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清末民初的政坛上是一个风云人物;而作为一个学者,在学术领域中,也有所建树。在他留世的大量著述里面,我们不仅看到了他的广博而深湛的学识,而且由于他摒弃了先于他半个世纪前产生的乾嘉学派的严重脱离实际的学风,重视实际,以“经世致用”为治学的指导原则,以占有资料为研究学问的出发点,因而形成了他独有的良好的治学风尚。梁启超的这种风尚,在他的一生的治学过程中有所体现。他还写了相当数量的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如《治国学杂谈》,《中国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2.
曾敏慧 《云梦学刊》2006,27(3):10-11
陈平原先生在当今一代的学者中是出类拔萃的。参读余三定老师《博取杂用,守旧出新——陈平原治学述略》(载《云梦学刊》1994年第1期)及一些资料,觉得陈平原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人间情怀”。陈平原先生的学术追求、学术思路、治学方法、治学精神是学术界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这一代人认真学习、思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戴震是清代学术集大成者,他的治学方法对乾嘉学派的形成及其治学特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求实的朴学作风,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治学     
被当今世界公认为人类有史以来十大作家之一的鲁迅,同时也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伟大学者。他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接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若干学科,后来经过长期刻苦治学和勇于在变革现实社会的斗争中不断地探索、总结,这不仅促进了鲁迅世界观的转变,奠定了鲁迅坚实的学术根柢,使他的学识既博大且精深,而且对于他的文学创作,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鲁迅比起许许多多缺乏高度文化科学素养的所谓“纯”作家来,他的高明之处与迥异之处,我以为就在于他既有艺术家的敏感又有学者的沉思。一生治学的鲁迅,在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中都有精深的造诣和辉煌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治学经验和从事学术研究的科学方法。探讨他的治学经验及学术成就,是我们全面学习鲁迅,继承鲁迅思想遗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论语>一书是孔门儒家的重要典籍,记载了万世师表的孔子作为杏坛第一人对他的弟子们的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相得益彰.<论语>中关于"学"之问题有多次探讨,或孔子自身治学讲学,或孔子教导弟子求学,其关于求学、治学、教学的经历、态度和方法对今日教学治学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发覆·实证·务实--论顾诚先生的治史成就及其风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勇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223-230
顾诚先生是知名的明清史专家.他出身书香门第,承北师大厚重学风,一生致力于明末农民战争史、南明史和明代卫所制度的研究.他长于考实,治学谨严,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密切关注社会重大问题,发前人未发之覆,在学术界独树一帜.他的实证、求实的治学态度与方法,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淡泊名利的身体力行,不但成为创造学术精品的典范,也体现了一个历史学家应有的崇高品格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7.
段玉裁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注》被公认为是解释《说文》的权威性著作.段氏博学自信,有严谨和重实的治学态度,他在治学方法上的成就,也是令人瞩目的.他在《说文解字注》中,运用了包括比较互证法、逆向思维法、历史发展法、朴素辩证法在内的多种科学方法,从而使《说文解字注》成为我国文字史上的一部巨著.  相似文献   

8.
钱穆一生的学问宗主,是民族、历史、文化三位一体的“大文化史观”.其治学的基本立场,决定了他对祖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温情与敬意”.钱穆毕生坚持的治学路径是史学的,而非哲学的.这与他对中国传统学术的认知与评价有关.钱穆治学的逻辑方法,是“推寻与会通”.所谓“推寻”,就是寻求新知,发现问题;所谓“会通”,就是贯通事理,解答问题.钱穆探寻学问的重心,不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社会前进的趋向,而是“人生的内在面”,也就是余英时说的为中国人招“魂”.钱穆一向认为,学问关键处是“察”历史之“变”.他反复告诫学生,要区别大变与小变,善于从历史进程各时期的变动中,寻求历史的“大趋势”、“大动向”,从“变”中看传统、精神、力量、生命、个性.钱穆曾多次对学生论及专业训练的“出入”、“功力与智慧”问题.他认为,这里面既包含了古人的治学经验,更是自己的“做学问的方法论”.其要点是“治学当就自己性近,又须识得学术门路”.总之,概括钱穆学术研究的内在理路,就是“探人生文化真谛,为千年故国招魂”.  相似文献   

9.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里具有多项学科的成就。他不仅在文学,而且在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上都功绩卓著。他是我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也是富有创见、硕果累累的古文字学家。关于他在古文字学上的成就,近年来有少数文章作过评述。作为一个学术课题,还应深入探索他的治学方法,总结他的治学经验,进一步推动我们今天这个领域的研究工作。本文专就他早期研治甲骨文字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一初步的阐述,抛砖引玉,就正于专门家。  相似文献   

