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的中国文学史,是由一代又一代、一地又一代的文学组成的综合体.对于地域文学史的研究,有利于探索中国文学发展的规律和开创未来.洋洋 80万字的<江西文学史>上起晋代文人创作,下至 20世纪末期,绵延一千六百多年,是迄今为止惟一完整的江西地域文学史 .本书建构宏大,史料丰厚,史论结合,脉络清晰,是一部广收博取的深致著作,也是地域文化研究的开拓与深化.著名文学评论家张炯和缪俊杰先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江西文学史>作出了中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韩少功是知青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2002年他出版了第二部长篇小说<暗示>,再度引起评论者的注意.他放弃传统的小说叙事模式,在探讨语词内蕴的<马桥词典>之后,又聚焦于理性的思考和具象的解读,尝试文学与理论间的文体置换,虽然论者对此有不同观点,但二十多年来韩少功在小说创作道路上不断找寻突破点的精神,是不容忽视的.本论文为能理解韩少功文学实验的义涵,重新追索其小说创作历程,拟由三时期探讨韩少功由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到<马桥词典>的创作历程首先是1979到1983年的知青小说,创作主题偏重在政治与人的关系;其次是1984到1995年的寻根小说,创作主题走向文化与人的关系;最后是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创作主题环绕在语言、文化与人的互动关系.沿此路迹追索,可较清晰地认识韩少功走向<暗示>的历程,以及他在文学道路上的探索精神.  相似文献   

3.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早期,毛泽东1944年3月的<关于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问题>的讲话,是一篇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建设指导方针的重要文献.它继承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着重从"建设"而不是"革命"的角度来论述新民主主义文化的问题.可以说,从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到这一篇讲话,实质上是随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初步发展,毛泽东在文化方面批判殖民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文化和旧民主主义的文化,建立以延安文化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闫秋红 《学术论坛》2005,2(4):168-171
关于<生死场>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从东北地域文化角度讲,<生死场>再现了野蛮之祸与野性之美两种极端性的文化品格和主题意向.这些本来并不具备什么政治觉悟的东北农民,他们所具有的原始野性的生命意识和复仇主义精神却恰恰在无意中适应了抗战的需要,因而抗战主题仍然是<生死场>多义主题中不可被忽视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悖论的文化--20世纪末叶中国文化热点现象扫描>一书,从制度文化角度切入当代文化热点现象的分析与阐释,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透过制度与文化相互嵌套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其间的隐秘联系、错位与裂缝,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悖论的文化>一书分三个时段,对20世纪末的文化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启蒙的现代性",二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冲突和悖反,基本上反映了学界近年来现代性研究的两个理论焦点.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当代文化重建进程中知识人应有的精神准则,体现出一种反思、批判的学理性立场.  相似文献   

6.
尽管<废都>在文化趣味和艺术性上都存在着某种与现代生活不和谐因素,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本,它仍然为解读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丰富内容.本文通过对<废都>的文化分析,描述了社会转型期文人价值的失衡,"传统之城"的解体,及无家可归的精神境遇.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上,德国古典哲学的精神生产理论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一方面,它从"人"的角度考察了精神生产,指出精神生产是人性的张扬和超越,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重要根据.因此,从方法论上它摆脱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从"物"的角度考察精神生产的片面性.另一方面,它又从精神生产的角度来理解人,把人当做精神性的实体,把精神生产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或人特有的生命活动,把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当做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或人生的最高境界,从而深化了人们对人、人的精神生活或主观世界的研究,开创了近代精神哲学研究的先河.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以及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一理论的集中阐释.  相似文献   

8.
余英时作为当代海外卓有建树的历史学家,通过挖掘丰富的史料,对中国儒学、禅宗、道家思想中的文化底蕴作了并行综合探究.他开发中国文化矿藏,寻觅支持中国发展的现代性伦理资源,指出任何民族的"经济"背后,都隐藏着重要的"文化"背景,而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也同样有一个"韦伯式的问题".他发觉中国文化中"义之所在"、"直指本心"的精神与西方"因信称义"等思想同具普遍的合理价值,尤其是儒学中的"心、性"理论,为确立中国人"入世勤勉"心境发挥显著作用.然而,余先生似乎又不同意华人精神重返"儒学一尊"的旧途,由此为儒学的21世纪前景忧心.他上述思想主要体现于他的名著<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  相似文献   

