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验演绎”部分是康德对认识活动中的想象力进行系统研究的主要组成部分.先验演绎的想象力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逻辑地展开成为整个批判哲学的逻辑基础:想象力的含义、想象力作为第三种能力和想象力作为规则下的一种能力.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纯粹理性批判》探讨想象力在形成知识中的运作机制,并由此表现出康德关于想象力论述独有的理论特点和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2.
康德批判哲学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解决“先天综合知识如何可能”的问题,亦即感性与知性相结合的问题,而这也正是康德提出的“先验演绎”学说所要回答的问题。本文着重考察了康德提出“先验演绎”学说的动机,以及他对“先验演绎”所作的两种不同说明———“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并结合“先验演绎”学说对西方近代哲学的贡献和对现代哲学的影响,揭示了它在哲学史上所产生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3.
康德批判哲学的整个构架于《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要素论部分得以初步完成。其中,先验范畴及其在具体应用时所对应的原理,都在先验逻辑与经验性的关系中给出,而时间图型又是先验性与经验性得以沟通的重要桥梁。于是以因果性为例,康德分别运用先天还原与经验投射的论证手法对之进行了充分地演绎。通过对其手法的分析可以认定,康德批判哲学的全部展开就是关于时间二重性的探索,即一般意义上的时间先天批判。  相似文献   

4.
康德哲学诠释史中有一个十分强大的传统是将其批判哲学整体上视为“先验人类学”或“哲学人类学”。支持者们基于《纯粹理性批判》写作与康德人类学兴趣的高度相关性以及康德自己对“人是什么?”这一根本哲学问题的发问而持有这一立场。近年来,学界对科学院版《康德全集》中讲义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这一诠释路径在康德本人的语境中难以充分证立。成熟时期的康德完全弃用了“先验人类学”这一称谓,并特别在其批判体系中指派了“实用人类学”的部分。康德的思想资源重新诠释人类学视角与先验哲学的关联与差异,对我们今天反思“人是什么”也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先验演绎”是极其重要的部分。在这里,康德提出了很多关键概念,它们为建立批判哲学的先验论证提供了坚实的保证。然而,这些概念以及论证却招致后来研究者们的诸多批评,“先验统觉”便是其中之一。像盖耶、赫威尔及克利弗等人都提出了比较鲜明的质疑,比如,相对于感性中初始的杂多表象,“先验统觉”究竟是何时才发生的?它与“我思”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从源初意义上,它与“先验想象力”及“范畴”该做怎样的区分?对此,本文在结合语境的情况下,对这一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并对相关疑问一一进行解答。进而指出,康德对于“先验统觉”的论证基本上是合理的,同时,由此建立起来的“先验演绎”也是成功的。只有在充分理解“先验统觉”这一概念的基础上,第一批判的核心要义才能为我们所真正把握。  相似文献   

6.
对康德法权学说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宏观把握基础之上。文章首先根据康德先验哲学的路径阐明其法权概念的形而上学基础,然后通过回答法权命题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可能的问题论证法权的普遍有效性,最后按照范畴的先验演绎的思路阐述法权概念的演绎过程,以期在康德批判哲学的宏观视域中把握其法权概念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休谟问题”影响巨大,康德对之进行了先验论证,然而其论证的重要性却被忽视或误解了.因果性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康德从结构主义、形式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几个方面对因果性问题进行了形而上学的论证,确认了“休谟问题”的经验有效性是可以质疑的,但其形而上学的客观性是可以建立的.康德并不是要反驳休谟的怀疑论,而是提供了另一条异于经验论的关于因果性的哲学解释.  相似文献   

8.
在今天对康德理论理性批判的解读中,“经验的类比”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但是要理解康德的“经验的类比”需要两个前提:一个是对康德书写的时代上下文的了解,另一个是对康德的先验演绎本质的理解,而这一切又都集中在“构成性的(konstitutiv)”这样一个概念上。法兰西学院的威约曼教授紧扣康德书写的时代上下文和先验演绎的逻辑,对此概念以及与此概念相关的概念做了深刻的阐述,从而澄清了一些诠释者对于这一概念以至康德的理论理性批判所造成的迷雾。  相似文献   

9.
自我意识理论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和奥秘所在。康德哲学其实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理论。本文通过清理和分析第一版和第二版《纯粹理性批判》的“先验演绎”和“缪误推理”等章节,大致描绘出若干自我反思的线索。同时也揭示了贯串在康德哲学中的内在化倾向,以及由这种倾向所导致的种种矛盾和困惑。作者认为,要解决康德所提出的问题,就必须超越康德,即从内在化的困境中走出来,回到唯物主义和实践论的立场。  相似文献   

10.
康德认为空间和时间作为《纯粹理性批判》的重要范畴,是先天综合判断得以可能的条件,是先验感性论的基础。康德运用几何学、关系、贝克莱幻想、上帝、理性的二律背反五个论证证明了空间、时间的先验观念性,即空间、时间不是理性概念而是直观形式;直观只能直观到形式,即关系,而无法直观到质料;空间、时间不是先验实在的,不是“自在之物”之性状,而是观念性的。作为先验观念性的纯直观形式,空间、时间开启了康德先验感性论,化解了纯粹理性的辩证幻想,是《纯粹理性批判》的开端和基础。  相似文献   

