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虚词“也”在古代汉语中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用在句中表示顿宕的语气,二是用在句尾表示论断的语气。如《论语·子罕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战?不多也。”前一个“也”字用在句中,顿宕一下语气以引出谓语;后一个“也”字用在句尾,表示说话人对所陈述事情的肯定语气。  相似文献   

2.
粤语语气词“嘅”一般出现在陈述句及疑问句中,具有告知,申明,疑问等语气功能;与“呢”、“啫”和“嚟”这三个语气词连用,分别表达引起注意、判断劝说或不满以及肯定的语气;“嘅”在句中有标记,暗示预设、提示时态及凸显疑问点等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3.
大同方言语气词“哇”的语音形式为[?a30],句法位置不限于句子末尾,还可置于句中停顿处。从句子功能和表达语气看,它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提醒语气等;它用在句子停顿处时,表示延宕语气。与普通话语气词“哇”不同的是,它可以与“么、哩、呀、呢”等其他语气词连用,组成“哇么、哩哇、呀哇、呢哇”等,表达新的语法意义。同时,大同方言语气词“哇”可出现在元音“u”后,还可出现在“i、n”等元音或辅音后,语音环境独特。探析大同方言语气词“哇”,可以帮助我们初步认识大同方言语气词的面貌。  相似文献   

4.
南昌话中作为语气词的“是”很有特色,在普通话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语气词来表示,因而南昌人在说普通话时常常会无意中冒出一个用普通话读音去读的语气词“是”。本文从描写的角度对南昌话语气词“是”的用法作了归纳:一、用于不出现疑问代词的特指问句,表示原因、结果等;二、用于陈述句或感叹句,表示原因、假设、提醒、责备等;三、用于固定搭配“就是”,表示鼓励、警告、评论等  相似文献   

5.
绥宁汉语方言的句尾特殊叹词是非问在汉语方言中比较少见,句尾特殊叹词“啊”“哇”“哦”相当于附加问。三个附加问叹词功能相异,“啊”句尾是表征询的是非问,“哦”“哇”句尾是表求证的是非问,“哇”句尾问比“哦”句尾问信度更高。“啊”“哦”句尾叹词发生句法变调。绥宁汉语方言的句尾选择连词是非问在汉语方言中极为罕见,是汉语是非问范畴的新类型。句尾选择连词“抑是”的产生不早于宋代。“陈述句+ 抑是”是非问有表征询、求证和反问三种功能。“陈述句+ 抑是”是非问句可能来源于一般选择问,“抑是”通过语境吸收和重新分析语法机制语法化为疑问语气词。  相似文献   

6.
《张协状元》中“甚”系疑问词语均是近代汉语产生的,形式多样。“甚”系疑问词语主要用于询问,“甚、甚么、甚底”主要是询问事物或人,“做甚么、则甚、则甚底”主要是询问动作行为或其目的,“因甚”用于询问原因。“甚底”询问句有的属于陈述句与询问句糅合而成的疑问句。“甚”系疑问词语还可以用于反诘或虚指。  相似文献   

7.
"好不好"是汉语语法研究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好不好"在《金瓶梅词话》中共出现了35例,有表示询问性质或状态的,也有表示商量、疑问语气的,更有表示威胁义的语气副词。这些用法有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下来,有的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8.
在《左传》一书中,“焉”字共出现886次,除了作疑问代词115次、作形容词词尾及句中语气词13次、作前置宾语的复指代词一次之外,用于句末共757次。本文试通过对“焉”字前面的述语性质和句子语气的分析,考察全书句末“焉”字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对日语助动词“た”的过去时和非过去时的用法通过具体实例进行了分类说明。表示过去的“た”主要从动作、作用的过去和动作、作用的完了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表示非过去的“た”主要从未来完了,动作、作用等以某种状态继续存在,回想、想起,发现,提出疑问、询问,轻微命令,说话人坚定的决心和确认事实,纯粹的语气等8个方面进行阐述。“た”的非过去时的用法是大多数人认为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本文更加着重说明非过去的“た”。  相似文献   

10.
《搜神记》中的疑问代词“何”仍居疑问代词之首,且出现了较多的凝固形式。本文试从疑问代词“何”及“何”字结构的运用入手,看其究竟有哪些用法。  相似文献   

11.
古汉语中“有”字有一种无定代词用法,它直接用在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前,在表示“存在”义之外,还有称代动词义所关涉的不确定的人、物或事的意义。“有”字的无定代词用法可在语义、语法两个层面加以证明。在语义层面,可通过以前后句、上下文相应词语印证,以对文印证,以异文印证这3种手段来证明。在语法层面,可主要通过以“有﹢动”结构式与动词“有”字的4种结构式“有﹢名﹢动”“有﹢动﹢者”“有﹢所﹢动”“有﹢所﹢介﹢动”及其转换式、等义式的比照来证明。经比照可知,“有”还表示名词的意义,证明“有”是无定代词。  相似文献   

