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洛克的经验世界里,“抽象观念”的形成与表现总是不可避免,人类的经验过程总是要伴随着“抽象观念”的存在过程。洛克的“抽象观念”具备经验意义上的心灵位置和内容,它体现为洛克式的“抽象观念”实在,表现了这种“实在”的“名”就是人类经验的自然语言形式。语义世界的“抽象观念”出于心灵中的本源,它与自然语言形式的关系确立自由而任意。“抽象观念”于心灵和语言的经验之中并非总是保持了自身的同一性,所有作为经验对象或结果的“名”与“实”关系并非具备一种必然性的统一基础。“抽象观念”的“名”“实”区分与统一唯有回到理性主体存在的世界里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相似文献   

2.
论“抽象式比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修辞学著作中比喻的定义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过去那种把比喻规定为用具体、熟知、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描绘和说明抽象、生疏、深奥的事物或道理的说法有悖语言事实。文章用大量的语言材料论证了“抽象式比喻”的存在,对此种比喻进行了分类,并从思维科学、语言模糊性和文学形象再创造性等三方面论述了它们存在的条件。文章还把“具体式比喻”和“抽象式比喻”的不同的修辞作用进行了对比,提出了“抽象式比喻”重在其联想作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有人认为,唯物论作为方法论“较为牵强”,研究方法、抽象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抽象是研究的发端”,研究工作应走从抽象到抽象(思维具体)的道路;而实际上,唯物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研究方法、抽象法首先是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方法,实在具体、事实是研究方法的起点,研究工作应走从具体到抽象,即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比喻及其分类问题研究》一文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回顾古代比喻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二是对现代关于比喻分类研究问题的主要成果进行介绍,简评;三是就比喻分类研究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提出了比喻的单位问题、分类的标准问题。在讨论中,引入了“群喻”的概念,并对比喻的下位类进行了四次划分,从而将32个比喻下位类简化为16个。  相似文献   

5.
对于索绪尔语言理论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个方法论误区,这就是不应该使用比较法研究索绪尔的比喻问题。索绪尔的语言与货币、语言运行与下棋的比喻都是构建在抽象相似性的基础之上,解读这两则比喻的方法是抽象相似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旧体诗特殊的非常态语序兼表是把常态的并列主语句处置成“前主 谓 后置主”的形式,特殊的非常态语序兼及是把常态的并列宾语处置成“前置宾 谓 后宾”的形式。“前主 谓”与“谓 后置主”的关系有并列式、因果式和比喻式三种;“前置宾 谓”与“谓 后宾”的关系有并列式和比喻式两种,用“兼表”和“兼及”理论可以分析理解有些结构复杂含义深刻的诗句,可以把复杂的内容容纳于有限的诗歌形式中,兼表和兼及还是旧体诗句中对仗的典型形式。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比德”自然审美的基本观照方式。比喻的三种不同形式分别构成了三种不同的“比德”审美观照方式:明喻构成了说明性“比德”审美,暗喻构成了摹态性“比德”审美,(整体性的)借喻构成了象征性“比德”审美。比喻修辞的转换表明,随着“比德”审美观念的演进和深化,自然物象与人物特征在结合方式、结构位置和关联程度方面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表现出了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在他的小说中大量使用比喻句式,形成了所谓的“村上式”比喻。“村上式”比喻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陌生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本体与喻体间的相异度极大,形成巨大的落差;第二,本体与喻体间多为隐性相似性,实际上是一种超感官的相似性;第三,喻体往往是不常见的、生疏的、抽象的、深奥的。  相似文献   

9.
抽象不仅是可感知的 ,而且是有一定内涵 ,表现为概括性的存在形式。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中 ,积淀下了丰富多彩的抽象艺术形式 ,甚至可以说它们已形成了某种抽象程式 ,它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 ,而且在整个审美领域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抽象”与“具体”相对 ,指从具体事物中抽取出来的相对独立的各个方面、属性、关系等 ,其本意是指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特殊性 ,即在事物中抽取其本质属性。这个最基本的概念 ,我以为无论对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都是合乎客观实际的  相似文献   

10.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钱钟书比喻的特点田建民一西方人崇奉《荷马史诗》和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用喻,所以修辞学中专门认有“荷马史诗式的比喻”、“莎士比亚式的比喻”的提法。钱钟书先生的比喻比之二者毫不逊色,所以我们中国修辞界应该骄傲地明确提出“钱钟书式的比喻”这一概念。钱钟书先...  相似文献   

