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海燕  张学良 《中国藏学》2023,(1):169-177+219
“塔火葬”是甘南地区觉乃藏族最主要的葬礼仪式,仪式包括吊丧送别、诵经度亡、建塔火化和捡骨土葬,在藏传佛教火供仪式基础上融汇苯教的地方神明概念,引入汉族“烧纸盆”仪式。仪式过程和象征物体现觉乃藏族信仰的生死观念和秩序结构类型。由于觉乃藏族的历史源流和文化生态具有典型的地域性特征,“塔火葬”仪式作为本土文化衍生发展的产物,是藏传佛教信仰意识、苯教文化观念和儒家伦理思想的集聚,是汉藏边界文化变迁、文化交融的具象书写。历经绵长历史时期的层累、异质文化之间的借鉴与多民族风土的习得,“塔火葬”仪式的续写呈现出多元融合发展的地域性民族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金代女真人火葬墓流行原因初探黄登民,李云凯,徐凤媛火葬,作为一种古老的葬俗,早在殷商至汉代的东北地区,就比较普遍地出现.在金代女真人墓葬中也有较多的发现。特别是海陵迁都以后,这种葬俗在女真人当中更为流行。如华滨金墓,①哈尔滨一曼街金墓②,榆树前排金墓...  相似文献   

3.
杨锋 《中国民族》2023,(4):106-107
<正>发现于2009年7月的曲踏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城西郊象泉河南岸,可分为三个区,呈“品”字形分布。当时,筑路工人的推土机挖掘出2座深埋的洞室墓,清理时发现内置方形的箱式木棺、金面具及众多随葬品。2012年,在附近又发现了一座墓葬。2012-2018年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藏文物保护研究所联合对曲塔墓地进行考古发掘,先后共发掘清理墓葬20余座,取得了重要发现。曲踏墓地的墓葬形制主要为竖穴洞室墓和方形石室墓,另有1处疑似瓮棺葬。大型洞室墓排列有序,方向一致,多墓室与单墓室并存。  相似文献   

4.
杨锋 《中国民族》2023,(4):107-108
<正>桑达隆果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桑达沟出口,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地势北高南低,属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地带。该墓地于2017年12月被首次发现,因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体现出独特的考古学文化特征,被国家文物局纳入“考古中国”项目予以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2017-2021年,经过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札达县文物局持续考古发掘,现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桑达隆果墓地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500余米,分为东西两区。墓葬包括石丘墓、土洞墓两类。石丘墓采用大石块砌筑成竖穴方形墓室,  相似文献   

5.
列山墓葬群是20世纪80年代西藏考古工作的一大发现,是西藏规模宏大的墓葬群之一。由于文献失载,又无口碑历史,关于列山墓葬及其所在地的相关历史背景、墓地性质、墓主身份,等等,学术界一直未有研究文字涉及。文章从研究墓葬所在地区的古历史地名、历史事件着手,从多方位进行相互参照研究,提出了列山墓葬是钦(■)氏的氏族或家族墓葬地的观点,揭示了列山墓葬背后所隐藏的千年历史谜团。  相似文献   

6.
<正>在西藏博物馆“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厅中,陈列着一件带有“王侯”两个汉字纹饰的织锦。这件汉字织锦是偶然被发现的。2005年,阿里地区噶尔县门士乡故如甲木寺僧人在门前的一座墓葬洞穴里收集到一些木棺碎片、丝织品、铜器等珍贵文物。2012年,相关部门又对这处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并在邻近地区发现3座古墓,合称为“故如甲木墓地”,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碳14年代测定,该墓地的年代为公元2-3世纪,即我国古代的汉晋时期。  相似文献   

7.
浅谈藏族丧葬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先后存在着火葬、石葬、墓葬、天葬、塔葬、灵葬、树葬以及水葬等丧葬形式.由于受到历史、地理与宗教的交互作用,藏族的丧葬仪式逐渐发生变化,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具高原特色的丧葬文化.  相似文献   