12.
汉语句尾"了"和韩语先语末词尾‘-■'的将来时间用法主要包括将来完成体用法和主观将来时用法。词尾‘-■'的将来完成体用法相对句尾"了"更加灵活,可与不同韩语连接词结合,这与韩语是黏着语,汉语是孤立语的语系差异有关;两者在主观将来时间用法上最为多样,都可表示推测、确信、回想和担心等多种心理,体现了语言的主观化特征。但在主观将来时用法表否定时,虽都需与副词结合使用,但句尾"了"和汉语否定标志词(如"不/不用/别")结合,多用于祈使句;而语尾‘■'则不与韩语否定标志词结合而是与副词"■"结合,多用于陈述句,且这类句子对语境依赖性极强,是语言话用论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什么”的意义和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什么”又写作“甚么”,北方话也说“啥”。在现代汉语中“什么”使用的频率很高,是一个代替事物的疑问代词。不过,表示疑问只是它的基本用法、在实际言语中“什么”还有许多其他的用法,如表示强调、反法等语气,表示轻微、婉转的语义和轻蔑、贬斥的感情色彩等。在学习过程中,基本用法比较容易掌握,其他一些灵活用法较为复杂。为了准确把握“什么”的意义和用法,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一些比较全面、系统的分析与归纳。对各种事物因疑而问是“什么”一词的基本意义和常见用法,它具有指示和称代两种用途。例如:(1)我问你…  相似文献   

14.
关于“差一点 J_w”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副词“差一点”已有的解释提出一些疑问,认为“差一点”在“差一点+Jw(谓词结构)”句中一身而兼否定副词和语气副词二任,对谓词结构表示的动作结果或事情的性状进行否定说明;又强调:虽没“这样”了,但事态变化的趋势在朝“这样”发展以至几乎“这样”了,从而达到一种强烈的语气效果,引出言外之意,表达“意”中之情;而这“情、意”又并非完全由句子本身决定。也取决于一定的语境。至于“差一点+没+Jw”,“差一点”对否定的谓词结构之否定是加强的肯定。在特定语境下,它对否定的否定,表面上是肯定,其实是运用“正话反说”的修辞格表达情意,其语气更强烈。  相似文献   

15.
“亏”最初是一个动词,后逐渐虚化为一个语气副词.从表示“(使)受损”的“亏1”到表示“幸亏”的“亏2”,是说话人的观察视角从受损事实转到受益条件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句法结构的重新分析,还出现了“多亏”“亏得”等用法类似的复合词.从“亏2”到表示讥讽的“亏3”是说话人从表述一个原因前提到引述一个正常期待前提的过程.“亏3”句用这一前提与实际结果不合正常期待进行对比,表达情况的不合常理,从而传达讥讽语气.这两个语义变化过程都伴随着意义的虚化和功能的泛化.对“亏”的语义考察也能为“亏”的词性界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判断句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古代汉语判断句进行了系统梳理:"者""也"相呼应表示判断,是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名词性谓语前的副词起加强语气或修饰的作用;作为判断词的"是",是由指示代词的"是"转化来的;"为"在先秦时期已开始演变出表示判断的用法。此外,文章还对"是"、"为"表示判断的用法与其它用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1.0 语气助词“的”的语法作用 语气助词“的”是指用于陈述句句末,表示肯定和确认语气的助词。它在句子里的存在不是出于结构上的需要,而是出于句子所要表达的某种语气的需要。它也不是隶属于哪个词或短语的后附成分,而是属于整个句子的。“的”在句中  相似文献   

18.
汉语立法文本中有一种“者”字句式,即句子主干的主语是一个“者”字结构,表示法律规范的假定,分项则复指“者”字结构之内的一个名词性结构。“者”字句式的直接来源是《大清新刑律》,其源头是日本《旧刑法》。“者”字句式来源于黄遵宪对日本《旧刑法》的翻译和改造。黄遵宪对日本《旧刑法》“者”字句式之“上下‘者’字结构”进行直译,对日语的“时”字句式等进行改造。  相似文献   

19.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让”字存在共时平面的多种意义,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现有文献主要认为在现代汉语中“让”字有动词和介词两种用法。这种传统语法研究视角使得学界对“让”字在语言实际使用中的功能考察缺乏一定的解释力。文章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加的夫语法模式为理论指导,系统探析“让”的意义及句法功能。研究结果表明,现代汉语“让”字有动词、介词和“让”成分三种功能。作为动词,“让”说明小句的谓体,并体现过程意义;其中表致使义的“让”也应为动词而非介词。作为介词,“让”的功能是引出过程的施动者;在句法上,“让”与其后的名词词组组成介词词组一起说明小句的补语而非状语。作为“让”成分,“让”字为一种语气结构标记,没有经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