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绘画艺术对王维诗歌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绘画艺术对王维诗歌创作存在着明显的互补关系,具体表现在:画家重实践的观点对王维诗歌高度形象化的影响;南宗画派萧疏清淡的画风对王维诗歌境界的影响;绘画着色与构图的基本技巧对王维诗歌景物描绘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苏轼的著名论断“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站在庄禅互通的精神层面上对王维诗画进行的评价。王维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和文人画派的代表,在这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互相沟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元代黄公望的浅绛彩画不是促使浅绛彩瓷兴起的根本原因.黄公望等元代文人画家逸笔聊写胸中逸气的艺术精神经过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明清文人画家的演变后,逸气已经消解,逸笔也嬗变成为引书入画,尤其是清中后期经过金石学风的催化,更进一步将明末清初文人画家倡导的引书入画嬗变成为写意笔法画,即“写画”.这使得文人画与画工画在创作理念、表现形式、审美趣味等方面趋同,这是浅绛彩文人瓷画兴起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唐代的王维是诗人又是画家。他常融合画法作诗、融合诗法作画,所以苏东坡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是王维作品的艺术特色。但我们不可把这两句话看煞,以为前句只能评他的诗,后句只能评他的画。其实,“好的诗不仅要‘诗中有画’,而这诗中的‘画’同时也应该是诗。”《终南山》就是一篇诗画兼美的佳作。  相似文献   

5.
明末董其昌、莫是龙首以禅宗喻画,将山水画分为南北宗,使从者甚众,影响画坛三百年。清初王士祯主盟诗坛时,亦远接宋代严羽的以禅论诗,标举“神韵”,成为正宗,亦有很大影响。近读一些论文,看到有些论者论述了南宗画与神韵诗在理论上的承继关系,确为有见,然而,又感到对二者关系的渊源、探流及寻其归宿,尚有不尽谐洽之处,有些问题尚可讨论或有待发明,因而,亦将自己的一得之愚写出来,以待高明纠谬。肇端于王维的南宗画,经荆浩、董源、巨然、二米、元四家,直到明的吴门、华亭,终于在脱略形似,追求韵味上做到画、论相合了,“求神似于形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谓文人画就是指从事绘画艺术的封建阶级士大夫——文人学士之画。它既不同于民间画工的画,又不同于皇家画院画家的画。文人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抒发作者主观感情和笔墨趣味。明代陈继儒把文人画概括为“力、巧、神、学、识”的总和。宋代苏轼说:“观士人画(即文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画,只取鞭策皮毛,……看数尺便倦。”(苏东坡集《跋汉杰画山》)同时他还指出了文人画和画工画的不同之点即:“士人画”重“意气”,画工画重外形(“只取鞭策皮毛”)。把画与文结合到一起来谈论的是南宋的邓椿,他在《画继》中说:“画者文人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  相似文献   

7.
承前启后的海上画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术在文化中从来都是一个重要方面,而且常常是极为活跃的因素。因此,美术也就成了透视文化的一个极好的视角。上海美术可以远溯宋代,但零星的美术活动不能形成气候,不可能产生全国知名的画家。元代以来,苏松一带交通方便,工商兴旺、人口众多,这极大地推动了文化发展。先有以苏州为中心的“元四大家”,后有明代以松江为基地的董其昌与陈继儒领衔的松江画派,他们举起了当时全国文人画的大旗。松江画派最有影响的莫过于两点:一是以书法入画,强化文人笔趣;二是以禅宗论画,张扬南宗画风。这两点之所以产生较大影响,关键在于它顺应了明代文化的基…  相似文献   

8.
苏轼论画     
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在诗、词、散文、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多方面都作出了贡献。苏轼还是一位大书画家,是唐代颜真卿以后的巨擘;他的书法被称为“苏体”,他又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善画古木丛竹、顽石乱绦,也画过动物如螃蟹,人物如佛像等等。苏轼画竹,风格最与文与可相似,所以属于“文湖州竹派”。而苏轼对于当时北宋艺坛的重要贡献,在于他同李公麟、王晋卿、米元章等人一起,发展与壮大了文人画,以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唐代的王维是文入画的始作俑者,被目为南宗之祖。但文入画真正被提倡是在北宋时期,由苏轼提出“士夫画”概念,这一时期文入画家除苏轼外,还有文同、米芾等。明代.董其昌鼓吹“南北宗”,将文人画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文入画与院体画比较。自然在笔墨上多了一些游戏意味,但重要的是绘画增加了思想性及文学性。  相似文献   

10.
李芳民 《中州学刊》2023,(8):144-153
“渭城”作为秦都故地,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蕴含的历史地域空间,入唐后又进入诗人的创作,成为一个意旨丰富的诗歌意象。由于盛唐时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配乐演唱,并以《渭城曲》(《阳关曲》)之名广为传播,“渭城”作为诗歌“别离”意象的指称意义,亦因此而凸显。入宋以后,《渭城曲》(《阳关曲》)在社会上仍影响广泛,不但成为文人诗、词抒写别离情怀的标志性意象,此外,还成为一些画家绘画的素材。宋代文人的诗、词创作,确立了“渭城”意象的别离意旨,强化了情感表现力度,而画家特别是李公麟的《阳关图》画作,又进一步丰富了渭城别离主题的意趣。由于宋代文人的诗、词及画家的绘画创作,“渭城”作为文学作品的“别离”意象得以经典化。“渭城”在唐代原本是唐人长安西行的起点,西行之路经阳关而绵延至西域,又因诗人沿途吟咏,遂成为一条自长安西行的唐诗之路。因此,“渭城”也可谓是唐代长安西行诗路上的一个标志性别离意象。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在《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谈到,传统文评否认神韵派是最标准的诗风,而传统画评则承认南宗是最标准的画风,中国旧诗和旧画有标准上的分歧。本文认为,中国文艺批评史上并不存在这一分歧。因为,传统画评并没有承认南宗是最标准的画风,董其昌所倡导的“南北分宗说”也不是山水画发展史的正确概括,它完全出于宗派门户斗争的需要。传统画评所承认的理想的美学风格乃是一种形神兼备的画风。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近日拜读贵刊1984年第6期李育仁同志《对王维诗中虚幻境界的思考》一文,感李文有不妥之处,特致函简述于后.一、李文引《画学秘诀》(又名《山水诀》),竟断为王维所著,实为不妥.此书据前人考证为宋初画家李成所作,即便非李成所为,亦是宋人伪托.即美术史及绘画美学史著作,提及此书俱十分审慎,不遽定为王作,或存疑,李文不知有何根据.  相似文献   