10.
<正> 28年前,优秀的共产党员、杰出的社会活动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杜国庠积劳病逝.时光的流逝,没有冲淡人们对杜国庠的缅怀和敬仰.无论在敦品和励学方面,他都堪为我们的楷模.今年,恰为杜国庠的百岁诞辰.进一步学习杜国庠的崇高品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无疑对从事振兴中华、统一祖国的人们——特别是社会科学工作者和知识分子——具有积极意义.我们的时代尤其需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学术繁荣而献身的精神.实际行动,才是对杜国庠的最好纪念.  相似文献   

11.
今年九月,是我国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和书法篆刻学家容庚先生九十周年诞辰。他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但他八百万字的学术著作、矜慎不苟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治学方法,永远值得后人借鉴和学习。一容庚先生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一八九四年九月(夏历八月初六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他是长子,父亲去世时,他才十五岁。此后,他便在四舅邓尔雅的指导下,研读《说文解字》和学习书法、篆刻,有时跟从叔父容祖椿  相似文献   

12.
卓炯教授是我们尊敬的著名经济学家。他离开我们已整整五年了。然而,他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以及他坚持真理、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治学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我们为加快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再上新台阶而不断开拓、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3.
袁向东 《晋阳学刊》2004,16(6):64-66
<清代学术概论>是梁启超后期著作,影响深远.梁氏所言,虽是对有清一代学术的总结,但也包含着治学为文的一般原则.他理想的学者生存状态是为学问而学问,我们从梁启超的论述中还可以具体地将传统学者的生存状态归纳为家学、科举、为官养士、课徒等.  相似文献   

14.
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郭沫若同志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我国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郭沫若同志在旅居日本期间,为了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着手进行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他曾与当时在燕京大学工作的我国著名金文学家容庚同志作了多次通信,探讨有关学术问题。现由容庚同志保存的郭沫若同志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三年问所写的信件共有五十余件。承容庚同志同意,我们选了其中的十二封在本刊发表。这些信件,为我们了解郭沫若同志在日本期间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情况提供了重要史料,我们也可以从中学习郭沫若同志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而得到启示和教益。——编者  相似文献   

15.
<正> 我的父亲金应熙教授原本爱好数学和天文,后来却转向史学并将毕生献给了历史研究.在我们的家庭中,唯独我没有研究历史,却转而学习自然科学并成为一名生物学工作者.然而也许是由于从小受到父母亲的教育和熏陶,耳濡目染,我对父亲的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在逐渐走上自然科学研究的道路以后,我才深深地体会到,父亲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历史学家,他既尊重史料,又善于博采众家之长,他  相似文献   

16.
顾炎武以"考据学"为手段,在浩繁的著述中以"求真务实"的特点展现着自己思想的魅力.他把儒学之精髓概括为"经世之经学",对儒学的道统作出了独特的经学化的分析和诠释.在对宋明理学的反思中,顾炎武旗帜鲜明地反对陆王心学,批判陆王心学的空疏无用,尊崇经学意义上的程朱儒学,提出"经学即理学"的学术口号,他以经典考据为治学之方法,以经世致用为治学之目的,建构了通经致用的经学道统观.  相似文献   

17.
李庆立  崔建利 《东岳论丛》2003,24(2):111-115
胡应麟是明代后期一位学者和诗论家。他一生酷爱藏书、读书 ,在科举仕进屡屡失意的情况下 ,把“立言”作为实现自己功业理想的方式 ;他依靠自己丰富的藏书 ,勤于治学 ,一生著作等身 ,取得了以诗学理论、图书辨伪为代表的多方面的治学成就。  相似文献   

18.
姜亮夫先生是著名的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专家。早年曾师事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章太炎诸先生,涉猎广博,功力颛深,在楚辞学、敦煌学、古汉语、古代史等领域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写下了约千万言的著作。以资料为其治学基石;以语言与历史为其治学中心;以综合与贯通为其治学方法;以耐劳与求实为其治学态度。  相似文献   

19.
孙冶方同志,是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他在经济科学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崇高的共产主义品质,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他那探索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勇气,都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他的逝世,是我们学术界的一个很大损失。 为纪念孙冶方同志,仅就他的价值论谈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王润英 《北方论丛》2021,(2):96-111
20世纪著名的文学研究专家谭正璧的日记手稿,保留了他自1917年到1924年间的日记。在此期间,处于成长关键期的谭正璧数度去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正炽的上海。日记展露了他敏感多情、秉直尚侠和善改易变的鲜明个性,留下一张自绘的"青春写真";谭正璧酷爱读书,日记亦记录了他从适意泛读到专事研究的阅读变化,以及在阅读中如何摸索出一套伴随终生的治学方法;谭正璧通过日记标记生命刻度和留存著述资料,也将日记当作日课以磨砺心智和训练写作。他的经历展示了一个近代学人的自我养成,是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旧文化碰撞下求学治学的缩影。《谭正璧日记》的发现,对于研究谭正璧和了解20世纪早期上海等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