8.
广西南部古为骆越人居地。1985年,我区考古工作者在其人居地的武鸣县马头乡发现并发掘了两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墓地。其墓葬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排列密集有序,随葬品亦丰富多样,具有较为显著的地方民族特色。为研究当时骆越的社会性质,文化面貌及经济发展状况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实物资料。笔者幸能自始至终参预其事,兹将其情况加以报道,并略抒己见,期以抛砖引玉,引起重视和探讨。一、马头墓葬的发现及其意义墓葬集中分布于武鸣县马头乡元龙坡和安等秧两处坡地上。1985年由南宁市文物管  相似文献   

9.
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地带,吐鲁番高昌故城巍然屹立于戈壁瀚海之间。故城以北约5公里处,便是闻名世界的阿斯塔那古墓群。阿斯塔那古墓群是3-8世纪高昌城官民的公共墓地,因被哈拉和卓村分割,也被称作“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阿斯塔那”意为“首府”,指的就是高昌故城。500余座墓葬从城东北绵延约5公里直达城西北,占地约1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0.
据(记者刘鹏)报道: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柳湾墓地考古发掘队领队肖永明对记者说,近期对柳湾墓地的抢救性的文物考古发掘获得重大发现:首次在这个国内最大的氏族村墓地发现了一批重要生活遗址,同时出土了一大批器具,其中出土的红铜器铜簇填补了齐家文化柳湾类型在铜器方面的空白。 青海省东部的乐都县柳湾墓地位于湟水北岸的二级台地,从1974年到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墓葬1700多座,出土了大量精美陶器和不同时代的…  相似文献   

11.
在今天四川西部的甘孜藏族自治州内,聚居着五十多万藏族人民,几千年历史的发展,民族的融合,使他们逐渐形成为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和其他民族一样,甘孜州内的藏族也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就丧葬来说,有天葬、火葬、土葬、水葬、塔葬等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的变化,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影响,其丧葬形式也在起着变化。本文依照墓葬形制、土葬习俗和系展问题的顺序,试图对甘孜州藏族的土葬习俗作一试探,这对于了解该地区藏民族的风俗习惯,研究甘孜州藏…  相似文献   

12.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西郊 ,前不久又发现一座西夏时期的墓葬和墓亭遗址。该遗址位于距银川市城区 30余公里原西夏陵保护范围之外。墓中清理出 1 0个长约 2 5厘米的彩绘木俑 ,其中 7个完整无缺 ,文官俑 2个 ,武官俑 8个。此外 ,还有木鸡、鸽、牛等。这些木雕工艺品的出土 ,在西夏考古史上尚属首次。据分析 ,此墓主可能是先火葬后土葬的 ,这正与文献记载的当时葬俗相吻合。在墓旁的碑亭遗址中 ,考古人员发现残碑 1 40余块 ,碑文均为汉字 ,最大的残碑有 4个字 ,其中一块上有“张陟撰文”字样。据初步勘查 ,这座墓葬附近还有一些古墓和其他遗迹…  相似文献   

13.
纳西族火葬习俗试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古时,纳西族的先民盛行火葬。到清朝中期,丽江地区开始改火葬为土葬。至解放前,纳西族多数地区仍保留火葬习俗。本文根据调查材料和有关古籍记载,试对纳西族的火葬习俗及其演变等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都兰吐蕃墓出土含绶鸟织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位于柴达木盆地的青海都兰县,分布有大片的唐代吐蕃墓葬群,分布较集中的主要有热水乡、夏日哈乡、香日德地区、沟里乡等。其中经过正式发掘的为热水乡扎马日村血渭草场墓地和夏日哈乡河北村大什角沟墓地两处。这批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丝绸文物,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图案之美、技艺之精、时间跨度之大,均属罕见,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初步研究的成果,我们曾经在《都兰出土丝织品初探》一文中进行介绍,此后,我们对这批丝绸所属的系统进行了更深入一步的研究。在都兰吐蕃墓出土的丝绸中,有一种含绶鸟织锦在我们所鉴别出的属西方系统的织锦中数量最多、比例最大,较为典型地揭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若干重要问题。本文即以这批含绶鸟图案织锦资料为基础,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以就教于各位学者。  相似文献   