13.
李邕,字太和,唐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为盛唐著名书法家兼文学家。生于公元675年(高宗上元二年),卒于公元747年(玄宗天宝六年)。官至北海太守,故自唐迄今人称“李北海”。云麾将军碑系他为盛唐著名山水画家李思训撰文并书写的神道碑。 李思训,字建,唐宗室,生于公元651年(高宗永徽元年),卒于公元716年(玄宗开元四年),有文才武功,曾历官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品秩正二品。赠秦州都督、彭国公、谥号“昭公”。思训擅长绘画,子昭道亦善画,与父齐名,时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思训山水之道继承隋展子虔,笔法工细,设色艳丽,为我国工笔山水北宗之祖(王维水墨山水为旁支,称南宗,当时地位低下),首创金碧青绿山水,有富贵气象,为后世所宗,成为画坛承先启后的巨匠。  相似文献   

14.
京派小说营造了超凡脱俗的画意文境.学界主流看法是:京派小说的“意境”是“五四”后在外国文论与外国小说的启发下,转而反观中国古代抒情文论传统这一双重影响下所形成的.笔者并不认同这一看法.事实上,京派小说“意境”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京派小说家大多同时具有画家身份这一创作主体特征所决定,他们先画后文(小说),天然建构了山水画的“意境”意识,由画“意”到文“境”,浑然天成.  相似文献   

15.
王维的山水诗,以画意感人,已成千年定评。自苏轼“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的近千年,“王维之作,如上林春鸟、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伴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谓有声画也”等赞语,绵绵不绝。  相似文献   

16.
<正> 脍炙人口的《鸟鸣(石间)》在注释和作时上一直有些问题。文字上“人闲桂花落”一句歧说较多。刘璞同志《“桂花”不是月光》一文认为“桂花”不是指月光,否定《绝句三百首》解为月光的说法,那是对的。若释为月光,则“人闲月光洒落下来”,第三句又说“月出惊山鸟”,显然是矛盾的,哪有月先洒光,后又升起的。但刘文说“桂花”究竟是哪一种花,何时开花等没有深究必要,理由是王维作画有不同季节之花集于一帧的,因此,只要知道“桂花”是一种花便可以了。这又简单化了。诗不同于画,且明说“桂花”怎可泛作花讲;  相似文献   

17.
北宋大诗人苏轼的咏画、题画诗,是其诗文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收在“全集”里的咏画、题画诗,达百首之多。综观这类诗作,就会发现一个显著特点,即依画翻新意,诗抒画外情。在当时,有一批文人兼工画事,并成为一种流派,叫作文人墨戏画。这些画多是对自然的赞赏,在自然与人生之间,取前者而舍后者。苏轼却反其意而为之,从画中翻出新意,勾出人间事。也就是比起自然,他更关心人事。他以艺术家的勇气,大胆地歌咏人生的喜怒哀乐。在近百首咏画、题画诗中,题咏马的约占五分之一。马一向是历代诗人、画家喜用的题材,这大约是马的外形膘悍骏健且与人的关系至为密切之故。尤其在唐代,出现了擅长咏马的诗人(如杜甫、李贺)和擅长画马的画家(如曹霸、  相似文献   

18.
鲁迅曾经提出文学作品必须具备“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这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所说的“情文”、“声文”、“形文”是一脉相承的。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色彩美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声音美则可以动听入耳。文学作品正是凭借色彩点染和声音描摹采加强表达效果,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的,本文从这两个艺术视角来谈谈鲁迅小说散文的审美意义。色彩点染 如绘如画鲁迅“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这是毛泽东同志的赞语。我们读鲁迅小说散文,常  相似文献   

19.
王维"才气秀拔,益辅以学",又受到盛唐灿烂文化艺术的熏陶,具有极高的艺术修养.他不但是卓越的诗人,而且工草隶,精通音乐,又是我国绘画史上有名的画家,被尊为画家南宗之祖.从他现存不多的绘画中,亦可窥见其笔墨宛丽、气韵高清,真思卓然的特色.王维诗画并臻其妙,真可谓"尽收万象入奇笔,画与诗境俱峥嵘". 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蔑以加矣!"王维的山水诗即臻于入神的境界:色彩明丽,景象鲜明,而又融情于景,情彩结合."真所谓有声画也"."诗中有画",富于画意美,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唐代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他诗、画、音乐三者兼长,山水诗更有独特的艺术成就。殷璠《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嗣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成珠,着壁成繪。”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最近在关于山水诗的对論中,也有不少人谈到王维的山水诗。虽然大家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