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3年1月,针对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行为,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一场“三反’运动。由于在1951年底到1952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曾经开展过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故称1953年的“三反”运动为“新三反”运动。这场运动取得了不少成绩,表现在:处理了一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反乱纪者,严明了党纪国法,整顿了党的队伍,获得了群众的信任;上下级领导之间的关系比此前和谐了;人民信访制度相对完善了。  相似文献   

2.
1953年1月,针对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行为,中共中央决定开展一场“三反”运动。由于在1951年底到1952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曾经开展过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故称1953年的“三反”运动为“新三反”运动。这场运动取得了不少成绩,表现在:处理了一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违法乱纪者,严明了党纪国法,整顿了党的队伍,获得了群众的信任;上下级领导之间的关系比此前和谐了;人民信访制度相对完善了。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之所以发动"三反"运动,主要是出于两个考虑,一是要解决建国之初干部中较为严重的贪污腐化问题,二是要促进增产节约运动之开展。中央发动"三反"运动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促进增产节约运动的开展,但不久,"三反"运动就取代增产节约运动而成为中央工作的重心。由于干部对这一运动采取的消极态度,所以"三反"运动的最终发动经历了较为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1951年12月~1952年10月,在中央和华东局的领导下,江苏地区开展了"三反"、"五反"运动.这既是一场经济斗争,也是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政治斗争.运动一方面对党政机关的贪污腐败现象有所制止,另一方面又严重扩大化,打击了私营工商业者,影响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正常发展.  相似文献   

5.
"三反"运动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清除党内腐化开展的一次政治运动,是党自我革命精神的开端,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执政领导地位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自我革命斗争,巩固了中国共产党新生政权的执政根基。新时代下全面从严治党对"三反"运动的继承和深化,彰显出中国共产党敢于刀刃内向、敢于向一切腐蚀国家政权的"毒瘤"动刀的勇气和毅力。"三反"运动和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腐败问题采取的重要手段,二者从不同阶段反映出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勇气和担当,体现了一以贯之又依据时代创新的历史逻辑,对兴党强党、永葆党的先进纯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951年秋,正当全国各地按照中共中央要求开展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之际,"三反"运动开始了。这样,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运动又插入了"三反"运动,而且一度成为其主要内容。知识分子的"三反"运动一般经历了反贪污、思想批判和组织清理三阶段。反贪污阶段较为独立,而思想批判和组织清理这两个阶段又与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合二为一。厘清知识分子中的"三反"运动,研究其特点,无论是对"三反"运动还是对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国初期(1951年底到1952年10月),在我们党和国家机关内,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简称“三反”;下同)。从性质上说,这是一场无产阶级政党反对资产阶级腐蚀的严重斗争,也是改造国家机关作风、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革运动。“三反”是互相密切联系、互相推动的,但本文侧重论述反贪污,因为反贪污是运动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在以毛泽东的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成功地开展了“三反”(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运动和其他斗争,荡涤了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社会风尚得以改观,道德水平大大提高,使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政治清明,秩序稳定,人民团结,经济恢复,呈现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升平景象。今天,重新回顾和研究开国时期“三反”运动,学习毛泽东关于反腐蚀斗争的思想,对于当前我们进行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刚刚建立,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情况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为了共和国的长治久安,就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以及为将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彻底铲除而发起的“五反”运动。“三反”运动之缘起———毛泽东在高岗的一份报告中批示:“在此次全国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中进行坚决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三反”运动直接发端于当时在全国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1951年7月后,抗美援朝进入了边打边谈的阶段,国家不得不把本来可用于经济、文化建设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继续用于国防。军事行政…  相似文献   

