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丹  吕映 《齐鲁学刊》2020,(2):153-160
陶行知的儿童文学创作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上具有拓荒意义的重要成果,其儿童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度在于以儿童身份的确认作为创作的目的,其创作文本在主题和形式上表达的是真正的儿童意识、儿童声音以及儿童权利。陶行知通过完整的儿童世界的审美书写对儿童作为人的意识唤醒的行动推进,是从根本上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建立其独立的人格,是作家站在文学创作立场上对于儿童童年精神的一种艺术传达。文学家的教育情怀与教育家的文学情怀是陶行知儿童文学创作实践中同质异构的两翼,共同构筑了其儿童文学创作的基础和特色,从生命、人生的角度看待童年,其笔下建构的理想儿童含蕴了为现代中国寻找健全人性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2.
随着网络与电视媒体的普及,儿童生活空间、游戏空间越来越小,与自然接触的时间和机会也越来越少,正常的童年被异化和压缩,这种生活状态违背孩子的自然生长规律,是非"童年生态"的生活。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家遵循"儿童本位"的创作理念,从儿童的成长规律出发,通过健康的游戏和回归自然的书写,塑造了一个个活泼、自由的儿童形象,呈现出属于童年本身的生活状态,体现了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鲁涛 《云梦学刊》2011,(1):115-115
谭旭东著《童年再现与儿童文学重构——电子媒介时代的童年与儿童文学》一书,由黑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该书是第一部审视电子文化场景中童年和儿童文学的互动关系及电子文化场域里儿童文学艺术嬗变的学术著作,著者探讨了童年的历史建构及电子媒介对童年的解构,  相似文献   

4.
杨宁 《理论界》2010,(1):129-130
儿童文学的童年指向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文本里会表现出或隐或显的差异。在以中央苏区革命历史斗争为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童年指向呈现出由隐至显的发展线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品成的《赤色小子》等作品的出现,标志着这类题材的儿童文学作品的童年指向真正浮出历史的地表并走向儿童文学的本体。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是至真、至善、至美的文学,很多成人热爱阅读与欣赏儿童文学作品,他们震撼于儿童视角所发现的简单而深刻的真;感动于儿童天性的善良与美好,回味那由童贞、童趣所引起的似曾相识的童年经历,从而怀念自己的童年经历。正是儿童文学的这些审美乐趣吸引着成人,在指导儿童阅读的需要之外还对儿童文学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诞生于“五四”时期,以往的研究多关注“儿童本位”的理论收获,本文从“五四”儿童文学创作的美学风貌入手,来考察其现代性的具体表现。这一时期创作中的“新质”主要表现为自然美、情感美、游戏美以及洋溢着浓郁的“幼儿味”,格调优美,在形成中折射着“五四”文学的时代光影,并受到外国儿童文学的深刻影响。创作中对儿童性与文学性的双重注重,标志着中国儿童文学审美现代性的初步确立,但其创作实绩未能达到其理论倡导的完美境地。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儿童文学研究逐步深入,历史已经水到渠成地提出新命题:在不同民族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中探究其特色,并寻索某一方面的启示,使民族儿童文学成为中华儿童文学总体文化精神的一个充满生气的部分。作者对回民作家王俊康及其文集进行了深入探讨,正是其上述观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女性作家凸现了少女小说创作的优势与特质,特别是书写关于“母亲的女儿”与母亲的关系,女性作家一方面拥有深层的童年记忆与少女情结,对少女心绪有着敏感的体会与艺术的把握,另一方面作为成年女性她们有可能兼备女儿与母亲两种角色的体验,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更深刻地表达女儿来自于母体又要脱离母体,既亲近又疏离的错综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女性作家凸现了少女小说创作的优势与特质,特别是书写关于“母亲的女儿”与母亲的关系,女性作家一方面拥有深层的童年记忆与少女情结,对少女心绪有着敏感的体会与艺术的把握,另一方面作为成年女性她们有可能兼备女儿与母亲两种角色的体验,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中更深刻地表达女儿来自于母体又要脱离母体,既亲近又疏离的错综复杂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儿童是一个独立的生命存在,是独特文化的拥有者。童年不仅对于整个人生具有“基础性”、“扩展性”价值,而且其本身也自有浑然天成的独立意义。正因为如此,儿童观的演进成为儿童文学审美独立的前提。而在此基础上,儿童文学成为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通道与喜闻乐见的想象游戏,既为孩子们提供了阐释的娱乐,也成为儿童语言学习的资源,它对于儿童“化影无形、润物无声”的浸染和抚慰、昭示与引领。沉潜在童年生命里,并最终成为陪伴孩子一生的精神结构与心灵气质。  相似文献   