9.
莫言是当代先锋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征服了读者与文坛.而<红高粱家族>是使其获得成功并奠定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红高粱家族>体现出莫言对于传统军事题材小说的超越.作品在伦理道德、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作出了突破,表达了对于生命力的呼唤这一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一生用熔铸着民族传统经验和个体生命体验的思想,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提供了不可取代的精神资源,而"海洋"元素也可视为理解其创作与精神的新思路.从地域空间来看,浙江绍兴、南京、日本仙台、厦门、广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鲁迅的足迹,面海而居的环境与对生命人生的思索相遇,使其精神世界更加敞开,作品中多样的"海洋"物象更是开拓了他的创作视野.从精神层面来看,鲁迅有着开放探索、追求个体自由与独立的思想,正与海洋文化精神具有某种同构性.尽管鲁迅一生似乎并不热心"海洋",但这并不妨碍他生命中与"海洋"的邂逅,以及文学作品与精神气质中浪漫的"海文化"气息,以此可以窥见"人间鲁迅"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梁振华 《云梦学刊》2001,22(4):79-81
政治本位的近世湖湘文化在中国近、现代史中曾独领一代风骚,然而在当代却遭遇了从极盛走向衰朽的命运湖南文学的百年盛衰,也恰恰能够从湖湘文化精神本身的优长与历史局限中找到潜因.20世纪湖南作家创作心理定势及其创作文本思想倾向、艺术特质都受到了湖湘文化深刻的影响和规约.田中阳之新著<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便对这两者之间的深刻关联进行了富有创见性的精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余学玉 《学术界》2004,(4):84-92
文章通过对<纪要>这一"经典"文献的解读以及对"样板戏"文本的具体分析,归纳出"文革"文艺独特的创作范式.这一创作范式以"三突出"为核心,包括"党性原则"论、"阶级斗争"论、"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论、"题材决定"论以及"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等,构成了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是时代政治的产物,又具有悠长的历史渊源.在这一创作范式指导和规约下的"文革"文艺,效忠于政治权力话语,充当着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机器,因主体精神的缺席和违背普通人性而不具有现代性.  相似文献   

13.
崔际银 《天府新论》2001,(6):71-75,80
<诗经>之"郑风"、"卫风",向以所载情诗量大面广、意厚情浓而为学界所重.然论者大多着力对其婚恋评判辨析,深入探新方面似有缺失.本文将<郑>、<卫>情诗置于大文化背景之下,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地缘、民俗等实际情况综合考察,得出此类诗作"反映了商与周文化碰撞磨合、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提供众多婚恋范式"等文化内蕴之结论,且分别予以引证阐释.  相似文献   

14.
李金坤 《云梦学刊》2001,22(4):9-12
从"文学精神"、"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等三个方面可以发现<楚辞>对<诗经>的承传事实.除受<诗经>的影响外,<楚辞>还受战国诸子散文及楚国土著文化"楚歌"、"巫歌"和"楚声"等文化乳汁的滋养.  相似文献   

15.
地域文化对作家的创作影响是深远的,黄咏梅小说中处处都有梧州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黄咏梅小说创作中,浓郁的乡土情结和诗性品格与集体潜意识的地域"隐型文化"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6.
刘华 《学术论坛》2005,(4):163-167
瞿秋白和彭德怀作为上世纪革命史乃至整个历史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虽罹难于敌对阵营的囹圄中,却有着相似的时代悲剧况味.他们在囹圄中分别留下的<多余的话>与<彭德怀自述>可视为留在历史的一份精神遗产.文章从权威政治文化、求真文化信仰和个体文化性格三方面来审视这两份"自白"的现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肺病患者的角度对鲁迅与加缪的生命历程、精神世界、文化取向和创作特点进行了比较研究.本文认为,正是因为漫长而痛苦的肺病体验,使得两位作家在被隔离的状态中,成为各个时代和国族的局外人.对于个人承受的可怕命运,鲁迅和加缪没有屈服,他们从各自的文化传统中汲取精神资源,并对其进行具有现代性的改造鲁迅从<隋唐演义>中获取了肩住闸门的悲剧英雄的意象,而加缪则从古希腊神话中获取了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的故事,从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8.
刘保昌 《江汉论坛》2005,6(12):122-126
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秦腔>,是继<废都>以后的一个新的高峰.它追求的新的文体表达方式是否成功?艺术成就上是否有新的提升?作出了哪些方面的重大突破,存在着哪些缺陷?泛文化写作对于文学而言是一种助力还是一种斫伤?意境的浑沌是否会造成写作主体的退隐?这些问题不仅关涉到贾平凹的个人创作,亦且是当下文学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创作中的重要问题.本文认为,贾平凹在<秦腔>中采用二元耦合的结构方式,这是由他近年来一直追求的浑沌表达所决定了的结果.从<浮躁>到<废都>再到<秦腔>,贾平凹完成了从凸显审美品格到审美缺席的转变,而<秦腔>中主体精神的迷失则直接影响了其小说所可能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燕筠 《晋阳学刊》2001,(5):101-105
由于历史的及编导人员创作认识上的原因,不少"主旋律"影视剧具有概念化倾向,收视状况不尽如人意.如何摆脱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桎梏?<生死抉择>与<一代廉吏于成龙>为"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创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20.
"天机"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充满哲学思辨和生命感的实体性概念.它是既存在于主体创作构思之中,又勃动于作品文本中的精神实体,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天机"的最早提出是在<庄子>中,而真正以"天机"来论艺术创作的是陆机的<文赋>.而后从唐代到明清,"天机"论存在于许多著名的诗画理论著述之中."天机"论所指的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创作灵感,而是指创造出最佳、最独特的作品的契机.获得"天机"的主体条件决非刻意的追求,而是自由自得的舒展胸臆.与西方灵感论相比,"天机"论不是仅在主体方面考察其源,而是在主客体的感应触遇中解释"天机"的原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