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逸群同志在湘鄂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广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周逸群同志字立风,乳名铜生,祖籍湖北省蒲圻县,1896年6月25日诞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关镇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1906年进城南小学读书,1914年到贵阳,入南明学校中学部读书,1919年初东渡日本,在东京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 1923年春天,逸群同志回到上海,在《中国青年》的启发下,创办《贵州青年》旬刊,用笔“促进真实的民主政治;唤起民众底阶级的自觉,以与权力阶级对抗;不持狹隘的地方主义,于解决贵州问题时,并企图解决国家问题”。这时,逸群与恽代英、肖楚女同志建立 相似文献
2.
田子渝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4)
文章从革命实践和理论贡献两方面,用大量事实和原始资料说明李汉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在论述中,订正、补充以往党史界传统性的说法,如中国共产党建党思想提出的时间,对基尔特社会主义论战的时间,在中共“一大”上,是否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等问题,作者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7)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战胜帝国主义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坚持持久作战的战略方针,放手发动和武装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的结果。在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共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群众伤亡达600万人。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共创建的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晋察冀、晋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等抗日根据地,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张鸿才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1):15-20,45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是大革命失败后中国西北党组织在陕甘宁地区创建的苏维埃根据地,抗战前夕改称陕甘宁边区,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新中国成立后的翌年.毛泽东于抗战即将胜利之时,从战略高度对陕甘宁边区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做了不可移易的精辟概括"第一步,打败日本侵略者;第二步,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两步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指挥中心,就是陕甘宁边区." 相似文献
5.
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理论和实践,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和党的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和认识这一理论和实践,是我们党史工作者的重大课题。抗日根据地是整个革命根据地的重要发展阶段与组成部分。这里,我们仅就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作用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党史界的同行们。 相似文献
6.
全荣阶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4)
<正> 湘郭川黔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在长江南岸所开辟的最后一块红色根据地.从1933年12月“大村会议”提出“创造湘鄂川黔边新苏区”的口号并开始着手创建,到1936年春完全退出根据地,前后经历了两年多的艰 相似文献
7.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人物简介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林伯渠(1886──1960),名祖涵,号邃国,湖南安福县(今临澧)城北凉水井人。1904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长期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管理《民报》的秘密发行工作,策划东北的... 相似文献
8.
徐洁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
解放战争时期,洮南人民在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的领导下,创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在这一牵动全局的基层革命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洮南根据地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了独特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9.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人物简介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马明方马明方(1905—1974),又名汝舟、济民。生于米脂县岳家岔的一个农民家庭。1925年考入绥德第四师范,秋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李子洲领导下组织学生运动,鼓动农民抗租反霸。1926年到西... 相似文献
10.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人物简介按:为了进一步推动和加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的研究,延安大学中共党史重点学科成立了由政教系、历史系、马列部部分教授、学者共同组成的“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人物编写组”。本刊从本期开始,将在封二、封三连续刊登他们挖掘整理的陕甘宁... 相似文献
11.
车军社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4):32-35
创建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和牺盟会的精心组织和发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对其历史作用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
创建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晋豫边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八路军和牺盟会的精心组织和发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本文对其历史作用进行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人物简介清涧、渭华起义的主要领导人──唐澍唐澍(1903──1928),字东园,河北易县南贾庄(今属徐水县)人。他出身于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高小毕业后曾在本地任教。1922年考入保定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因参加反对迫害学生的斗争,... 相似文献
14.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历史人物简介参加长征的两个外国人──李德、洪水李德(19O0—1974),原名奥托·布劳恩,也叫过华夫。1900年9月18日,出生于慕尼黑附近的一个职员家庭。1914年欧战中加入奥匈帝国军队。1916年被俄军俘获,拘留于西伯利亚。卫9... 相似文献
15.
李孙强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25-29
1939年底──1940年10月 ,刘少奇在皖东主持中原局党政军领导工作。刘少奇为创建皖东敌后抗日革命根据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坚决地贯彻了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的正确路线 ,把中共中央的正确路线与皖东的抗日实际相结合 ,直接领导了皖东军民进行反“扫荡”反“磨擦”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在创建皖东抗日根据地过程中 ,刘少奇在根据地建设、群众工作、政权建设、发展根据地经济、特别是党的建设方面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并付之实践 ,使皖东根据地成为华中敌后抗日斗争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6.
鲁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
1、在日寇入侵下鲁西北政治局势发生了深刻变化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妄图以武力吞并整个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民族义愤。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奋起抗战。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即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长 相似文献
17.
王海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5):103-108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皖江根据地领导人民建设新民主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完成了根据地社会变迁的基础性工程,推动了根据地向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变迁.皖江根据地的社会变迁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其推动社会变迁的实践经验对当前中国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镜鉴. 相似文献
18.
田延峰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3-5,13
秦帝国建立之后,为了寻求统治的合理性,从思想上对其功业予以阐发,肯定功业的伟大性,显示功业的神圣性,弘扬功业的正义性,将现实成功与长远利益、个体人格与国家统治、天人关系与道德追求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观念系统,这是战国时期功利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云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6(4):1-7
从1937年冬至1940年,在以太行山为中心的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几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像一道坚强的民族抗战的脊梁,傲然挺立于华北大地。在长期的持久抗战的艰苦岁月里,八路军129师成功地运用了游击战的战争艺术,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还创造了第一流的工作,特别是民主政权的建设方面树立了模范样板。129师太行山抗战的斗争史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战的一个缩影。其丰功伟业,早已载入了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光辉史册;其成功经验,不仅为时人赞叹,更为今人和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