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略论民族声乐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之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历史悠久,它具有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特点,在继承传统民族声乐精华的基础上,又充分借鉴和吸纳了西方声乐艺术中的先进性和技巧,进而不断成熟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相应的演唱技法和艺术风格。在声乐演唱艺术中,演唱技法和艺术风格二者之间存在着矛盾统一、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艺术风格是通过演唱技法得以实现和展示的,而演唱技法存在的目的和意义也正是为了突出和表现艺术风格。因此,民族声乐艺术演唱者只有充分理解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对立统一关系,准确把握民族声乐艺术的共性与个性,充分尊重民族声乐的优良传统,才能达到演唱技法与艺术风格的和谐统一,并为促进我国民族声乐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浅析民族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吴小舟(安徽大学艺术学院讲师合肥230039)关键词民族声乐歌唱语言音调咬字歌唱是通过语言艺术地咬字发音,塑造出深刻丰富的音乐形象,使歌唱语言展现出千姿百态的变化,从而产生沁人肺腑的艺术效果。声乐与器乐不同,它是音...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邹文琴声乐教学观作为论题,引导更多声乐工作者及声乐学生树立正确的声乐观念,更加有效地挖掘自身嗓音的潜质,更好地保持其自身艺术风格。这对于建立我国民族声乐体系,推动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都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族声乐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起源于人民生活与劳动过程中。本文通过从民族声乐、表演艺术想象力、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这几个方面阐述了它们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论当代民族声乐的美学复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声乐界有关"民族声乐"的讨论,近年来一直存在。对民族声乐阐释的不足,原因在于民族声乐的审美价值没有得到准确的界定,这会造成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停滞。"缘情"是民族声乐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包括寻求符合不同民族审美习惯的情感方式,注重演唱主体的情感传递,情感原则中蕴涵伦理内涵等几个方面,作为语言美学、技术美学、原型美学的民族声乐,应该将传统因素与非传统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实现美学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民族声乐是科学的声乐艺术,与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歌唱的咬字吐字对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演员是极为重要的,歌唱时,要特别注意民族声乐对咬字吐字的基本要求,防止咬字、吐字不清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民族声乐音律和谐、节奏鲜明,声乐形象由于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的不同而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8.
本文由创作歌曲《你会爱上它》展开,回顾新中国建国以来民族声乐创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不同阶段作曲家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的简述,具体分析了当代中国民族声乐作品创作缓慢不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认为当代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要坚持把创新作为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使作品不但贴近生活,更具有鲜明的个性、时代的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相似文献   

9.
声乐理论流派语言风格、特点的比较是声乐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由于不同声乐理论流派体系差异的形成,在客观上与声乐理论研究的领域、范畴、途径、方向以及研究的方法、手段等密切关联,因此通过中国传统声乐理论与西方声乐理论流派体系语言现象的分析、比较、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声乐理论流派体系语言风格、特点的差异,更有利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声乐理论语言与理论流派体系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论声乐语言     
声乐语言是声乐艺术及其关联活动所必须的思维工具,任何性质和形式的声乐艺术活动都离不开语言的支持与帮助。声乐语言并不像传统观念认为的那样,仅仅是歌唱语言的代名词。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声乐艺术活动决定了相对复杂的声乐语言现象的客观存在,而全面地分析和研究这些语言现象,深入地揭示隐藏其背后的语言、艺术规律,将有助于确保声乐艺术表演及相关的声乐理论、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民族声乐学派--兼论美声唱法的中国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民族声乐学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突破中西二维思维模式的影响,从全球化与本土化契合的理念出发,在科学唱法(理论)、民族声乐传统(文化传统)与民族声乐作品(创作)之间建立通道,并使之在艺术实践上系统化、规模化(声乐教学与民族普及)这一角度进行建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古典声乐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入手,论述了古典声乐作品的艺术风格,主要包括作品的音乐内容、表现方式、创作风格等。  相似文献   

13.
当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设立了四种唱法,分别为原生态唱法、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流行唱法。这四种唱法的命名个体不够恰切,总体不够协调。为了进行恰切的命名,从民族音乐学和艺术学视角入手,统一以演唱的歌曲体裁风格(地域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为前提,将其分别命名为:中华土风唱法、欧洲古典唱法、当代国风唱法和当代流行唱法。  相似文献   

14.
从语义学角度对“跨界”进行了词源分析,揭示了“跨界”的内涵与本质,进而引向“声乐跨界”这一话题。通过对我国声乐跨界历史脉络的梳理,找到当代语境下声乐跨界的理论根基及其在当代的表象。依据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态势和艺术发展规律,洞见我国声乐的发展趋势,以利于理解声乐审美观念和声乐艺术行为。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声乐作品演唱中,最难以把握和演唱的是短小却又精美的古典诗词艺术歌曲。我国著名的《枫桥夜泊》是由我国古诗词改编而成的艺术歌曲的经典之作。通过对《枫桥夜泊》的艺术分析,详细探讨了艺术歌曲的演唱诠释,认为要真正达到完美地演绎这首作品,除了首先要掌握必要的歌唱技巧和积累一定的文化素养之外,还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枫桥夜泊》这首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歌词的艺术内涵,以及词与曲和音乐的意境。  相似文献   

16.
艺术歌曲是在德国和奥地利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音乐体裁形式,在音乐史上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了解其产生、发展演进的过程及创作背景,对目前的声乐演唱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江西民歌的演唱风格涉及发声技巧、地方语言色彩及歌曲的功能表现等多个方面,是江西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音乐化再现,长期以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然而风格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必将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及文化的交流、发展不断地演变。进一步把握江西民歌的演唱风格,有待于音乐工作者时刻紧贴江西人民的生活脉搏,进行一定的创造性音乐劳动。  相似文献   

18.
在对高师声乐课程实践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借鉴建构主义理论,从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和设计合理实践教学体系(调整实践方式、改进实践教学方法、改进艺术实践教学、健全考核体系)方面,进行了高师声乐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综合性声乐实践能力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以歌剧《卡门》中唐.荷塞的咏叹调"花之歌"为中心,通过将其放置在唐.荷塞这个歌剧人物的戏剧性格整体情境发展背景中来探讨其音乐特征和演唱风格,希望通过讨论为声乐演唱者深入理解作品,进而正确演唱这首咏叹调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