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论中国近代官僚经济行为的矛盾特征及社会效应□陈自芳在任何社会中,制度都是决定的。制度孕育出特定的官吏,而官吏的行为又对制度的运作和变迁发生反作用。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官本位和官僚专制集权传统的国家。官僚经济行为在近代制度变迁和反复出现的经济动荡中具有...  相似文献   

2.
专制与理性之关系可分为两个层面:人们创设专制制度时所运用的理性,人们在专制制度架构中所能运用的理性。就前者而言,它是一种理性化的制度;就后者而言,它是一种制度化的理性。我们引出两点结论:一、不能低估皇帝制度所赋予皇帝可能有的理性;二、不能高估官僚制度所赋予官僚可能有的理性。对于皇帝个人的自由意志来说,官僚集团并不能构成一种统一的集体意志。  相似文献   

3.
专制与理性之关系可分为两个层面:人们创设专制制度时所运用的理性,人们在专制制度架构中所能运用的理性.就前者而言,它是一种理性化的制度;就后者而言,它是一种制度化的理性.我们引出两点结论:一、不能低估皇帝制度所赋予皇帝可能有的理性;二、不能高估官僚制度所赋予官僚可能有的理性.对于皇帝个人的自由意志来说,官僚集团并不能构成一种统一的集体意志.  相似文献   

4.
南宋同汉、唐及北宋一样,均属于封建皇帝集权专制的朝代。可是,与汉唐北宋相比,南宋宦官权势明显削弱。这一历史现象值得重视。鉴于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揭示不够,本文拟就其原因、表现及程度,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 在通常情况下,宦权无非是皇权的附属品。为什么在封建皇帝集权专制的南宋时期,宦官权势反而削弱了呢?我们认为,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所促成。 首先,两宋之际宦官势力接连遭受惨重  相似文献   

5.
论汉初的分封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封制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做“封建”,即封土建国的意思。分封制曾经是周代盛行的政体。到了战国初年,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起来,各国先后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建立起封建君主集权制政体。秦始皇灭掉东方六国,把封建君主集权制推广到全国,从而确立了封建皇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分封制被历史否定,代之以皇帝集权制,原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事。可是到了汉代,分封制又在全国相当大范围内实行起来。《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说:“高祖子弟同姓为王者九国,唯独长沙异姓,而功臣侯者百有余人。自雁门、太原以东至辽阳,为燕、代国;常山以南,大行左转,度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官员开复制度是清代官僚处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对受到罚俸降级或革职处分的官员一定程度地恢复其俸禄、级别和官职的制度.在专制社会,高度集权的皇帝及拥有特权的统治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政治斗争的需要,在官员开复问题上也曾违反制度规定.统治者制定的法律,又率先破坏之,使官员的开复具有人治的特点.在现今法治社会,应该进一步完善问责官员复出机制的相关法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使复出机制更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我国封建社会中央官僚体制萌芽于春秋时期.逐渐形成于战国之世,确立于秦统一之后,隋唐时期出现了大发展,到明清时期,又有重大变革,这一切无不与君主集权的加强密切相关。一、中央官僚体制的确立封建专制中央官僚体制的核心是君主专制,而君主专制的萌芽很早,在奴隶社会瓦解时期——春秋时期即已初思端倪.对此,已有学者作了较为充分的研究,认为当时的君主专制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君主独裁的政治统治,君主拥有无限权力,君主个人意志凌驾在整个社会之上,政治上专断独行。在君主专制统治下,不仅被统治阶级没有任何民主权力,就…  相似文献   

8.
康凯 《河北学刊》2014,(3):66-69
罗马帝国在公元3世纪经历了长期的动荡,到了3世纪末,戴克里先皇帝对罗马帝国行政体制进行了改革,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罗马政府的统治,有效地稳定了罗马帝国各地的局势。此后,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们沿袭了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但却并未对其作进一步改良。过度的集权不仅动摇了罗马帝国在地中海各地的统治基础,实际上也使得统治者难以掌控日益集权化的官僚体制。这一问题最终和蛮族入侵等外因结合在一起,导致罗马帝国衰亡。  相似文献   

9.
在封建专制集权政体下,君主下达的有关经济政策措施的诏令,不但反映了帝王的经济主张,而且具有强制和规定以及指导人们经济活动的法律作用。它既是当时客观经济活动的典型化反映,也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其比一般政治家、思想家坐而论道的经济观点更具实际意义。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当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在秦汉时期,形成了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制度。在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在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上屡有斗争,但一直是集权的思想占上风,封建集权的制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体的政治制度。如何评价这种历二千多年而一直奉行不衰的集权制度,在历史学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止的问题。而林彪、“四人帮”一伙,为了给其推行的封建法西斯专制主义寻找历史依据,更将秦汉时期的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无限地加以美化,以“历史发展的必然”和“阶级斗争的需要”为借口,为封建帝王的独裁专制辩护。为了肃清封建主义的遗毒,很有必要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集权思想,进行一些必要的研究和剖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韦伯的《支配社会学》和《法律社会学》为文本基础,系统地比较了英格兰普通法宪政与欧陆理性官僚制两种政体建构逻辑的差异。理性官僚制的政体逻辑以"支配"为特征,以牺牲个体自由为代价,通过齐一化和常规化的方式治理。韦伯以理性官僚制为现象基础所概括之理论框架,不足以描述与理解普通法宪政。英格兰普通法宪政的本质是社会权力对国家体制的渗透与重塑,相对于绝对主义国家的逻辑,乃是一种全新的政体逻辑。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之际,在以大地产制为特征的"领主制经济"消亡之后,中国社会经济在战国至西汉初期阶段内,产生的是人均五口、户均百亩的小农家庭,尚不存在一个新的拥有广大地产的"地主阶级",君主官僚政体即建立于小农家庭基础之上,而非王亚南所言的"封建地主制经济"基础之上。但在以后各个王朝阶段内,因君主官僚政体结构性矛盾的存在、国家土地买卖政策的松动及赋税政策等因素的作用,社会分化与"地主阶级"却又必然产生,并严重影响到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动及君主官僚政体国家政权与"小农家庭"和"地主阶级"关系的重构,君主官僚政体国家也最终成为保护"地主阶级"利益的权力机关。  相似文献   