15.
1974年10月至12月发掘的广西平乐银山岭古墓群在岭南是个重大的考古发现;但是过去把其大部分墓的年代、族属弄错了,以致使这一材料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平乐银山岭古墓群,共发掘古墓165座.原发掘者将其中的110座定为战国墓,写成单独的《平乐银山岭战国墓》的考古报告,又把另45座定为汉墓,一座定为晋墓,合写成了《平乐银山岭汉墓》的考古报告.将一个完整墓群的材料这样割裂发表,对人们联系起来研究很不方便,因而是不科学的.我们知道,一个大的古墓群,常常就是当时一个居民点的公共墓地.其居民子孙繁衍、死生更替,也就使墓葬增多,代  相似文献   

16.
巴桑旺堆 《西藏研究》2006,(3):F0002-F0002,F0003
列山古墓葬群位于西藏林芝地区朗县金东乡列村,距金东乡政府所在地东北约2公里,距县城48公里,是西藏至今发现的气势宏大、保存较完好的最大古墓葬群。墓地分布在列山前沿一片较为平缓的坡地上,其墓葬群分布在东、西两区的坡地上,主要部分在东区,约160多座封土墓葬散落在一座座高坡上,依地势而建,背山临河,坐东朝西,或坐南朝北,自然有序,基本布局呈伞形状。其正面沟底是由南流北汇入雅鲁藏布江的金东河。东区还有房屋和祭祀场所的遗址以及一处石碑座。西区面积小,约有数十座封土墓葬。多数墓葬有被盗痕迹。列山墓葬基本形制有2种,即夯筑墓和封土墓,墓的形状以梯形居多,藏语形容其状为“博喀布”,意为“藏斗”倒扣状。其他形制有圆形、塔形等。根据墓葬封土堆面积的大小,墓葬可分为大、中、小3类。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上、占地10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约有10座;封土边长在40米以下、占地不足1000平方米的中型墓有90余座;封土边长在15米以上、占地150米以下的小型墓有80余座。墓葬封土最大者,其正面一侧的边长可达66米,封土高达15米,面积近3000平方米。这类封土墓葬前宽后窄,平面呈正梯形,两侧收分明显。封土边长最短者仅2-3米,封土高出地表仅几十厘米。墓葬构筑技术主要采用夹石、夹木夯筑方法,这种方法直至今天仍是藏式建筑中常见的一种形式。如编号为M2的封土墓属分节夯筑,每节约90厘米,夯土上以石板作隔垫,共有9层石板隔垫(见封二图)。另外小型封土墓多为石土混合堆筑。从东区墓葬群的布局来看,依山而建的墓群中,大墓居高或位于显著位置,最大的几座墓依次坐落于山坡的高处,小墓排列在其前处和左右两侧,右边的小墓葬群临一大块南高北低、走势平缓的坡地。从列村方向顺着乡间小路往东南爬上此坡地,就能从远处看到规模壮观的墓葬群。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广西汉代的厚葬墓葬材料进行了初步的分类,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不同的发展时 期,西汉时期又产生大型棺椁墓葬和中型墓葬两种厚葬方式。概括了厚葬习俗的特点,并阐述精神信仰、 儒家思想、经济发展三个因素对厚葬习俗产生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就职后参加的第一个考古发掘项目,尼雅遗址对我来说终身难忘。1995年10月8日,我们终于抵达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的尼雅遗址,并在其中心位置的佛塔处安营扎寨。在我震惊于支离破碎的废墟的同时,紧张有序的工作已徐徐展开。没有想到,仅仅时隔两天,我们就拉开了新疆首个“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序幕——尼雅遗址1995年I号墓地。高等级墓葬、精美丝绸……这些都让我们感到震惊、振奋和好奇。  相似文献   

19.
民和土族丧葬习俗之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和土族的丧葬形式共有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四种,以土葬为主。其土葬程序分为备丧、治丧和出丧三个阶段,对年高而葬者兼有闹葬习俗。它们集中反映出土族古老的氏族观念、灵魂观念和巫术观念。  相似文献   

20.
卡约文化是青海省发现的主要考古文化类型 ,卡约文化的墓葬遍布全省各地 ,本文就乐都柳湾、大通上孙家寨和循化阿哈特拉的墓葬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卡约文化墓葬的类型、特点及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