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夏衍电影改编理论在不同社会文化语境下的历史境遇进行比较,以探索该理论在当下文化语境的现实意义。分析认为,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夏衍电影改编理论不断经受历史和时代的检验,并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和鲜明的实践品格;尽管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娱乐化、世俗化改编的兴盛使夏衍电影改编理论遭受冷遇,但该理论对认识和解决当下改编实践中存在的价值迷失、叙事贫弱、民族化色彩匮乏等问题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文学生成的时代文化语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文本是在一定文化语境中表述的,因此,文化语境对文学文本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对一个作家来说,他所处的时代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他的创作必然会发生变化。对一个时代的文学来说也同样如此。新时期中国文学为什么会发生整体性的变化?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影响并制约着80年代与90年代的中国文学生成的文化语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电影的概念根本上是一个文化核心的概念,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和与世界电影整体发展的不断接轨,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少数民族电影的文化概念内涵就是实现在全球化电影产业链条下的发展概念和世界语境下的文化平等对话权利。这一理念不仅可以让少数民族电影在文化特性上展现其概念的包容性,也可以藉此拓展少数民族电影在全球语境下的产业特征、审美维度与商业价值,对进一步研究少数民族电影的未来发展走向具有现实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4.
"戏剧式改编"曾是中国电影改编的重要方式,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戏剧式改编"经历了产生、发展、鼎盛、衰落的演变轨迹。"戏剧式改编"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并随着"戏剧式电影"观念的兴盛而逐渐走向繁荣;20世纪50~60年代是其鼎盛时期,涌现出了大量"戏剧式改编"的电影作品,并形成了以夏衍为代表的"戏剧式改编"理论;1980年代以后"戏剧式改编"引发争论,在质疑声中逐渐走向衰落。但作为一种拥有强大生命力的电影改编方式,"戏剧式改编"对当前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电影改编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大众传媒方式越来越多地涌入国际市场;并以其受众面广,表达形式多样发挥着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作用。电影不仅在教育、娱乐等方面不断发展,其商业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切都对电影的翻译,特别是电影片名的翻译提出了新挑战。由于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不同的文化因素、表达习惯、商业因素等,因此译者在翻译片名时,语境顺应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和制约尤为重要,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语境顺应是实现理想翻译的关键,也是评价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本文主要从电影片名的特点和功能着手,论述了语境顺应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功效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电影片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语言,在语言功能方面有其特殊性。本文从顺应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电影片名的翻译主要顺应了译入语的文化语境、语言结构、片名的广告性和定位读者的期待视野。指出:任何一种片名的翻译都有其存在的理由。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日渐繁荣,并逐渐形成了官方与民间、本国与海外共同构建的海外传播机制。日益丰富的海外传播实践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深刻地置身于民族性与世界性杂糅的文化维度中,造就了海外银幕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多元驳杂的文化图景。本文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历史,观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路径,并研究在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语境中,海外银幕上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本的话语构成和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9.
论新中国社会主义经典电影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这种新,不仅意味着新的执政党、新的国家政体,对于民众来说也意味着新的生活、新的世界、新的理想。新中国电影与过去几十年不同,在体制上,从私营为主体转化成为了完全的国营;在性质上,从娱乐、教化、启蒙等多种功能的混合转向了以政治功能为主体;在传播上,从以城市市民为主要对象的流行文化转变为面向以“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政治文化。新中国电影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电影,它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电影承担着代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重新书写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历史、阐释中国社会走向、完成中国大众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建构主流意识形态权威性的使命。新中国电影在1959年和1962年前后创造了两个高潮,诞生了一批经典社会主义电影,形成了独特的电影意识形态和电影修辞系统。  相似文献   