13.
郝英明 《理论界》2011,(5):115-117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乾隆皇帝将专制推向顶峰。然而,置身于官僚体制下的乾隆皇帝,尽管乾纲独断,但在日常行政中,由于皇帝个人视听所及范围必定有限,他的旨意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认真执行,表面上俯首帖耳的官僚们又是如何巧妙地与他的主子周璇斗智呢?本文通过杨锡绂审理湖南学政、知府考试玩忽职守案这一典型事例,旨在说明,在君臣关系中,存在着这样的一种"反行为",表面上官僚在执行皇帝的旨意时表现出十二分的卖力,而暗地里他们又有各种的手腕对皇帝的旨意敷衍了事,这令乾隆皇帝很无奈。  相似文献   

14.
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面对着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绝对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心中就会产生出一种自卑感,即使是皇帝也不会例外。也许有人会问,在专制集权的封建社会里,皇帝高高在上,手中握有生杀予夺的无限权力,难道他们也有无法解决的难题吗?回答是肯定的。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无法改变的生理上的缺陷,二是即皇位前的身份地位(在封建社会里,统治者为了维护政权机构的稳定,一方面大力神化皇权,鼓吹君权神授,将皇帝渲染成上天  相似文献   

15.
诸子思想变革是两千多年前中国社会变革的导引,是集权官僚制取代封建领主制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借鉴诸子思想变革的一般精神和方法论,是现代思想变革的必要环节。借鉴并不等于全盘继承,两千年后的现代社会矛盾已发生了质的变化,集权官僚制已丧失其先进性和合理性,并成为现代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的对象,因此,不能片面地“复兴”两千多年的诸子思想,而应在借鉴其一般性的变革精神和方法论的同时,批判其论证和维护集权官僚制的内容。与此同时,对清朝末年开始形成的殖民地意识及其衍生的推崇西方资本主义思想的“全盘西化”思潮,也应进行分析批判和清除,真正确立以中国劳动者为主体的现代思想系统,主导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16.
《大清律例》中制定奸党、交结近侍官员及上言大臣德政律例,其立法动机是为了维护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对朋党乱政行为有所约制,彰显出清代君主加强专制与集权、防止威柄下移的用心。从司法效果上看,朋党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官僚队伍的正常秩序,减少朋党争斗的内耗和损失,但是,也经常成为官吏之间相互攻击、派系之间党同伐异的借口和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文官、武官与禁卫武官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武官制之分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下官僚体制发展的产物。秦及汉初,虽然官僚制度中已有现实的文官与武官存在,但严格意义上的文官与武官分化于东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分文、武,以“文武”一词指代文武百官(包括开府文武僚佐)习见于史。武官系统中,以保卫皇帝、皇宫及京师为职能的禁卫武官尤为重要,“禁卫”(或“警卫”)一词于魏晋南北朝历史中颇为常见,即指对皇帝或皇宫的保卫。  相似文献   

18.
嘉靖初期“大礼议”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学界大都认为其实质是以杨廷和为首的内阁(或者官僚集团)与嘉靖皇帝之间的权力斗争,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大礼议”是以皇帝为首的议礼派与以内阁为首的反对派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与争论,不能把“大礼议”上升到内阁(或者官僚集团)与皇帝权力之争的层面来看待。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政体除众所周知的中央集权专制、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等负面特征外 ,其基本历史特点至少有四 :政体形态总体适应性与具体时代性统一、政体结构内在发展性与外部开放性共存、政体演变内涵传承性与主体创新性互动、政体理念一定理想性与浓厚致用性结合。  相似文献   

20.
张建伟 《天府新论》2015,(5):100-108
现有文献主要从社会结构与阶级关系、经济结构与镇压成本等理论路径来解释民主与威权(或专制)的起源。从后发国家的历史与现实来看,政党或政党体系的特征对于理解不同政体的形成至关重要,政党竞争形态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同政体类型的形成。基于上述理论和历史背景,本文试图建构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来对民主与威权(或专制)的起源提出新的理论解释,从政党之间的博弈过程来解释政党与国家关系模式(政体类型)的不同历史起源。该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政党之间在纲领上的分歧层次以及组织能力上的力量对比,决定了政治斗争的基本规则和形态,并最终导致了不同的政党与国家关系模式(政体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