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识构架在哲学史上是为解决认识何以可能的问题而提出来的重要概念。康德明确提出认识构架是一种概念性的感性结构方式,是连接感性与知性的中介,但他没有对构架的来源作出科学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为正确解决认识构架问题指引了正确方向,特别是列宁关于认识论的全面研究纲领,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皮亚杰在现代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发生认识论",则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为正确解决认识构架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科学基础,使我们有可能对个体认识构架的起源、发展和功能作出科学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问题 ,是历史上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对此问题较为自觉研究的 ,只有德国古典哲学家 ,特别是康德。康德的图式说不仅提出了认识过程中主体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结构问题 ,把主体自身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了 ,而且开创了现代认识论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之先河  相似文献   

3.
让·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创立的发生认识论在认识论研究方面开辟了一条别开生面的新途径,较有成效地回答了一系列带根本性的认识论问题。可以说,发生认识论在许多方面支持、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同时,发生认识论也有许多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地方,暴露了它的不足,缺陷和错误。因此,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是一项极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只是一个初步的探讨。关于认识的对象任何一种认识论,都不可避免地要回答和说明认识的对象问题,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也  相似文献   

4.
“认识如何可能?”这是近代认识论史上的重大问题。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机械性和消极性,决定了他们无法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康德认识论凸现主体能动性的伟大作用。从而唯心地在主体自身达到主客体的同一.只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以实践观去说明人的认识活动,才真正解决了主、客体的同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经过的认识论的中介环节,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走过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才成为科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5.
西方认识论理论发展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古典哲学阶段,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型,这就是力图把主客体结合起来去考察认识活动的各个方面。这种转型是康德开始的。康德把人们的认识分作三个范围或阶段(环节):即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人心具有三种先天的认识能力:感性、知性和理性。知性作为认识的主体,是以先天的12范畴为框架进行综合统一活动的纯意识,是认识的根本条件。本文对康德的范畴的规定性、范畴的作用和功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主体的认知结构的核心要素是思维方式、科学知识、价值观念。认知结构制约主体对认识目标的选择,制约其对信患的加工和整合,制约其对客体的系统解释。  相似文献   

7.
康德的先验哲学是西方哲学史上的转折点,他以其先验主义的理论视角厘清了以往形而上学所存在问题的根源,并作出了评判,在此基础上,又对未来形而上学进新了重新的建构。而在这一过程中,经验,作为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始终都发挥着极其重要和特殊的作用,可以这样说,形而上学形成之缘起、评判之标准以及最后之归宿都与经验存在着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往的认识论不研究人类认识的发生问题,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填补了这一空白.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与儿童个体思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相似的.由于二者具有相似性,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儿童思维过程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探讨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笔者曾针对W·斯台格弥勒的所谓“范式变更使世界本身也变了”(见《科学哲学中的革命—围绕库恩科学观的争论》,《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0年第1期)的观点,提出“要区别观察客体自身与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的界限”。并认为:“观察客体自身并不会因理论结构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只是观察主体所认识的观察客体。即由于理论结构的改变,使观察主体对客体的观察的角度、范围以及所作的观察结论发生了变化。”(见《哲学研究》1983年第6期)胡俊卿同志在《也谈观察中主体和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从科学哲学的角度评价皮亚杰的心理学,肯定其在心理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然后从几何学的角度对皮亚杰关于儿童守恒观的发展理论进行重建,提出零维守恒、一维守恒、二维宁恒、三维守恒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论主体能动性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体具有能动性,表现主体能动的选择性、目的性和创造性在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主体能动性所产生的认识结果是否正确要依靠实践检验,认识与实践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主体在认识活动中能动作用的发挥要受到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所使用的认识工具和所认识对象的自身规律性等种种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人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学习专业知识和运用科学方法充分有效地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对客体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2.
康德认为,德性行为只能是出自于责任的行为,以自由为前提。如果行为以感性或情感为依据,最多只能导致行为的合法则性,而不可能产生德性。除了感性的情感外,还有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道德律作用于主体的结果,而不是道德行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市场竞争已进入服务竞争时代。企业竞争的焦点转向服务。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新的利润源。我国企业应更新观念,采取措施,重视服务因素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适应市场竞争的变化,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4.
探索思维“奥秘”,打开思维“暗箱”,是思维着的主体——人,从而也是哲学长期以来力求解决、但还没有真正解决的“永久难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管在过去、现在或将来都会促进哲学认识论的划时代发展。事实上,现代科学和哲学的深刻变化,已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寻找解决这一重大问题的契机创造了现实的条件。不过,限于篇幅,本文着重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对高度发展了的诸多相关学科,特别是原始思维、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等进行了综合和概括,并在此  相似文献   

15.
16.
在探求审美客观必然性的过程中,经验主义美学陷入“审美趣味无争辩”的境地,理性主义美学则将审美与认识等同起来,从而取消了审美的独立性,认识论美学无法自圆其说。“应当”(sollen)是考察康德美学思想的一个关键词,不同于必然性,它表示一种应然性。“应当”一方面表明反思判断力与知性、审美与认识的联系与区别,另一方面是一种自由。由此康德认为审美的必然性是主观原则上的“应当”,从而超越了认识论美学。  相似文献   

17.
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基础上的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成果之总和 ,通过社会传递机制被内化为主体的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在认识发生过程中对感性信息材料具有选择和建构作用。研究认识发生过程中的社会作用机制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8.
论述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是人的认识创新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认识主体为认识创新明确了方向,认识主体的意识创造性是认识创新实现的灵魂。认识客体是认识创新展开的前提和基础,认识客体对认识创新具有制约作用。认识工具是认识创新活动得以实现的桥梁,认识工具的价值性是认识创新活动有效展开的基础,认识工具的创造性是认识创新活动成果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9.
论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理性因素作为主体认识结构中的一个恒常性要素,对主体的认识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情感、意志、需求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活动起着选择、调节控制和驱动的作用,直觉、灵感等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发展起突破和创造的作用。把握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认识过程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20.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过程中 ,传统认识论强调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主导性作用。人本主义突出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 ,这种作用表现为 :刺激认识目标的实现 ,确定行为目的 ,调节思维定势 ,实现善和美的追求。非理性因素的探讨对于理解认识过程的辩证本性和认识过程的完整性 ,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