10.
试论中国电影的后现代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文化包括两个部分 :后现代性文化和后现代主义文化。当代中国社会为中国电影提供了一种后现代语境。文章分析了后现代性电影与后现代主义电影的各自特点 ,指出后现代性电影是电影游戏 ,后现代主义电影是游戏电影 ,中国电影表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影如何建构一种既能够被本土的电影观众所接受,又能够被海外的电影市场所认可的文化价值观,是中国电影在全球化的历史语境中实现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求我们的电影在满足观众娱乐需求与审美想象的同时,也要完成对中国电影文化价值的正确定位,将一种符合人类多元文化取向与中国国家核心利益的文化价值观“植入”到我们的电影叙事体之中,进而完成中国电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2.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讨论电影的叙事本身是一个随着语境和层次浮动的问题域。针对中国电影目前的叙事和诗学问题,可从电影的商业性和艺术性两个方向来分门别类地谈论和分析。这两个问题具有不同的问题指向性和解决办法以及各自的等级性。在电影的商业性层面上,须解决电影中的文化和接受问题,处理好民族文化和全球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主流文化和亚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如何提高接受美学意识;需要精心提升电影叙事技术和叙事谋略。在电影的艺术性层面上,则要对电影诗学进行建构,并形成中国电影情节信码模式,坚守伦理底线。这样建立一种思考问题域和解决方式之网络,意在为"从何种层次上谈论中国电影的叙事是合法的"这个问题澄清话语关系,做到研讨中国电影叙事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从文学文本入手,探讨经过修辞移植后的电影文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笔者以莫言的小说为例,分析了文学文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表现。从小说《白狗秋千架》到电影《暖》两种文本间成功的修辞移植,让我们清楚地看到大众文化语境对文本修辞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电影角色是塑造意识形态、传播国家主流文化价值的重要工具。对1919—2020年中国角色在欧美电影中的形象变迁的分析发现,在各个历史阶段,中国角色的形象并不单一,但中国角色形象的变化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欧美电影创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主观臆想转变为客观接纳,从对中国人或恐惧或蔑视的态度转变为局部的肯定。然而在目前欧美的主流电影中,中国人及中国文化总体上还是一种抽象符号,缺乏坚实的文化内涵。在方法论方面,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文本进行数据挖掘的研究方法既有客观、高效的优势,也有受制于原始文本材料质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席格 《南都学坛》2014,(4):46-50
消费文化语境中小说的电影改编,愈加重视利用各种元素以实现商业价值,而相对弱化了对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追求。从《盗官记》到《让子弹飞》的改编,通过创意的影像画面、戏谑调侃的对白、戏剧化的情节满足了观众的娱乐化需求;重构的英雄观念、博弈的政治观念、费解的影像隐喻及对现实境遇的关怀,则是满足了观众的精神消费需求,呈现出鲜明的消费文化语境特征。影片精彩的故事重述、良好的市场效应以及争议的文化内涵等,从编剧体制、改编模式与评价准则、商业与艺术融合等多个层面,对当下提升小说电影改编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当代翻译中的文化研究理论赋予了跨文化交流中的名物传译新的视域,这就是翻译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语境的转换所形成的历史阐释,作者认为,集中体现于名物传译中的文本与话语的翻译转化中,含有原文语境的新阐释,这种阐释是建立在物质形态上的历史解读,传统的文学翻译研究中忽视这种阐释的价值的错误是建立在自我中心的文化价值观之上的,从跨文化语境解读文本是当代翻译文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片名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电影制作者的艺术创造力,具有帮助受众提高审美能力的语用功能,同时它又具有商业广告的语用功能,在影片的宣传推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片名作为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特殊文本,其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从语用学的角度,以Verschuen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探讨顺应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提出电影片名翻译中语用顺应的四种翻译策略:语言结构顺应、文化语境顺应、受众心理顺应和商业效应顺应。  相似文献   

19.
文化语境理论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翻译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翻译时对源文本语境和目标文本语境差异的协调作用上,以目标文本为主要研究目标,兼顾源文本,从而提高文本的可译度,达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有效转移。文本的可译度是可变的,随着不同文化语境的融合和趋同,文本的可译度也在不断地提高。  相似文献   

20.
电影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已成为人类学者对于大众文化的研究文本.当代人类学语境中的电影研究,已成为人类学者观察社会的文化视窗.电影研究进入人类学研究视域,带来了电影研究方法论的变化.人类学者将电影视作文化系统中的文化符号与视觉表征,并采取不同研究取向展开影像研究.当代人类学电影研究已出现符号学取向、民族志取向、感知人类学取向及新艺术史取向,他们从各个不同取向的影像中观看社会的文化意义与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