10.
“大胆怀疑、追加预算”是毛泽东在“三反”运动中提出的要求和推广的经验 ,但它既不符合实事求是原则 ,也违背了社会工作的一般逻辑 ,又缺乏相应的防范措施 ,因此它是一种主观的错误做法。“大胆怀疑、追加预算”是“三反”运动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 ,加速了扩大化错误 ,助长了“逼供信”行为 ,且严重助长了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 ;同时 ,它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经验 ,在后来的历史中一直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艺宣传工作凭借其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的特点优势,在党和国家的宣传教育工作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反”运动中,人民群众开动脑筋,大胆探寻适合民众口味的文艺宣传方式,通过漫画、快板剧、展览会、诗歌以及电影这五种文艺宣传方式,积极检举腐败现象,推动“三反”运动顺利进行。这些文艺宣传方式的创造和运用,不仅在“三反”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还对当前党和国家的宣传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建国初期"三反"运动的历史经验:一是党中央高度重视、毛泽东主席亲自督办,为运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采取放手发动群众与严格控制相结合的方法,保证运动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三是贯彻严肃与宽大相结合、改造与惩治相结合的方针,达到了既严惩少数贪污腐化堕落分子,又教育和挽救绝大多数犯错误的人的目的;四是在加强党内反腐败斗争力度的同时,也加强了党外的反腐蚀斗争力度,从而达到了综合治理的功效。  相似文献   

13.
1949年,时任山西省阳曲县委书记的华国锋奉命南下,随军来到湖南省湘阴县,担任解放后第一任湘阴县委书记。1951年7月,华国锋调任中共湘潭县委书记。到任后,他立即领导群众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全县揭露出犯有官僚主义错误的七人,  相似文献   

14.
1949年,北平解放不久,第四野战军为了在中南各省区解放后开展工作,组建了南下工作团,简称"南工团"。北平为一分团,天津为二分团,招收的人员主要是当时在北平大中院校的  相似文献   

15.
“举三反一”是针对“举一反三”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其意在强调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在接触、拥有大量言语作品的过程中习得语言、养成语感。这原本是正确的 ,但由此而否定“举一反三”则显然有失偏颇。从推理形式、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等方面看 ,“举一反三”和“举三反一”既有区别又联系密切 ,二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不能扬此抑彼 ,随意抬高一面而贬低另一面。要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 ,必须克服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举一反三”僵硬化、功利化、理科化倾向和“举三反一”表面化、无序化倾向。  相似文献   

16.
黄恽 《金陵瞭望》2009,(6):77-77
上世纪50年代初,在国家机关内部开展了一个“三反运动”: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其中规定办公用品不得私用。无独有偶,1936年3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也曾通过了一个铲除贪污会议,其中有一条也是公务员公用信笺不得私用,违者以侵占公物论罚。看起来.惩治贪污已经到了苛酷的地步。不料随后冒出的刘瑞恒舞弊案,让大家看到了真实发生的贪污舞弊根本不是几张信笺的事儿。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驻藏大臣在藏族地区开展的藏俗改良运动,不仅是藏区"新政"的一部分,也是全国"新政"运动的一部分。驻藏大臣借助在藏区"新政"的推行,一方面对西藏旧的政体进行了较大变革,以让西藏地方处于中央政府的绝对控制之下;一方面试图让藏族地区与汉族地区拥有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通过对藏族传统社会中的"落后习俗"的改良和广兴教育,实现文化同构,为西藏社会的发展开辟道路。藏俗改良运动开启了民智,培育了新风,打破了藏族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化封闭落后状态。但由于清王朝自身的腐朽衰落,西藏僧俗上层的抵触,群众基础的薄弱以及对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强大力量和对传统习俗的超稳定性缺乏深刻认知,导致藏俗改良运动失败。这场运动,是驻藏大臣落实清政府在全国推行民风民俗改良统一部署工作的一部分,并非驻藏大臣自己设计实施的专门针对藏族地区而采取的措施。在运动过程中,虽然确有一些方法措施显得简单、粗暴,但似乎与"大民族主义"无关。  相似文献   

18.
中南地区旅游资源极为富厚,尤以少数民族地区最具特色,是建立、发展我国旅游网络得天独厚的地区之一,顺应开发,潜力极大,对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为国家积累资金有着现实的战略意义。本文拟从发展战略上,结合中南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和优势,对旅游业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之初,由刘青山、张子善贪污案所引发的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三反”运动,揭开了当时反腐败斗争的序幕。当时的反腐败斗争,从宣传入手,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同时从高层领导干部的腐败问题抓起,各级领导干部亲自主管抓好这项工作,最后才能赢得这场反腐败斗争的胜利。  相似文献   

20.
新启蒙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左"翼文化人士在北平、上海等地开展的一场新思想运动。学术界对该运动的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主要集中在新启蒙运动的社会背景、发展过程、内容性质、终结原因、历史地位以及与五四运动的比较研究等方面。由于该项研究起步较晚,因此仍需加强相关史料的挖掘与考证,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