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罚款权作为一种最常用的惩罚手段,具有其他惩罚措施难以比拟的程序便捷性和直接威慑性,为社会各类规则制定者所青睐,甚至大量私法主体都在自己的规章里加以规定.然而财产权作为一种与生命权、自由权相并列的基本人权,乃人权实现之保障,罚款权的设定必须充分尊重个人私权.基于“平等者无强制”的理念,社会上大量的私法主体的罚款权规定是不合法的,而在有契约关系的情形下,罚款也只能被视为违约金.  相似文献   

2.
《物权法》制定和实施平等保护原则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物权法》平等保护原则使"人权入宪"的宪政理念得到落实,体现了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在司法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微博使用过程中,微博言论可能会与名誉权、隐私权、商业秘密等私权发生冲突,这就需要通过包括道德、立法和司法途径在内的权利冲突协调机制来化解权利冲突,以保障微博言论的自由,同时防范其滥用导致的对私人合法权益的侵害。  相似文献   

4.
平等保护原则体现了我国物权法的立法精神,是物权法的首要原则。平等保护体现在物权法对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保护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整部法律的始终,符合宪法精神,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确立平等保护原则,对于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对平等保护原则的含义、确立依据等几个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指出物权法对于平等保护原则的规定尚不完善,例如征收征用制度的规定,导致这一原则的贯彻执行存在着一定问题,所以需要一些切实可行的制度设计来进一步完善该原则。  相似文献   

5.
私有财产权到底是私权还是公权是颇有争议的问题,产生争议的原因在于分类标准的不同。如采用实质上的划分标准,可将私有财产权定位为私权。但这并不意味着私有财产权只是私法上的概念,只应受到私法的保护,因对私有财产权的侵害既可能来自私权利主体,也可能来自公权力主体。而对公权力主体滥用公权力侵害私有财产权的行为必须靠公法来预防、纠正与制裁。公法以将公权力纳入法治轨道为使命,确立对公权力的制约与激励机制,以此保障私有财产权的实现。对私有财产权的私法保护和公法保护并非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配合且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2004年宪法修正案中关于保护公民合法财产权的内容,确认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中的成果。2007年物权法确立了私有财产权的物权地位,丰富和完善了与私人财产有关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制度,做出了对私有财产权的限制及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7.
论私权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益源于人类本能所需,而人类社会的利益冲突使得私法的介入成为必要.私法只有对利益进行选择性保护,才能平衡剧烈的利益冲突.经过选择的利益上升为法益.法益不同于权利.须通过权利的推定方能转化为权利.私权起源于人类本能所需,它的诞生经历了从利益到法益,再从法益到私权的转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私法之力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宪法》及《物权法》均规定因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进行国家征收,同时规定应给被征收人合理补偿,但中国现行法律没有对公共利益进行界定。分析中国征收中存在诸多侵犯被征收人合法权益的现状,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经验,指出应在《物权法》中界定公共利益,并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
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传统法学理论体系是以私权本位的民商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强调私法自治,以追求个人福利和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终极关怀为利益诉求,而这些精神和理念却与现代环境法的宗旨和价值追求相矛盾,在解决环境问题时捉襟见肘,暴露出诸多缺陷和弊端。本文试图从环境法的价值追求角度,讨论传统私权保护理念对保护环境和规制资源破坏行为的不适应,从根本上预防和缓解由于环境恶化所带来的生态危机,以真正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污染、种族歧视、贫困与发展都是当今国际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需要用整体的、关联的思维统筹应对。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环境恶化对原住居民生存与发展的消极影响,也充分意识到原住居民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实现社会及自身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鉴于原住居民与生态环境的本质联系,只有将原住居民保护充分纳入环保项目的各个环节,才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进程中逐步推进社会平等,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平等权益,进而实现人类社会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物权法》属于民法,必然要遵循民事活动的平等原则。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如果对各种市场主体不给予平等保护,不统一解决纠纷的方法、不统一承担的法律责任,就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可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原则的贯彻执行存在一些问题,如何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制度设计来解决这些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竣的课题。  相似文献   

12.
纵观中国法制的历史,有宋一代重视对经济生活调整、规制,具体表现为对民众的法律人格、个人意志和契约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尊重,对民众利益的保护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制度确立的立法选择和制度实施的司法实践中呈现许多进步特征.  相似文献   

13.
占有具有正义、秩序、效率价值方面的意义,因此占有需要法律特别是物权法给予制度方面的保护。基于占有而产生的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对占有进行保护的法律基础。以此为逻辑起点,进而探讨物权法中针对占有保护的相关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4.
蒋韡薇 《社区》2004,(13):35-36
在“孤岛”中捍卫私权32袋方便面,八九斤土豆、几个萝卜、一根半黄瓜、两瓶白酒、七八董国明把家里所有能吃的东西都他说:“这些东西能扛上一段日。”董国明在沈阳市和平区南四马路30号25年。这儿离沈阳最繁华的商业步行200米,但眼下他却出不了门,他的邻居也进不去。因为“整个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私权的保护从立法到法律的运行均比较滞后,权利主体进行权利救济时将救济成本作为重要的因素以决定权利人采用何种救济方式,国家司法机构则提出司法公正的要求,同时国家也承担着为追求公正而应付出的司法成本。经济全球化势必带来法律理念的变革,成本的付出更应以司法的公正、权利的平等为先导,就此国家应进行一系列的司法改革。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颁布实施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有助于我们认识物权概念和物权的法学价值;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物权的平等保护。  相似文献   

17.
论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法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必将实现由债权性质向物权性质的转化。这一转化日益暴露出我国过去对土地承包经营权单纯依靠债权法保护的不足,迫切要求建立起以物权法保护为主体,以债权法保护为补充,二者相互结合的民法保护的统一体系,以切实维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的合法权益,促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相似文献   

18.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私权保护模式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以公权力适度干预,帮助改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另一类则是设立私权加以保护,比如以知识产权或者特别权利的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配权赋予特定的民事主体。比较两种保护模式可以发现,私权保护模式不仅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和发展,而且与我国的长期利益相悖。同时,将作为私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的内容仅仅限定为一种人格权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人格权是权利主体依法所固有的以环境人格利益为客体,为维护主体的完整人格所必备的权利,主要包括身心健康权、清洁空气权、宁静权以及阳光权等。环境人格权是以环境资源为媒介,以环境资源的欣赏价值和生态价值为基础的精神性权利,是一项社会性私权。其法律保护主要是通过确定环境侵权行为并进而追究侵权行为人的民事责任,为权利被侵害人提供相应的法律救济。  相似文献   

20.
公共利益的界定问题是多年来一直困扰法学界的难题,对其内涵与外延有着种种观点与见解。相对而言,公共利益可以理解为:公共利益是不特定的多数人的利益,如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安全利益、精神利益等,一般不包含商业利益,但不绝对排除。众所周知,《物权法》并未对公共利益作出明确界定,究其原因,是因为公共利益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和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民法概念类似,属于弹性条款。公共利益的这种属性是由它的特点决定的,研究这些特点对加深公共利益的理解很有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