11.
在沈从文的作品中,“抽象”是一个具有特殊意味的概念,它特指那种意识与潜意识交融的迷狂、沉迷体验.沈从文很多思想命题,如“神在生命中”、“生命最完整形式”,都是在“抽象”中形成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学术界并没有充分注意到“抽象”一词的特殊意蕴,更没有注意到“抽象”与其生命之思的联系.重新审视“抽象”的内涵对于揭开沈从文思想之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的理想国及其“哲学王”思想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是以理念论作为哲学基础的。柏拉图认为,世界分离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即可感世界和可知世界。真实的世界是在具体事物之外的存在,是人类理性才能把握的抽象的理念的世界。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对理念世界的认知和接近,是灵魂对迷失的理念的“回忆”。最高的理念是“善”,它是宇宙万物的最高原理,只有在“善”的理念引导下的城邦才会具有正义的品质,而拥有这种最高智慧是哲学家的天性。“哲学王”是在政治生活领域中的理性治国的体现,是柏拉图政治思想中最核心和最有独创性的地方,是一种知识与权力相结合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作为本体论的理念世界中的理性国度。  相似文献   

13.
危险犯可划分为具体危险犯、准抽象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刑法》分则中有关“危害公共安全”“足以”“危及公共安全”“危及飞行安全”的表述,并非具体危险犯的标志。盗窃危险物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妨害安全驾驶罪、暴力危及飞行罪是准抽象危险犯。持有犯并非都是继续犯和抽象危险犯。危险驾驶罪和污染环境罪均属于准抽象危险犯。单纯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对公众健康只具有抽象性危险,所以,单纯走私、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无论数量多大都不宜判处死刑。制作、复制不是《刑法》第363条第1款规定的实行行为,单纯制作、复制淫秽物品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妨害公务罪与袭警罪都是具体危险犯。  相似文献   

14.
对冯友兰先生“抽象继承法”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0年代对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的批判问题,至今没有完全澄清,有加以重新认识之必要。批判主要针对他的两个观点:一、某些哲学命题可以区分为抽象意义和具体意义。二、哲学命题有阶级性,但其抽象意义可以为不同阶级服务。有些论者认为第一个观点是割裂了抽象意义与具体意义,第二个观点是否定了哲学命题的阶级性。本文认为这种批判难于成立,因为区分不就是割裂,承认其抽象意义不就是否定其阶级性。这些分歧还广泛存在于其他领域中,加以澄清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修辞方式又叫修辞格或简称为辞式、辞格。它是人们长期运用语言技巧所形成的凝固的形式,是修辞学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彝族人民经过长期语言实践,所形成的辞式是丰富多采的。本文拟对其中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照、衬托等六种辞式进行初探。谬误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一、比喻 (一)比喻的作用和分类 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修辞方式叫做比喻。 比喻里被比喻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  相似文献   

16.
比喻具备“本体”、“喻体”,强调两者(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象征也有“象征体”、“本体”,也强调两者(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貌似相同,所以常常引起混淆,甚至有人提出象征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实,比喻和象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本文就如何辨析比喻和象征,作如下探索。一、比喻、象征的性质不同比喻是一种选择最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加强表达效果的常见的修辞手法;象征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艺创作的表现手法。修辞学是语言学的一个部门,任务是研究如何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修辞,即修饰文字词句,比喻后一…  相似文献   

17.
比喻摭谈     
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是两个不同类的事物,它们能够连在一起构成比喻,根本原因在于两者之间具有"一点相似",这个相似之点包括"形似"和"神似"两方面。比喻除了常见的明喻、暗喻和借喻外,还有"博喻"、"互喻"、"喻之多边"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奥尔曼教授,强调并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独特“抽象”,即从“宏大的范围”、“资本主义的概括层次”和“无产阶级的角度”,深刻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暂时性”、“资本性”和“阶级性”诸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19.
时代在变革,语言也在变革,新词新语新用法不断出现,使得编城现代汉语新词典的工作应接不暇.值得注意的是,新造词语中发展最旺盛的一类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段构造的,我们称这类词语为“比喻式词语”,它包括“比喻式会成同”和“比喻式短语”.一、对比喻式词语的研究现状及其意义比喻的修辞方法之受到重视,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吃巧而理至”.尤其对于为师者,善用比喻会使你的讲解更加生动具体、形象感人、透明清澈、通俗易懂。《学记》中作了这样的强调:“能博喻然后能为师.”可见古人对比喻的重视.然…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中运用了几种科学的抽象方法,一是在创立唯物史观时运用了主要矛盾分析方法;二是在经济领域进行了纯形式的抽象法;三是先弃后入法可看作是对纯形式法的补充和修正;四是运用溯源法找到商品这一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