11.
谢林的先验哲学体系以知识、历史、艺术为主题,论证了作为世界理性基础的“同一性”的不同进展阶段,三者都是通向同一性哲学大厦的不同阶梯。而这三大主题又是在改造和扩大了的费希特提出的“理智直观”基础上,对康德三大批判的系统重建,从而在“直观”和“审美”的创造性中,为德国古典的思辨唯心主义哲学注入了浪漫主义的生机和活力,形成了一种不同的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12.
鉴赏判断所具有的独特性质决定了在《判断力批判》中“纯粹审关判断的演绎”不能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演绎那样以先验演绎为中心而完全排斥经验性的演绎,必须以先验演绎为主,同时结合经验性的演绎来完成对审美判断力的批判。这就是康德在对待“经验性的演绎”方法上所存在的两种不同的态度:从《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断然否定”到《判断力批判》中的“温和接纳”。  相似文献   

13.
卷首语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4,25(1):J001-J001
本期为纪念康德逝世二百周年特约了一组文章,希望以此促进经典理论研究之深化。《〈判断力批判〉研究四题》由康德美学著作中的种种自相矛盾之处展开,探讨了《判断力批判》批判的对象、关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及无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等问题,分析了现今流行的关于鉴赏判断的四契机中两处误译,说明了误译的原因,并给出了正确的译句。《重新思量康德哲学的历史意义》侧重从康德后期的著作中阐明“伦理—道德”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性,重新考量了康德哲学的历史意义。《“援康德补孔孟”———一个新道德主义者的思路历程》提出以“先验逻辑”的内…  相似文献   

14.
范畴的先验演绎需要借助“经验的可能性”才能完成,也只能以“范畴是经验的可能性的先天条件”为证明原则展开论证.通过分析“经验的可能性”概念,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B版演绎将在两方面得到考察:一、经验的可能性被理解为与认知能力结合在一起的一般经验,B版演绎则分别从判断、统觉、知觉这些经验(经验的可能性)出发论证范畴的客观有效性;二、经验的可能性被理解成任何可能的或实际的经验,B版演绎的证明结构则表明范畴的运用领域从一般感性直观转向人类感性直观.  相似文献   

15.
康德的时间图型学说及其现象学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纯粹理性批判》的总问题是 :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分析这个基本问题 ,我们发现先导性的问题是 :对象意识是如何构成的 ?在感性论中 ,康德把时间规定为人的感性直观能力 ,是接受对象给予的初步条件 ;通过先验演绎 ,康德证明了对象意识构造的可能性 ;时间图型学说则具体说明了对象意识的构造机制。时间图型学说对批判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导向了现象学的解读。胡塞尔的现象学可视为批判哲学的完成 ;海德格尔对时间图型的解释则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康德试图提供的道德的先验演绎,成为一个持续争论的主题。这暗示康德关于道德辩护思想的一个重大反转,有必要对康德的论证进行重构。尽管对互惠论题的重构不等于对康德“先验演绎”的完备辩护,它却是康德进行道德辩护所必需的第一步。没有先验自由的预设,也就只是假设实践自由,基于自我利益、幸福或一些一般认为基本的而非道德目的或诱导理由的准则,通过诉诸于“人性”或一些给定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来证明。而先验自由的预设不仅堵塞了特定类型的证明,它还把这一要求扩展到第一原则或根本准则。  相似文献   

17.
康德先验哲学是古希腊哲学到现当代西方哲学的转折枢纽,是观念论(理念论)到现代哲学人类学的主体机能结构论的中间环节。从族类经验的“积累起来的遗传”开始,中经主体的先验性存在,终结于哲学人类学的心理结构论,这是先验哲学在人类心理历程中的运行轨迹。因之,研究先验哲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一般哲学(或后验哲学)的思维方式,在路向上是相反的。同时,康德先验哲学(含美学)是一个庞大、丰富而复杂的矛盾体系,其理路是“心理—逻辑”二重结构的波动与纠合,它的运行必然突破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与逻辑—贯性。“康德现象”就是各种矛盾冲突的相互纠集,共争互荣的现象。这正是康德哲学美学的内在生命力与多维的理论生长点,它构成了康德哲学美学的广阔的解释空间。这也是研究康德哲学美学之难题。  相似文献   

18.
要真正把握《纯粹理性批判》中阿拉伯图案花纹似的哲学论辩的线索和实质,就必须抓住康德所运用的哲学方法。众所周知康德的方法是先验方法。然而,我国哲学理论界对其研究并不重视,偶尔有人提到先验方法“从实质上说,是形式逻辑的”,即“采用概念系统和逻辑形式”,是“联系、综合、统一”的方法。但是关于先验方法的具体内容、基本  相似文献   

19.
关于康德的政治哲学思想历来争讼不已。应该说,康德政治哲学缘于对启蒙政治的批判与重建。康德通过先验道德哲学批判了霍布斯以来的启蒙的功利主义意识形态,又以实践理性重构了启蒙的个人权利思想,论证了自由主义法制国家的现实性。在道德和法之间,康德恪守其各自的界限,从而既规避了卢梭式的道德政治所具有的革命风险,同时又赋予了自由主义政治以一种深刻的道德尊严。康德哲学深化了启蒙。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直观、判断、逻辑三个层面对康德关于数学的形而上学基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于弗雷格、阿多诺在"直观"概念上的误解,对于弗雷格、卡尔纳普、蒯因关于康德"先天综合判断"的批判,对于蒯因立足于意义理论与形式逻辑而对康德"分析"概念的质疑,分别予以辨析与澄清。本文认为,要正确理解康德的数学哲学观,就必须立足于他的整个先验哲学,否则就极易造成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