理引导社会发展,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社会出现逆全球化、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以及中国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该倡议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由经济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向引领者和贡献者转变,可谓是中国引领经济全球化的重大举措,同时也预示新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这种新型经济全球化具有“海陆并举、合作共赢、南北并进”的特点。“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升级、提振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信心,更是展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3.
当比较集中的文化全球化讨论热潮即将落下帷幕,面对文化全球化的存在现状及发展态势,学界逐渐对这一问题得出结论,文化全球化并非是指一种超越民族、国家界限,且整合了各民族文化特性而产生的一种凌架于各民族文化之上的单一独立并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形式,也并非主张以西方文化来主宰和主导世界文化发展的全球文化西方化,而是由经济全球化过程所决定的、以文化传播技术为媒介的、多元文化交流与互动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14.
蛰伏与进取:中国的对外开放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国百年历史的回顾,指出对外开放政策是正确的、必然的、符合客观规律。它不但曾经在中国历史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利器,是促进社会平稳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根据对外开放发展的特点,本文将其划分成3个阶段:1840年—1992年,中国与世界的"磨合期;"1992年—2001年,中国与世界的"蜜月期;"2001年至现在,中国与世界的"摩擦期",纵观随着全球化浪潮起起落落的中国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是发展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冷战结束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和加深,中国、朝鲜、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都程度不同地参与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竟相通过新军事变革,抢占军事制高点,其军事较量的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军事较量日趋激烈和复杂,超越社会制度的国家利益之争趋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也标志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成熟。从《共产党宣言》中所阐释的世界历史理论为起点,探寻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反经济全球化”斗争现象也日渐突出。目前这一斗争现象呈现出自身特点,其实质并非反对经济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少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导以及这种主导带来的一系列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这说明发达国家在主导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也将资本主义矛盾扩展到全球并日趋激化。  相似文献   

18.
文化全球化将民族国家融入世界,呈现出文化同质化、一体化趋势,影响、威胁着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完整性,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交流失去了平等性和交互性。全球性文化公共领域是各种文化的合力和张力形成的一种“场”,它为不同文化提供一个进入主流话语的途径,促进各国文化的平等开放、普遍交往和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9.
西化、分化社会主义中国,是国内外敌对势力长期的战略图谋,更是他们当前的共同战略目标.我们在坚持改革开放、加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必须把警惕和防范西化、分化作为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既要有清醒的思想认识,树立长期斗争的战略思想;又要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制定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应对之策,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处理好改革开放与反西化、分化的辩证关系.同时更应注意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牢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杀熟"不是自50年代开始的。在二十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受到多次抨击,而以五四运动和十年浩劫为最严厉,前者的批判是合于时代要求的,而后者的运动是民族大劫难。1935年是中国本位文化、全盘西化、西化各种观念争相讨论的一年。本位文化论者、西化论者和其他参加争论的学者各自阐明自家的观点,而忽视了他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关心国事,都在寻觅救国、建国之路,都或多或少地承认中国文化传统的作用,只是各有自己的理想途径。二十世纪"孔子"的胡适,主张"充分的世界化"(全盘西化的另一种表达),在对待中国文化传统方面是非常激进的,可是他在个人的行为上又多方面地遵循中国传统礼法和习俗。热衷西化而又保持传统文化,真是耐人寻味。胡适倡言的"充分世界化",似是预言,在今日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环境中,值得再加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