11.
李英 《学术探索》2009,(1):115-120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在观念上发生了本质性变化,“以儿童为主体”的儿童文学创新意识推动了儿童文学与儿童读物的创作、编辑和出版。相对而言,儿童文学理论在中国仍然处于弱势地位,亦存在种种困惑和不足。儿童文学理论研究一方面受到当代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语境的制约,另一方面,也参与当代文化和意识形态建构。因此,在文学话语内部批评儿童文学,是确保儿童文学既保持其独立性及特点又融汇于文学话语之中的有效途径,从而确保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在与外界的不断交流中保存自己,并且形成一个不断变化又相对稳定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儿童文学创作规律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文学创作规律论略张锦贻儿童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把美给予儿童。换句话说,作家通过儿童文学创作,给儿童以美的愉悦、美的启迪和美的教育。因此,追求美的理想,创造出儿童乐于接受和十分喜爱的美的文学和文学的美,是驱使一个儿童文学作家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活动的...  相似文献   

13.
蛹与蝶--解析中国当代女性儿童小说作家笔下少女的成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80年代起,儿童文学领域内的女性作家群崛起并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书写风貌。她们笔下化蛹为蝶的少女,在自我与他人的磨合交锋中走向成长。这些文本既有成年女性作家的生命体验与童年情结,又有对当下少女成长的关注,透露出童年梦想及诗人梦想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不一样的卡梅拉”通过对卡梅拉家族成长叙事的书写,展开了一系列的精彩故事,这既紧贴成长中儿童的心理世界,唤起了他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又触动了成人内心深处潜藏的童年温暖记忆,而宏大历史文化叙事的巧妙编码、代际往复循环的成长故事演绎、“双隐含读者”的预设等又是其网络热销的重要保证。同时,“不一样的卡梅拉”的成长叙事对于中国绘图本儿童文学的创作,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书泉 《江淮论坛》2004,(5):100-106
"大自然文学"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全球化和现代性文学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流派和形态.在中国,则是以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大自然小说为雏形.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的原因,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八十年代以"自然、土地与人"为题材、主题的"寻根小说"只能被视为准大自然小说.当代真正意义上的大自然小说脱胎于儿童小说.从儿童小说到大自然小说的演变、转换,其内在机制是儿童文学作家的传统儿童文学观向现代儿童文学观的嬗变.大自然小说开拓了当代小说创作新的领域,显示了新的小说美学原则.进一步培育、发展.可望在小说创作方面建立当代文学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秦牧不仅为成人创作,也为少年儿童创作。最近,笔者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阅读了洋洋40万字的《秦牧儿童文学作品全集》(新世纪出版社1996年出版),深感强烈的思辨色彩体现在他儿童文学作品之中,凝成了他儿童文学作品独有的风格。一秦牧生前说过,他从事儿童文学创...  相似文献   

17.
多元媒体背景下的当代儿童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这个五彩斑斓的多媒体时代,网络化在对传统儿童文学的阅读和创作形成强大冲击的同时,也有助于儿童文学创作群体构成的丰富和创作原动力的充分释放,少儿文学的游戏精神、娱乐精神会随之强化,文学价值观的表达也更接近少年儿童的本体世界。伴随着立体化、工业化的运作方式,儿童文学逐渐成为一种全方位覆盖的跨媒体的文化产业。而儿童性、文学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结合,又展现出文学创作多元化的倾向,体现着儿童文学作家新世纪的文化选择。  相似文献   

18.
李红叶 《云梦学刊》2004,25(3):80-83
中国儿童文学追慕安徒生童话,并使自身的创作获得现代品质。安徒生童话对严文井的童话创作产生了多层次的深刻影响,其影响不止于语言与意象,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渗透。严文井对童话诗性与哲理的追求及鲜明的现实关怀更直接源于他对安徒生童话浓郁诗意和人道主义精神的推崇。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和儿童文学观念的不同,以及安徒生创作的个人性奇迹,对中国儿童文学而言,安徒生童话是一个高不可及的范本。  相似文献   

19.
民间文学是生成儿童文学的土壤.在儿童文学独立之前,人民群众的口头创作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成为历代儿童天然的欣赏客体.儿童文学最早的创造者,就是从民间文学作品中得到启示,创造了独具审美价值的儿童文学的,民间文学是滋养儿童文学的源泉.在对民间文学传统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对民间文学创作方法的汲取与创新中,儿童文学茁壮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20.
汪晓军(笔名晏苏)的儿童文学写作具有深刻的间性意识.二十多年来他坚守儿童本位,探新创作了多种文体的优秀作品,在西部儿童文学作家群中是独树一帜的.整体追寻其创作脉络,清理分析不同阶段其间性意识的具体内涵及表现形态,有助于展露这位作家艺术思想的形成及发展过程,进而肯定并彰显其审美理想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